申城记忆 | 雷士德与圣三一学校

满腹惆怅赴沪上

甲子一晃上海宁

德和洋行做慈善

为富且仁雷士德

为富且仁雷士德

在九江路219号大门的西侧有一方大理石铭牌,记录了这幢大楼的基本信息,上面镌刻:“CATHEDRAL SCHOOL HENLY LESTER ENDOWMENT FOR BRITISH BOYS AND CATHEDRAL CHURCH HOUSE AND HALL”大意是:“亨利·雷士德基金会圣三一英国男童学校和圣三一教堂房子和大楼”。

亨利·雷士德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弟兄四人,他是老幺。雷士德在一所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学士学位后返回家乡。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因某种怪病先后去世,这在雷士德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无限的恐惧。一位医生建议他离开家乡,离开英国,离得越远越好。于是,1860年代末,雷士德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惆怅,与他的另一位同胞马立师(John Morris,瑞金宾馆1号楼曾是马立师住宅)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

雷士德

最初,雷士德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从事测绘工作。任职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叫做史密斯(Edwin Smith)的房地产商。三年合同期满后,雷士德离开了工部局,与史密斯合伙,正式进入上海的房地产业。后来,史密斯因故回国,雷士德独立创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德和洋行”,是上海最早的建筑事务所之一。以后,他的同胞马立师、约翰逊(George A. Johnson)等人入股,改名为Lester,Johnson & Morriss,中文名照旧,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雷士德还以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并担任要职。如担任字林洋行董事长、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董事会成员等。

雷士德的生活十分简朴,他私人不备汽车和“黄包车”,外出大多乘电车。他认为,乘电车比叫汽车或黄包车便宜,同时可以了解司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他穿着的衣服、领带也多是朋友送的,甚至是朋友用过的“旧货”。

外滩的字林西报大楼是德和洋行在上海的代表作之一

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逝世,葬静安公墓(今静安公园),他留下了一份很长的遗嘱,首页上如此写道:“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目前就是这样……” 遗嘱明确规定,将他名下的全部产业设立“雷士德基金会”(Henry Lester Endowment),委托工部局管理,并由他指定的亲朋好友监管;基金会的所有资金必须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

之后,基金会对雷士德遗产逐一登记和统计,按照最初的估价,总资产为1434万两,由于雷士德遗产大多为房地产,仅土地就有600余亩,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很快,因此到了第二次估价时,总值就达到了2000万两。

雷士德把上海视为自己的“户籍”,对上海感情很深。他的遗嘱明确说明要在上海建立一所医工学院,后来这所学校和医学研究院取名为“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外国人把它翻译成“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艺专科学校”,中国人则分别称之为“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两所学校分别落成在今虹口和北京西路一带,建筑至今还在。

雷士德工学院旧影

圣三一学校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九江路219号大楼。近代,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政府或商业机构在中国的许多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或分公司、办事处。由于这些城市的教育条件较差,不少英国人往往把子女寄养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上海。

英国是基督教国家,圣公会是英国主要的、最大的基督教宗派,称之为“国教会”,而上海圣三一大礼拜堂又是英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主教堂。于是,很早以前,圣三一大礼拜堂就在教堂边上设立“圣三一”寄宿学校。据说,小说《太阳帝国》的作者巴拉德(J. G. Ballard)的家在哥伦比亚路(番禺路),而“He was sent to the Cathedral School, the Anglican Holy Trinity Church near the Bund, Shanghai.”(他就读于上海一所离开外滩不远的英国国教会圣三一教堂创办的圣三一学校),他说的“the Cathedral School”就是九江路219号的“圣三一学校”。主要接受英国政府驻中国各城市的外交官、商务代表、军官等子女入学。

字林洋行出版的《China Hong List 1937》 中记录:“Cathedral School (Henry Lester Endowment)(British),219 Kiukiang-Rd;(Committee representing Board of Governors)”,译成中文:“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捐建的英国圣三一学校在九江路219号”。

带有哥特风格的圣三一学校旧址

这所学校建造于1928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公记营造厂承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外观构图严谨,材质对比效果明显,窗套、入口和墙面装饰表现出哥特建筑特征。主立面面对圣三一大礼拜堂,九江路的立面是北立面,从九江路219号进出。部分用于圣公会的办公用房,部分作为圣三一学校使用。

1947年时,圣三一学校一度被用来开设“百乐饭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苏州河北岸的虹口租界被日军强占,位于虹口熙华德路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同仁医院(St. Luke’s Hospital,“同仁医院”是该医院固有的中文名称,现代出版的不少著作或文章往往另译为“圣路加医院”)无法继续开业,遂租用圣三一学校的部分继续营业。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进驻租界,圣三一学校关闭,建筑挪作他用。建国后,长期为黄浦区政府机关所在地。黄浦区政府机关迁出后,仍由教会收回。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0)

相关推荐

  • 沪说 | 和气生财:上海老洋行的中国名字,带和字的你能说出几家?

