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力量训练:筋骨力

身心性

修身智慧,修心智慧,投资智慧
公众号

传统武术在功力训练方面有一个名词叫筋骨力,近些年来也被捧得很神秘,一提练功必定有抻筋拔骨、挑起大筋之类的说法,什么筋长力大,骨重筋灵之类的词语也不少见。  

我曾亲身做过实验,用了三个月时间,日常练习时完全停止常规的力量训练,只保留技术训练,练习站桩(站桩一直是筋骨训练的代表),事实证明确实是有效的,身体整体力量尤其是打击时的爆发力不但没减退,反而有比较大的增长,自己有很明显的感觉,也通过外面那种击打力量测试的机器进行了数据对比,虽然不知道单位是什么,但打出来的数字上有明显提升。现在把站桩和常规力量训练结合起来,感觉效果更好。 

“筋骨力”最早是中医里的概念,《黄帝内经》就曾提到“筋为刚,骨为干”,中国传统武术里筋骨力训练也是一个核心内容,形成了区别西方肌肉训练的独特体系。

往往一提到用力,首先想到的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这也是西方以肌肉力量为主的训练体系立足的核心,这没有错,也是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那么多人体极限式的世界纪录在那摆着呢。

在西方解剖学中,筋就是韧带【内劲吧注:还有肌腱】,骨就是骨髂。骨骼是身体的支架,没有骨骼的支撑人就是一堆软肉,什么力量也没有。筋是骨骼与肌肉的连接,更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的支点,在人体的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废一个人,不是打断腿也不是割肉,而是挑筋。

骨髂本身不能产生力,但通过训练变得粗壮坚实,能为发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就象一个大力士拿着一根铁棍能捅死人,但把一张纸卷起来让他拿着捅人,他力量再大也不能把人捅伤,因为纸卷承受不住捅人的力量。骨骼的作用我感觉在西方肌肉训练和筋骨训练中都是一样的,都是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传说中很多武术家体形瘦削去体重很大,应该就是骨骼坚实的原因。我在站桩训练过程中,在身体脂肪没有增加,外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直处于稳定的体重也有上升,应该也是这个原因。

主要谈谈我对筋力的认识。人的韧带是致密的结缔组织,是非常有力的,最能说明韧带力量的就是手指,手指上再练也练不出什么肌肉,但你做大重量硬拉时十根手指和你的腰腿一样在承担那一百多公斤的重量。练二指禅的人能够用两根手指撑起全身的重量,也绝不是靠的手指上的肌肉,承受力量【内劲吧注:应该是骨骼。肌肉、韧带其固定作用。】的都是韧带,由此可见韧带的力量。为什么有的人看着干巴瘦,但掰腕却很厉害,因为对腕力起决定作用的并不仅仅是前臂的肌肉,而是手腕内侧的韧带,大家把手握紧拳并向内弯曲,就能看到手腕内侧凸起的韧带。瘦的人不一定韧带就细,如果他的韧带比你更粗更有力的话,韧带力量完全可以弥补肌肉力量的不足。

而传统武术中很多练功方法都是在针对人的韧带进行训练,应该是前辈大师们很深刻地认识到了韧带对于力量的重要性,但我觉得由此就把肌肉力量贬低为“蛮力”、“拙力”并排斥肌肉训练也是片面的,人体运动由韧带和肌肉共同的作用产生,光针对某一项练习还是难以达到最佳效果。
肌肉力量训练时韧带也要承受力量,也对韧带有一定的锻炼作用,但韧带的密度和力量都比肌肉强得多,肌肉疲劳了但韧带还没得到充分的刺激,所以专门对韧带进行练习还是有必要的。 

我看了很多据说可以挑起大筋的功法,感觉可以大体分成两类,或者是两大类相结合。

一类是在人整体保持一个固定姿势的状态下用意念诱导肌肉完全放松,肌肉完全放松了当然韧带就要出力了,不然这个姿势就保持不住。就象用两根绳子同时拉车,一根绳子放松了,另一根绳子就要承受更大的力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市面上流传的意拳站桩,听说意拳还有门内秘传的紧桩练法,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就属于我要说的下一类了,本人也不是意拳门人,不妄作猜测评论。

另一类就是极力伸展关节或者弯曲关节,以人为用力的方式拉紧韧带并保持一定时间,以此达到提高韧带强度的目的。比如站桩时一般要求头往上顶屁股往下坐,其实就是在主动拉抻脊柱,锻炼脊柱的韧带。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

下面分析一下为什么筋强壮了就有所谓的“整劲”了,韧带除了连接肌肉和骨骼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包裹关节,人的各个关节都是肌肉比较薄弱的地方,膝、肘、腕、踝、手指这些关节处只有韧带包裹着,那点肌肉完全可以忽略,所以肌肉再怎么发达手腕想粗起来很难。针对人体的这个结构,格斗中也产生对关节进行杀伤的擒拿术和反关节技术。

