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拜见岳父母,就是最恐怖的事情?


“猜猜谁来吃晚餐?”



大家好,这里是艳阳高照下,冷得浑身打颤的小十君。

说起惊悚片,各位一定对之前安利的几部西班牙电影记忆犹新。

无论是《看不见的客人》还是《隧道尽头》,冷硬灰暗的基调下,不安与惊恐缓缓流泻。

说起惊悚恐怖,两个类型总傻傻分不清楚。

其实,电影从诞生发展至今,从少数几个类型,逐渐发展到无限细分的如今。惊悚与恐怖这对孪生兄弟,其界限也愈发模糊。

简单理解,无论定位“恐怖”还是“惊悚”,目的都是为引发观众恐惧、焦虑、不安的情感反应。

只不过,前者更多以怪物恶人为惊吓点,而后者则聚焦于心理暗示,营造危险氛围与不确定的威胁刺激观众软肋。

而如果你像小十君一样,是乐于被吓,渴望被吓,甚至沉迷被吓的那种人。

就一定不能错过今天安利的这部惊悚片——《逃出绝命镇》。

电影看似籍籍无名,其实在北美已满身光环。先来简单看看它的口碑。

豆瓣7.5分,不低,但也高不到哪去。

但千万不要被国内评分麻痹。首先,在影评人云集的烂番茄网址上,前两百条评论,颗颗都是新鲜番茄,新鲜度高达100%,观众好评也近90大关

其次,IMDB评分8.0,直接冲进TOP250。

甚至,它还入选了今年The Hollywood Reporter选出的最值得期待的二十部恐怖片之一。

比电影本身更可怕的,是它的票房。

首周不过两千家院线开画,但上映一周,就收入3000多万美元,轻松问鼎票房冠军。

要知道,这部制片成本不到500万,刚刚迈入好莱坞门槛的电影,公映前三天投入产出比就1:8。直接一路狂奔,冲向史上票房最高的惊悚片塔尖。

说到《逃出绝命镇》片名,小十君一开始联想到的,就是杀人狂、短柄斧、电锯、沾血捆绳等种种标签。

这样一个简单直接的中文译名,很难不让人以变态者为母题,把屠杀与血腥放到幕前的“杀人狂”影片

但刚看不过几分钟,先入为主的念头彻底消散。

这并非断肢与残躯齐飞的血浆片,而是一部完全不受类型束缚,在阳光灿烂下依然能让你抖作一团的吊诡大片。

卖足了关子,再来看看故事。

黑人小哥里斯,和白人女孩露丝相识相恋数月。

你侬我侬的他们,为了让双方关系更近一筹,打算去女孩父母家拜访一番,却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将落入深渊。

很像老片《猜猜谁来吃晚餐》的场景是吧?

白人女儿带着黑人男友回家吃饭,种族通婚这个敏感议题,在封闭空间下酝酿显现。

但如果你认为,这又是一部“政治正确”影片,依靠消费种族偏见赚取同情,那可就错领会了。

藏在平凡温馨日常表象下的,是更为诡异奸险的恐怖内核。

换句话说,这部《逃出绝命镇》,几乎将惊悚电影中最大杀器——“不确定性”,发挥到了极限。

很自然的,小哥里斯知道自己肤色问题,担心女孩家人会有不满。

但在女友安慰下“他们都是奥巴马的支持者”,才安下心来。

但这一路,可谓怪事不断。

车开的好好,就迎面撞死一头梅花鹿,真是“开门见喜”。

到了乡间豪宅,女方父母倒彬彬有礼。但满面笑容之下,总有点古怪。

准岳父大人,资深精神科医生。典型的左派知识精英架势,上来就怒斥希特勒是种族主义者的根源,总是强调平权问题。

准岳母大人,职业催眠治疗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平静接受黑人女婿的事实,说话不紧不慢。