    沪说·第91期 礼和洋行大楼改造后内景(裸筑更新ArchDaily) 洋行,一个已经被淘汰的词汇 今天的人们在讨论外资企业的时候,谁要是来个洋行.买办这类的词,那一定会引来异样的眼光.这些词,因为对旧 ...

  • (11)北京西路1320号原雷士德医学研究院

    原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1320号,雷士德医学研究院.1932年建立,以建筑师.英商亨利·雷士德的遗产建造并命名.首任院长安尔(H·G·EARLE).经费来源于雷士德基金会. 设生理部,包括营养.生化 ...

  • 上海北外滩(三)

    从长阳路到长治路 长阳路,旧名华德路,取自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的"洋枪队"首领华德(又译华尔),西至海门路,东抵内江路,全长4.5公里,是沪东的一条干道.从大连路地铁站出,往西走长阳路 ...

  • (17)东长治路505号原雷士德工学院

    原雷士德工学院位于商丘路的东长治路505号. 雷士德工学院建筑由德和洋行鲍斯惠尔(E. F. Bothwell)设计,占地1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9900平方米.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呈&qu ...

  • #老寿读图#第61集雷士德工学院

    老寿读图,听听老寿怎么说? 在上海有很多是曾经教会办的学校.医院,我们现在能够客观的理解早年传教士和教会在传教的过程中给处于封建愚昧的旧中国带来了科学知识的传授. 雷士德工学院(英译:The Lest ...

  • 河南汝阳圣陶学校学习分享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圣陶学校,一个地处贫困山区的学校,师资匮乏,却创造了教育的奇迹.没有教材,没有老师,没有作业,学生们却个个成绩优异,出类拔萃.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的是难以置信. 王天民校长,退休后不 ...

  • 申城记忆 | 圣诞节,探秘上海唯一的中式教堂

    铃儿叮叮当 圣诞钟声响 翻翻老照片 看看鸿德堂 圣诞节又来临啦!一直关注我们公众号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每年这时候我们都会和大家聊聊教堂,今年也不例外噢! 猜猜看,这回又是哪座呢? 佘山天主堂? 董家渡天 ...

  • 鼎德动态|三一团队学习计划(2021)

    文件编号: 公布时间:2021年1月22日 文件名称:三一团队学习计划(2021) 发布机构:河南鼎德律师事务所 三一团队学习计划(2021) 一.学习计划: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 二.学习目标:熟练掌 ...

  • 申城记忆 | 外滩的巴伐利亚风——消失的德国总会(作者:吴志伟)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外滩的巴伐利亚风 --消失的德国总会 吴志伟 前后谋划数十年 德国总会立外滩 惜哉命运 ...

  • 圣三一教堂(佛罗伦萨)

    阿诺河上的老桥,也是佛罗伦萨的一景,老桥的西边,还有一座古老的桥,圣三一桥. 圣三一桥二战时被德军炸毁,后来用从河里捞上来的石头重建的. 为什么叫圣三一桥呢,因为桥头(北)有一座圣三一教堂,圣三一桥是 ...

  • 道德推脱、责任泛化、“立德”何解?学校应走向科学的道德观 | 头条

      第一个词,"重建".当国家将教育总方针定位在"立德树人"上时,德育的价值和定位开始有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原有的方式必须做出巨大调整.这是重建的一个根本性原因. ...

  • 柴达木记忆一德令哈农垦文化

    柴达木记忆一德令哈农垦文化 杨林 在中国西部一大美青海有一块美丽神奇富饶的"聚宝盆"叫柴达木("柴达木"系蒙古语,意为"盐泽之地"),"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举世闻名,已发现矿产114种,产地1999处, ...

  • 申城记忆 | 近代愚园路的空间实践·住宅建筑(作者:冯立)

    近代愚园路的 空间实践·住宅建筑 冯立 西区越界筑路地 游走中外成愚园 业主联手设计师 住宅风貌誉近代 晚清民国时期,位于公共租界西区边缘的愚园路是一条"游走"于传统与西化之间的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