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爆火,真相细思极恐:毁掉一个孩子,就“假装爱他”

今年夏天,网剧《隐秘的角落》大火。
截至目前,《隐秘的角落》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9分,超过46万的网友参与了打分,更有不少观众提前将此剧锁定“年度最佳”。
少年宫数学老师张东升,作为上门女婿,因为害怕妻子与自己离婚、净身出户的结局,设计杀害岳父母,甚至妻子,后来又为了掩盖罪行连杀多人……看似温文尔雅、为人师表,而内心残忍的张东升,是剧中首恶。
剧中的乖孩子朱朝阳,无意间用相机记录张东升把岳父母推下悬崖的经过,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另一主线。
朱朝阳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中,和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表面听话、懂事、成绩表现优异,但是不合群,缺乏父爱,隐忍压抑。而父亲和后妈、后妈之女朱晶晶的生活所呈现出来的完整、天伦之乐,让他内心嫉羡。
在少年宫里,他和妹妹朱晶晶无意中发生争执,朱晶晶赌气站到窗户口,却不幸踩空,坠楼死亡。事后,朱朝阳向警察隐瞒了自己在现场的事实。朱晶晶的死亡,让父亲开始对朱朝阳更加珍惜,也让他得到了久违的父爱。
可是继母和父亲仍怀疑女儿的死和朱朝阳有关,有一次,父亲带着录音笔去套他的话。
当朱朝阳发现藏在包里的录音笔,他发现父亲的心仍然偏向继母,这逐渐激发了他内心的恶。朱朝阳害怕事情暴露,失去失而复得的父爱。
一开始,他配合小伙伴严良和普普以录下杀人现实为由,勒索张东升30万,之后,他用相机中的空卡激怒张东升进一步报复,导致张东升连杀多人,包括后妈、后妈的弟弟,甚至爸爸,他的两个小伙伴严良和普普也难逃厄运……
“朝阳必然东升”,这是该剧中的一句隐喻,让人不寒而栗。孩子内心的世界,大人真的有察觉吗?
这样一个原生家庭缺爱,很多心理问题得不到疏解的孩子,心态上似乎已经变成了另一个张东升,借着诱惑别人去伤人,从而获得自己想要但现实里没有得到的东西,变相释放隐蔽的攻击性和报复心。
朱朝阳和张东升有不少共通点:热爱数学,智商高,表面隐忍顺从。但两个人都面临着缺爱、被背叛的生命课题,却毫无良好的办法去调节和疏解,最后选择了“黑化”,产生了犯罪行为。
爱的缺口,为何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很多的大人对孩子的要求可能就是“学习好就可以了”,至于心态、人际交往如何,他们认为似乎并不重要。
孩子智商高、情商低的事情,屡见不鲜。孩子情绪情感需求这一块,被家长整个忽略了。殊不知这些情商品质,可能决定着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品质和情感质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最新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
青颖(化名)来咨询时,只有十四岁。她的问题是社交恐惧,在学校朋友很少。青颖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性格内向。
从小学开始,就住校学习,父母因为工作忙,很少在她身边,主要就是姥姥在照顾她。父母感情不和,分居多年,其实各自都有自己的新伴侣。
她不了解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更好地理解别人,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人群中经常感到焦虑、出汗、紧张、不安。
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她看到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由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校,和父母接触交往太少。加上父母之间的冷热暴力,分居等问题,她几乎没有享受过正常的父母之爱。
与原生家庭的隔离和疏远,导致青颖的内在世界和他人的距离比较远,人际交往能力差,其实她深深渴望有人能够走进自己内心懂得自己,理解自己。
还有一些孩子,面对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他们内在的情绪一直得不到理解和疏导,长此以往,可能形成人格障碍的问题。
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信息,就对故意杀人犯朱晓东执行死刑,至此,轰动一时的“杀妻藏尸案”尘埃落定!
残忍杀妻者朱晓东,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10岁父母离异。父亲重组家庭,很少管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他,一方面享受母亲的过度溺爱,另一方面,母亲又对他疏于管教。
初中时与不良少年参与抢劫,19岁从一所职校毕业,去了一家商场做服装导购。
虽然表面受到母亲溺爱,但长期缺乏家庭幸福感,他的内心又有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因此产生情绪、行为、自我形象等各方面的不稳定:
闹过自残、频繁辞职、把前女友名字纹在身上、玩消失、饲养冷血动物、有自杀和杀人渴望、性格阴暗、性关系紊乱……
在发现自己又一次失业之后,他劝说妻子辞职,实际上却设计杀害她,好拿着她的钱挥霍,满足私欲。
镜映式养育: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
临床心理学家克莱因的《嫉羡与感恩》一书里说:“嫉羡是因为看到另一个人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痛苦,嫉羡之人厌恶看到别人享受,他只有在别人的悲剧中才觉得自在。
不论是电视里的朱朝阳,还是现实中的朱晓东,他们内心都有一个破碎的原生家庭图景。父母之间出现了情感问题,却没有用更好的方式和孩子做沟通与情感协调。
父母刻意地看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产生疏离、隔离或者控制,其实是莫名纵容了孩子内心负面情绪的淤积、加剧、变异以及爆发的过程。父母在过自己的新生活时,有时会忽略孩子内心的空虚和空洞,攻击与报复心态。
如何才能做到对孩子内心的觉知和体察,真正地看到孩子,理解孩子,让亲子关系更加健康,促进孩子的人格健康呢?
一、镜映式养育,理解孩子的独立性、独特性。
所谓的镜映式养育,就是父母有能力想象并把握自我与孩子的思维状态、精神状态的能力。
父母要能够理解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感受,需要得到大人的理解。不要模糊化、工具化孩子,更不要无视、跳过孩子的感受。
二、努力理解孩子经历的复杂性。
对孩子的复杂经历要感到好奇,了解孩子在学习之外的心理需求。
他是否开心?需要得到怎样的支持?他怎么看父母,以及新的家庭成员?他怎么对待人际关系,甚至两性关系?
深化对孩子的理解和共鸣,而不是把孩子当陪衬,甚至以为孩子不懂,去忽视打击孩子,更不能去攻击孩子脆弱的信心。
三、理解亲子双方的相互影响性,更好地调节分歧和矛盾。
当夫妻之间出现分歧,父母要发展灵活适应的方式来自我调节,且要善于同孩子谈论感受,与孩子共同商议,怎样最好地解决父母的矛盾分歧,而非把孩子排除在外去自行解决。
同时,要帮助孩子面对内心矛盾的情绪,面对嫉妒、羡慕、恐惧、攻击性等负面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写作、运动、绘画、音乐等有益的表达方式释放出来,而不是在内心默默变异,形成人格障碍的基础。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