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蒸笼米粉肉,有历史传说,有孝道文化
寻觅绥宁苗族风俗之十九
苗家蒸笼米粉肉
凡去过关峡苗族人家赴酒宴的人,他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席上的蒸笼米粉肉。米粉肉全国各地都有,尤其是南方人颇为偏爱,可关峡苗家的蒸笼米粉肉却与全国各地制作的米粉肉有所不同,制作工具不同,方法也不同,里面所蕴含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迥然有异。
过去,只要寨子里有哪家办酒宴,从办酒宴人家出来的人,每人用一根细长的竹签穿着一串米粉肉,拿在手上,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外乡来苗乡的人见到这种情景,觉得怪怪的,尤其是全国还没有提倡酒席上吃剩下的打包之前(此倡议在全国改革开放后才提出),此风俗习惯常常被外乡客人作为回家时茶余饭后的笑谈,而一旦他们了解了其风俗习惯的来由和含义后,无不由衷称赞这样一种好风俗。如今,这一风俗依然还在关峡各苗寨保存,只是竹签子换成了塑料食品袋,其它的没有多大的改变。
关峡苗家人吃酒席的分席,与绥宁县境内各村寨没有什么区别,桌子为八仙桌,每席坐八人。也有将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八仙桌并在一起的,称为拼席,也叫长龙席。蒸笼米粉肉在苗家席上是唯一的主菜,其地位一直沿袭至今也没有改变,其它的鸡鸭鱼等称为大菜,蔬菜称小菜。蒸笼米粉肉就是把切好的猪肉伴上特别制的米粉作料等,用一个竹笼子装好,放在一个大圆木桶里蒸熟,端上桌子时,一座一个竹蒸笼,放在席上桌子正中央,用一只大碗托起竹笼子。
苗寨酒席
蒸笼米粉肉不管是主家的制作,还是客人吃法很有讲究。制作蒸笼米粉肉的时候,按过去的老规矩,把猪肉切成三角形块状,每块的重量一般是要在一两以上,按来客每人不得少于五块,古时定的规矩为六块。客人吃酒席也要讲规矩,上席后,席上八人挟米粉肉时,要相邀一起动手,每一轮每人只能挟一块,每人都要挟到,直到五六轮后,席上的人把米粉肉挟完。蒸笼里的米粉肉等于是平均分配到席上的八位客人,不论年纪长幼,也不论身份贵贱,谁也不能多吃多占。如果蒸笼里的米粉肉块在做的过完程中,不小心数错了,数量少了,席上的客人可提出来,主家要及时补上。个人挟米粉肉时也有一个严格的规矩,这是一个讲孝道的规矩,是一种孝道文化。家中有父母的,先挟的两块米粉肉本人不能吃,要拿回家给父母吃,家中有祖父母的,也要给祖父母各留一块,当然你也可以全不吃,都拿回家,和家人共享,不会有人嘲笑,还赞扬你很孝顺,懂得规矩。倒是那些在酒席上把米粉肉吃得一块也不剩人,空手回家,人们嘴上不说,心里却认为那人不讲孝道,被人瞧不起。据说这种习俗流传久远,在过去生活贫困时期,有“一家办酒席,全寨人有肉吃”的说法。现在随着苗寨人家生活水平提高,挟米粉肉回家的风俗习惯依然还在,但人们对酒席上挟不挟米粉肉回家的看法已有了改变。
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是民族集体的记忆,关峡苗家蒸笼米粉肉也不例外。关峡苗家蒸笼米粉肉有发明这种米粉肉做法来源的传说,也有蒸笼米粉肉中所含孝道文化的来源传奇。
关于蒸笼米粉肉的来源,尽管烹制米粉肉全国各地都有,而用竹笼子蒸米粉肉在全国就关峡苗族人为唯一。关峡苗家人自己称这种竹笼子为蒸笼,全称叫蒸笼子米粉肉,或叫蒸篮篮米粉肉,关峡以外的人则称这种竹笼子为马笼子或牛笼子,叫做关峡马笼子米粉肉或牛笼子米粉肉,也就是因为蒸笼像马笼头,更是与牛笼头没有多大的差异。笔者猜测,关峡苗族蒸笼米粉肉是不是和古老的农耕文明有关,或者更远一点,是不是和人类学会用火烧煮食物有关。那时的人类还没有鼎罐,就用烧热的石头放进水里,靠石头放出的热量将水温提高,以此来煮熟肉类,而那些肉类就是放在藤条扎起的篮子里。人类在未用火之前,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人类会用火后,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过上了比以前健康长寿的生活。“茹毛”的“茹”字在汉语中作为吃东西的义项早已消失了,而在关峡的苗语区中还在使用中,如“吃饭”,在关峡苗语区至今还称为“茹班”,“茹”在关峡苗语中就是“吃”意思,况且,关峡蒸笼米粉肉的平均分配方式就是原始氏族公社的遗存。
农家八仙桌