人做每一个动作尤其是负重动作时,关节都是要受力的,不然无法支撑,而这个力也有相当大一部位是由韧带来承受。我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壮汉扛起一个很重的杠铃想进行深蹲练习,结果刚往后退了两步,一条腿就从膝关节处扭曲折断了,这就是他的膝关节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造成的严重后果。受了这种伤,他的职业生涯也由算是到头了,如果他的膝关节韧带够强,就不会出现这种惨剧。

韧带强劲有力,对关节的固定力量增强了,全身骨骼支架整体的承受力也就大大增加,在发力时能形成更稳定的内部支撑,能承受更大的反作用力,在运动中也由于韧带的高强度能更好地调动全身参与发力,所以能够爆发出更强大的打击力量。
  对于传统武术中说的筋粗力长很好理解,筋长力大我也一直不太理解,但运动员选择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看跟腱长度,一般跟腱越长的爆发力越好,跟腱长也是筋长的一种表现,不知道这二者间是否有什么联系。  其实通过对一些武术资料的研究和考证,传统武术并不是不注重肌肉力量训练,比如传统练法中的石担(其实就是杠铃)、石锁、揉球、抖大杆等练法,其实都是同时对肌肉力量和韧带力量在进行训练,当然也有站桩、易筋经等专门针对韧带进行训练的方法,而且从常理上来讲,传统武术练习既然都能深层次地认识到韧带对于发力的作用,没理由把更明显的肌肉视而不见。

筋骨力的大兴其道也只能解释为一些人为了私利而进行的“造神”运动,不把筋骨力说得神乎其神怎么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呢?怎么能来钱呢?

首先要肯定的是,筋骨训练是科学的,有效的,从更深层的角度找到了增长功力的方法,而且还很适合东方人天生肌肉不发达的体质,这起码从我的个人训练中是切身体会到了。但筋骨力训练的本质也只是一种身体素质训练,和肌肉训练一样,是一种增长力量的训练方法,只是训练的着眼点不一样,也有很好的养生效果。但正如你力量大不一定会打一样,筋骨力再强也只是具备了一种身体素质,还是必须有相应的技术训练和实战训练,能把这种素质在实战中发挥出来才有价值。那些鼓吹筋骨力一成简直就超凡入圣天下无敌的人,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目的当然就是两个字:名利!

我们在练拳时,知道要用“大筋”发劲,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有时无法区分“肌肉力”......

我们在练拳时,知道要用“大筋”发劲,但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有时无法区分“肌肉力”,“筋骨劲”。首先,肌肉要通过“松紧”变化来实现用力,而“筋骨”崩弹是“紧中紧,崩断弦”,在紧的状态下发紧,这里所说的“紧”,是“大筋”的崩紧,与肌肉无关,所以,不要去在意肌肉的变化。

其次,因为“大筋”的特性类似于“橡皮筋”,所以当完成一个动作的“发劲”时,往往会有“弹动”,我们看“弓”在完成一次发射以后,“弓弦”会颤动,筋骨劲也是一样,但是主观用“梢节”弹动的除外,我们体会到的应该是整体的“弹动”,比如我们在练习“开肩”时,就是整个手臂的“颤”,而非手的“抖”。

当筋骨开发程度比较高以后,会出现“回弹”,手臂控制不住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借助这“弹力”完成下一次的打击,这也是我们“连劲”的开始,但在“肌肉”练习中是无法存在的,连续打击必须依靠更好更快的松紧变化!

内劲吧注:
1.韧带
在脊椎动物中,韧带是使各骨块相互连结的结缔组织的索状物,与弹性纤维紧密并行。韧带研究韧带的称韧带学(syndesmology).

韧带是可弯曲,纤维样的致密结缔组织。它附着于骨骼的可活动部分,但限制其活动范围以免损伤。韧带连接骨与骨,相对肌腱连接的是骨和肌肉。韧带来自于胶原。若韧带超过其生理范围地被弯曲(如扭伤),可以导致韧带的延长或是断裂。在生物学中,贝壳类动物连接两片壳的组织也被称为韧带。

韧带多位于关节周围(囊外韧带)或关节腔内(囊内韧带)其走向平行抗拉伸力强并经验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关节囊外的韧带或与关节囊分开或为其局部纤维的增厚或为肌腱附着的延续位于关节囊内的韧带均有滑膜包绕。

韧带的功能为加强关节,维护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围的活动。当遭受暴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即会发生损伤。

2.肌腱
肌腱是肌腹两端的索状或膜状致密结缔组织, 便于肌肉附着和固定。一块肌肉的肌腱分附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不同骨上,是由于肌腱的牵引作用才能使肌肉的收缩带动不同骨的运动。每一块骨骼肌都分成肌腹和肌腱两部 分,肌腹由肌纤维构成,色红质软,有收缩能力,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较硬 ,没有收缩能力。肌腱把骨骼肌附着于骨骼。长肌的肌腱多呈圆索状,阔肌的肌腱阔而薄,呈膜状,又叫腱膜。此处的肌腹即为一些人口中所说的红肌,而肌腱即为白肌,分别控制肌肉的力量、爆发力和耐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