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之猪苓汤医案
导读
伤寒外邪传入阳明或少阴而为热,热结膀胱,肾之气化功能失调,阴虚水热互结,则小便不利;水热相搏,水气不化,津不上承,热邪伤阴,故口渴欲饮;水气不从小便出,反而渗于大肠,则下利;水热互结上犯于肺,则见咳逆;逆于胃则呕;阴虚邪热上扰,则心烦不寐;余热未清,脉浮发热。
组成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淬,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义
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组成,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泄以利水;滑石甘寒,清热利窍,既能清热,又能利水;阿胶甘平,滋阴润燥。诸药合用,有清热利水、育阴润燥之功。
临证要点
主症: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
病机:热盛阴伤,水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清热利水滋阴。方用猪苓汤。
医案举例
01
淋证
高某某,女性,干部,患慢性肾盂肾炎,因体质较弱,抗病功能减退,长期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尿检查:混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埃希菌。中医诊断属淋病范畴。此为湿热侵及下焦。法宜清利下焦湿热。选张仲景《伤寒论》猪苓汤。因本方为治下焦蓄热之专剂。即书原方予服。处方:猪苓12g,茯苓12g,滑石12g,泽泻18g,阿胶9g(烊化兑服)。水煎服6剂后,诸症即消失。(《岳美中医案集》第16页)
02
腰痛
潘某,男,36岁。性嗜酒肉。1955年夏在田间操作,突然左腰疼痛,顺输尿管向膀胱尿道等处放散,尿意频数,呕恶冷汗,延及休克,不省人事,历半小时始赃,痛止仅感疲乏;此后常觉左腰酸痛,亦未发现其他症状。到11月间因疲劳又剧发一次,自觉症状悉如首次,但较首次略轻,历一小时后自愈。以后患侧时感酸痛不舒,虽经服药亦无变化,饮食工作如常。1956年4月13日下午又复剧发,邀余诊治。当处猪苓汤,嘱服2剂。服后尿下黄豆大状结石一枚。续服2剂痊愈,迄今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58,(2):34]
03
呕咳下利
崔某,女,35岁。因产后患腹泻,误以为虚,屡进温补,并无实效。切其脉沉而略滑,视其舌色红绛,而苔薄黄。初诊以其下利而又口渴,作厥阴下利治之,投白头翁汤不甚效。一日又来诊治,自述睡眠不佳,咳嗽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每日三四次,口渴欲饮水。倾听之后,思之良久,乃恍然大悟,此乃猪苓汤证。《伤寒论》第319条说:“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今呕咳下利主症已见,治当无疑。遂处方: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0g,阿胶10g。服五剂,小便利,腹泻止,诸症悉竭。[新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现代临证
本方有滋阴清热利水之功,为主治下焦蓄热之利尿专剂,适用于阴虚水热互结所致小便不利、排尿涩痛、尿血、淋病、下利、咳呕、心烦失眠等。临床常用治疗慢性肾炎、泌尿道感染、肾结核、肾盂积水、肾结石、乳糜尿、血尿,以小便不利、微热或低热、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