也有传说蒸笼米粉肉是三国时诸葛亮驻兵关峡时发明的,笔者认为有牵强附会之感。因为湘西南被称为诸葛城的地方不少如十处,其中绥宁就有两处,分别是关峡古砦和绥宁老县城寨市。也有传说是杨完者父子在大园训练苗兵时发明的。当时练兵时,杨完者为了不让马匹吃族人的庄稼,每匹马的嘴上都套了一个竹笼子。那时,部队每次打牙祭时,最难分均匀就是炒好的猪肉,引起部队士卒的抱怨,令伙夫伤透了脑筋。一天,一个伙夫看到马笼子,突发奇想,用马笼子装大小一样、数量相等的猪肉块,用木桶蒸熟后,就不用临时去分了,八个人拿一蒸笼子,让他们自己去平分,又省事又均匀。没有想到的是,这样蒸熟的猪肉味道特别好,深受士卒的喜爱,真是一举两得,这样,蒸笼米粉肉的制作方法也就产生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倒很有可能。杨完者,原名杨通贯,元未武冈路绥宁县赤水图(今城步苗族自治县蒋家坊乡杉坊一带)人,“完者”为元帝所赐,系杨再思后裔,曾与其父杨正衡率领以绥宁、城步人为核心的苗兵队伍打败农民军徐寿辉,后其父战死,杨完者率兵一路上多次大败朱无璋、张士诚军,随着势力的逐步壮大,遭元廷防范和猜忌,逼其自杀身亡,部下投朱元璋,加速了元朝灭亡。杨完者与大园杨姓本为同根同族,两地相距十来公里,世代相互往来,大园寨子前面一马平川,是古时演习兵阵的好场地。当时,杨完者父子在大园练兵,是不是因为杨完者帮的是元廷,被当地人视为助纣为虐,元廷在南方实行等级制不得人心,最为南方人所痛恨。但作为杨氏家族又想记住他们祖先的骁勇善战,因此,隐藏了这段历史,把杨完者假托民间正义化身人物诸葛亮。如今大园古苗寨还留存诸葛井一口,练兵指挥台遗址一处,哨塔遗址两处,民间也有诸葛亮在大园练兵的传说。当然,这些都还有待于历史学家和考古工作者进行进一步考证。
蒸笼米粉肉的蒸笼子
马、牛笼头
蒸笼米粉肉中的孝道文化来源于一个传奇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寨子里有一位孝子,家里很穷,母亲是一个瞎子,他们母子俩相依为命,孝子为寨子里的一户人家打长工。至于这个孝子和这户人家姓甚名谁,是关峡哪个寨子的,谁也说不清了。有一天,孝子打长工的主家操办喜酒,做了蒸笼米粉肉,孝子吃饭的时不能上酒席,主家就给他挟六块米粉肉。孝子接了米粉肉后,一块也舍不得吃,用笋子叶包好藏在裤腰带里,准备拿回家给母亲吃,他的母亲已是三年没有闻到过荤腥味了。他吃完饭后,在主家的家里做完杂活,急急忙忙上茅厕解手,解裤带时不注意把藏在裤带里的那包米粉肉掉在了茅厕板上。孝子想到母亲三年来没有吃过肉,如今有肉了却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笋叶包掉在了肮脏的地方,心似刀绞,躲到僻静处痛哭不已。他拿着那包米粉肉准备到河里去洗一洗,再拿回家给母亲吃。不想,他的伤心痛哭,惊动了神灵。当孝子来到河边,神灵化作一个穿着非常富贵老太婆,拦住了他的去路。老太婆问他去做什么,孝子告诉她事情原委。老太婆告诉他,笋叶包掉在了茅厕板上,外面包了笋壳叶子,不会弄脏米粉肉的。孝子不信,要下河里去洗了后才放心给母亲吃。老太婆对他说,米粉肉好吃就是因为有香喷喷的米粉,把米粉洗掉了,什么味道也没了。于是,她从衣袖里拿出一叠干净的笋壳叶子,让孝子换掉原先的笋壳叶子,重新包好。换掉笋壳叶打好包后,孝子还是狐疑不定,老太婆装着很羡慕包里的米粉肉,咂嘴流出了口水。孝子问老太婆,你老人家是不是很想吃这米粉肉?如果你不嫌脏的话,你就吃吧。说完,他重新打开包给让老太婆吃米粉肉。老太婆用手捏了一块,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孝子看到这样一位体面的老人毫无顾忌地吃了他认为脏了的米粉肉,孝子的疑虑也打消了,高高兴兴回家把米粉肉给母亲吃。可当他回到家里,母亲高高兴兴地在吃米粉肉时,他却又伤心起来,认为今天将这样的米粉肉给母亲吃,是对母亲的不敬不孝,怪自己太大意了。母亲吃有滋有味,他却在傍边泪如雨下。人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灵”,而那曾化作老太婆的神灵跟到了孝子的家里,隐藏在暗处想看个究竟。孝子的孝心所再次打动神灵,神灵决定帮孝子一把。夜晚睡觉时,孝子的母亲在朦胧中好像有人用鸡毛沾着水扫她的眼睛,她觉得眼睛一阵清凉,感到特别的舒服。第二天,她醒来时,天已大亮,她睁开眼睛时,眼睛什么都能看到了。孝子母亲的眼睛瞎了多年后,吃了米粉肉后,一夜之间神奇复明,这事在附近的寨子引起了轰动,传为佳话。从此以后,寨子里有人们吃酒席挟米粉肉拿回家孝敬老人,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与遮遮掩掩,而是光明正大的用竹签子穿成一串拿回去,久而久之,吃酒席挟米粉肉回家就成了关峡各苗寨的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一种孝道文化,沿袭至今。
二十四孝图之一
欢迎各界人士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