当然,白人父母刚遇上女儿的跨种族恋情,有点紧张表现也能理解。至少他们很热情,参观房间、品茶聊天、共进晚餐、一切如此“和谐有爱”。

但在看似常态的小镇中,慢慢浮现出反常的存在。

首先,大宅中的两个仆人,表面上普通平凡,但行为举止却匪夷所思到令人坐立不安。

黑人女仆动不动露出诡异笑容,其后又立刻面若霜雪。

大晚上不好好睡觉,还借着月光端详自己的绝世美颜……

甚至边笑边哭,夸张笑容伴随泪如涌泉,场面令人直打冷颤。

再说黑人园丁,深更半夜跑步训练,似乎每天就是奥运比赛。

还总是拿着把斧子到处晃悠,看眼神就要把人一劈两半。

说起话来也不着四六,言辞里透着对女主的渴望垂涎。

女主的弟弟也是行为乖张、疯疯癫癫,吃饭吃到一半就要和男主柔道比赛。

但这时小哥只是略有起疑。虽然嗅到阳光下的血腥气味,却不知来源。一次次自己蒙住双眼,一次次编造借口只求心安。

随着故事进展,这种种怪异现象也开始扩散。小镇里其他居民看上去热情和善,但却把男主当作展品一样左瞄右看。

准岳母还对自己进行催眠,美其名曰帮他戒烟,却勾起了小哥童年的丧母之痛。

甚至准岳父还把自己照片当作某种藏品来拍卖。

点滴线索聚沙成塔,男主愈发不安起来。从怀疑到认定,这次普通会面背后,却是笑里藏刀的黑暗深渊。

但虎口张开,想再抽身实在天真。剧情随之开始急转,整个小镇开始暴露其本来面目。每个人,都性情大变……

百年后,奴役卷土重来,这一次它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其力量已经超越肉体,化作深入骨髓的精神牢狱。

那么小哥的命运如何?请各位自行观看。

正如之前所说,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与恐惧,要建立在看似正常的背景下,才更惊心。

而一般惊悚片,多利用昏暗与凌乱制造紧张感。

但本片却一反常态,以稳定镜头与高亮照明,创造出阳光下的惊惶不安。

故事大半时间都在愉悦幽默的氛围下开展,从爱侣缠绵到轻快配乐,生活气息无处不在。

但大量中远景镜头的使用,人为割裂观众与角色的距离,疏离与孤立的氛围充斥里外,整个场景宛如牢狱

就连原本应使用近景的亲人相见,也被特意拉远。观众看不到角色样貌,情绪失去用武之地,只能默默感受诡异不安。

在小光比之下,角色的面容生机也被消解。小镇里的黑人居民毫无活力,像重复礼貌台词的牵线木偶一般。

在角色设置上,本片也非同一般。大部分惊悚恐怖片里,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主角们,总是时刻散发着傻气。

但片中的男主却时刻智商在线,虽然遭遇令人揪心,观众却不会因其愚蠢顿足捶胸,大呼导演侮辱智力。

这些反常规的电影技巧,被导演以深刻且诡异的方式,加诸故事方方面面。一边勾勒出丝丝入扣的情节,一边激发出深达心底的情绪。

观众永远无法猜测,下一秒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一番震颤。

再稍微聊聊本片导演兼编剧。历史上第一个凭借处女作就票房过亿的黑人导演——乔丹·皮尔

提起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说起《基和皮尔》这部脱口秀,很多人就会一拍脑袋,“原来是他”。

的确,这位获得艾美奖的黑人兄弟,居然直接放弃喜剧玩起了惊悚。

这出人意料的新起点,却让小十君发现了这位谐星的惊人潜质。

身为黑白混血,皮尔从小生活在黑人和白人社群的夹缝中。对种族融合阵痛深有体会的他,对所谓“政治”一直有着独到见解。

对于皮尔来说,歧视者的嘲笑与鄙夷,成为了灵感来源。

他一面讽刺赤裸的歧视,一面揶揄“我很进步”的伪善,一面又刻画“我弱我有理”的跋扈。

这种看似“墙头草”的做派,实则深刻中立的冷眼旁观。

就像在采访中,皮尔说道:“我们有着最独特的体验,被隔离在白人群体之外,永远像个外来者。我们可以察觉到其他人以为不存在的歧视。”

的确,无论电影中渲染的“后奥巴马时代”的吊诡,还是现实里愈发升温的种族文化争端。

都让人不禁怀疑:在我们看似正常的生活中,是否暗藏着一丝阴云?

我们双眼所见,双耳所闻的现实背后,是否也有一群道貌岸然的“他们”,正在暗中觊觎我们自以为是的自我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