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的春天在哪里?:一场关于教育的思考

作者:范筱焉
如何承受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打击,于我们的生命而言,至关重要。
一、偏见是一座大山
你是坏孩子吗?
那你被认为是坏孩子吗?
不曾想,之前自己偶然选看的一部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会在之后有如此高涨的反响,以至于该部影片的票房一路攀升。这部动画的制作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也的确打破了很多固有认知,可谓观影体验极佳。但我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偏见”,一个映射在每个人身上,都曾有过的体验。
偏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会心理现象, 而是偏见持有者、偏见对象、旁观者等多方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的结果。哪吒因为是魔童转世,因而出生的那一刻就被世人定性为“恶”,人们不待见他,也害怕他。尽管是出于为百姓的安全所着想,哪吒的父母才将他关进结界里,但这一行为也说明了哪吒父母是认可哪吒是魔童的身份,也默认该身份的哪吒会做出影响百姓生活的不端行为。
从偏见持有者的动机来看,一种是“恶意”的偏见, 另一种是“善意”的偏见。其中,“善意”的偏见是基于偏见持有者对偏见对象的的积极态度,对偏见对象行为举止的理想化期待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正如影片中哪吒母亲的表现,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魔童转世,但毕竟是自己怀胎而生,她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哪吒更好的成长。所以,殷夫人不仅要忙于斩妖除魔,也会抽出时间,真诚的陪伴孩子成长,踢键子的游戏就表露出一位母亲渴望和孩子亲密接触与沟通的愿望。哪吒顽皮,逃出结界,戏弄百姓的行为让人们更加厌恶和害怕这个“小魔头”,但身为母亲怎不知自己的孩儿并非如坊间传闻一般可怕。“只能活三年”的天命让哪吒的母亲更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的成长,以至于谎同太乙和哪吒之父将哪吒送入画境修炼,并慌称哪吒是灵珠转世,希望哪吒消除自身戾气,被世人所接受、所肯定。
相反,恶意的偏见则基于偏见对象的敌对情绪和刻板印象,同时,约束偏见对象的行为以适应社会规定。在影片中,年幼的哪吒穿着小肚兜,一副萌萌的样子,一脸天真地跑到街边想找到同自己玩耍的伙伴,却被大家恶意称为“妖怪”,甚至不明真相的百姓拿鸡蛋、菜叶丢到他Q弹的小肚皮上,而此刻的哪吒一脸无辜和无措,这对年幼的哪吒来说无疑是非常根深蒂固的一次消极印象体验。虽然他不清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让大家如此厌恶自己,但却在深深受伤后默认了自己的属性。百姓害怕他,甚至没来由的厌恶他,这些刻板印象和表现都让哪吒自己更加肯定自己的消极形象,并以取闹百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人们希望哪吒一辈子都被关在结界里,无论他是否真的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即便他真的去打妖怪,但依然会被百姓认为他自己才是那个妖怪,甚至集合起来去申讨他,对他大打出手,而没有给哪吒辩白的机会。
根据Swim的说法,真实偏见事件的回应有三种类型:独断性反应、非独断性反应和心理反应。其中,独断性反应是指:以一种偏见者可见的方式向其表达不满,包括立即的身体动作和言语评论。哪吒被贴上“恶”与“坏”的标签后,一边念着打油诗调侃自己糟糕的境遇,一边极度抗拒人们给予他的“妖怪”标签,他不认可自己就是别人口中所描述的形象,他戏弄陈塘镇的小孩,在行为上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非独断性反应包括:迁就或安抚偏见者、替代性反击、消极抵抗等。作为父母,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终究都是自己的孩子,都会对孩子报以美好的期望。李靖夫妇也不例外,即便是魔童转世,依然对孩子的成长充满期待,相信自己的孩子并非冥顽不化。在哪吒打妖怪的过程中,由于鲁莽的行为而被百姓误会,但及时赶到现场的李靖也没有盲目听从百姓一家之言,而是细心的发现哪吒手中的粘液,判定的确有妖怪,哪吒并没有撒谎,只是碍于安抚百姓的情绪才没有即可做出辩白,而是想在哪吒生日宴的时候,拿出人证、物证亲自为自己的孩儿做出解释,还哪吒一个公道。
在哪吒的家庭里,即便命运是天给的,环境是恶劣的,哪吒也丧失了成长的自由,且被偏见所深深压迫,然而父母的爱却源源不断的滋养着哪吒,陪伴哪吒一步步成长。李靖细心、父爱如山、有担当;殷夫人温柔、耐心、母爱温婉,所以在最后与敖丙的战斗中哪吒可以大声告诉对方:你可是灵珠!这句话更像是冲自己一出生就注定的命运所呐喊出地反抗。同时,他也可以对象征着命运的天雷吼出: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正因为哪吒是在爱与包容的家庭环境中所成长起来,所以他可以积极抵抗恶劣环境,可以最少程度的被消极环境所影响。由此,我们反思得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以及未来走向的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给予哪吒的爱,让他的成长过程中保留最大的善意,善意作为一种间接影响因素在哪吒面对的一切糟糕境遇中发挥作用,使他面对潜在风险的敏感性降低。父母的陪伴以及自我牺牲精神使得哪吒即便面对偏见和不公的对待,依然拥有乐观的情绪,这样的乐观影响了自我的能力判断,具有更多对抗偏见的勇气,不论是作为受害者还是旁观者,他都会认为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智慧去处理偏见事件。因而,在影片结尾,哪吒可以做到起身保护曾一直以偏见对待自己的百姓,而不会计较他们曾经的言行也伤害过自己。
