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安禄山,一念之差,未能万古流芳
说起开始于西元七五五年十二月、结束于七六三年二月共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很多人扼腕叹息。大唐盛世之景不再,于太监专权与藩镇割据中,度过了余下的百五十年。虽然也有如宪宗中兴之举,终是无力回天。真正能让后人引以为傲的唐朝,也就那么百把年而已。
而今天咱要说的,会更让很多人,气不打一处来。
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六十余年了,幽州的百姓,还称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
说起二圣,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大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安禄山、史思明,两个将大唐的花花天下打得支离破碎、繁华不再的叛将,怎么能被称为“二圣”呢?
咱想从安禄山的传记里,找出点蛛丝马迹。果然,还真有那么一点。
《新唐书 逆臣传》中有记,“席豫为河北黜陟使,言禄山贤”。
咱查了下,席豫是唐玄宗时期的名臣。天宝六年,封礼部尚书、进爵为襄阳县子。他“清直亡欲,当官不为势权所撼,性谨畏”,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好官,在河北考察官吏的时候,给安禄山打了个高分 。
按后人对他的评价,他应该不属于被安禄山重金结交的大臣之一,则其对安禄山政绩的评论,当不是出于违心——以此言之,安禄山,应该是在任上,做了很多好事,才得到考察者的青眼,并最终成为百姓眼中的二圣之一,而不以他叛唐而落井下石?
当然,作为一个被钉上耻辱柱的人物,新旧唐书里,对安禄山的记录,多着墨于其诡计多端、通过那些贪财的使者,帮他在玄宗成前说好话,得以步步高升;以及他恩将仇报,不顾李隆基对他的信任、杨贵妃对他的情谊,起兵反唐;而对其在做节度使时,是否确实给当地百姓带来比较好的生活付之阙如——然而,从“二圣”之名,我们又能推测,他应该不是一无是处之徒,否则,当地人断无可能六十年后,还惦记着他——
以致于朝廷派来的幽州节度使张弘靖,觉得安史之乱起自此地,该让当地民众移风易俗,消除安禄山的影响,“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哪料,“人尤失望”。最终,张弘靖及其手下派起兵变,此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是观之,人啊,最怕晚节不保。哪怕你开始为国立下多少功勋,若后来做错一件事,轻者被撤、中者被关,重者人头落地,更重者,像安禄山这样遗臭万年。
若安禄山没有发起判乱,说不定,他的传记,就在《循吏传》而非《逆臣传》中,可以万古流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