二、拉弓的意义
反观哪吒隔壁的《银河补习班》,给了我们另一种有关教育的思路。
马飞不是那种聪明的小孩,甚至被认为是“脑子缺根弦”,老师瞧不上他,同学看不起他,比他大的校园“小混混”还上演着校园欺凌。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填鸭式教育”,此后,经常听到我们的基础教育被称为“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只告诉你“是什么?”, 却没告诉你“为什么?”。一昧的让你死记硬背, 靠记忆来支撑你遇到的问题,然而换个“马甲”就不知该如何进行,这样的记忆显然是不牢固的, 考完试就会忘记。这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应试教育方式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把学生训练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 也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不仅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还阻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时代,我们面临最多的考试也几乎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它会有固定的答案,甚至在主观题中还会有所谓标准答案。出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广, 而不是理解的多深。考试制度并不会被即刻废除, 因而“填鸭式”教育也就有了它的立足之地,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发展至今凸显出的不足依然在不断延续,而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尽管许多一线城市的个别学校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打破“填鸭式”教育的瓶颈,但从覆盖范围来看,这样的改变并不乐观。
电影中的马飞,因为成绩差被学校师生所厌恶和排斥,游走在被开除的边缘,但所幸他的爸爸是个开明、有思想的人,他能以自己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也不应该成为考试的机器,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随波逐流的人。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之后,我们确实发现马飞的爸爸是个有独到眼光的人,所以他对马飞的教育也不同于他人。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电影主人公在面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张力时所选择的处理方式,是否具有普遍性?
马飞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本身就有知识,同时,对诸事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他能够在陪孩子玩耍的过程中辅导课程作业,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而他自己本身的性格也是一个不服输的代表,因而,马飞在和父亲的相处过程中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榜样作用。当他看到自己的父亲面临比自己更大的困难却不放弃的时候,马飞会更加坚定自己也没有放弃的理由。
再反观马飞的母亲和继父,他们二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为马飞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虽然马飞本人成绩差但仍可以就读于市重点学校,享受优质教育,尽管教育理念生硬但却不代表教育资源差。在马飞父亲接管马飞后,他带着自由思考,坚持不懈,亲身感受的教育理念,在玩乐的过程中顺便帮马飞把成绩提升上去。在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双重加持下,学校那套刻板的教育理念完败下阵,而马飞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比同龄人多了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
“一直思考”是该部影片就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开明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成绩为王的学校教育理念所对立,这时候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只能说电影还是感性的,能够躲开不会被轻易颠覆的教育理念和不会被即可改变的教育模式。然而,真实的样子是谁都逃不过成绩这座大山。现实中,抛开个别地区和个别学校,依然有很大比例的人为了成绩,为了试卷上那几分而疯狂的刷题,熬夜背书,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重要,但卷面上多出的一分更能得到认可。出于理想主义我还是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没有箭靶,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