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最后一代农民 作者/妮妮 主播/语汐

作者简介

妮妮,本命:郝亚妮 爱好文学、音乐、摄影,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留生活一份真诚,还生命一份洒脱,轻轻告诉这个世界“我,曾来过”。临渭区作协会员,《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点击图标,收听本文。

一个有声的文学平台

由于家在农村,还有几亩田地。前些日子,老父亲好些天前就天天去地头观望,看玉米成熟的情况,从地头回来就唠叨半天。“今年的玉米长的比去年好,棒子个头也比去年大,都成到稍了,可惜了前些天丢了的那么多的棒子”,父亲惋惜的说。使我想起前段时间,过路人去地里扳了些嫩玉米棒子解馋,由于我家地靠近路,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我跟老公都没太在意,但老父亲想起就念叨,我们也理解他的心情,特别是自己辛苦播种的,他们这一代人把庄稼看得像自己养的孩子一样重要。

老父亲提前也准备好了秋收放玉米的铁丝网、塑料网袋、秋播的化肥、种子。唠叨着等十月一日假期,玉米就可以收了,由于年岁渐高,有些地里活他已力不从心,但到每季收种时都提前准备好需要的东西。虽然现在的农耕收种都机械化了,但父亲还是有操不完的心,不停地唠叨。

“快收了,赶紧准备准备”。

“幸亏我让今年换了这种子,上了那肥料,喷洒了几次农药,浇了几次水”。他都清楚的记得,而且还有一种满满成就感,因为田间是在他的督促管理下才有了这样好的收成。我们听惯了父亲的唠叨,也为了满足他这种成就感,都默默地听着,有时也回应他“是,是”。

今年雨多,连下了几天雨,父亲急得在家转圈圈,但也没辙,终于七号天放晴,老父亲天亮就骑着车,在地里看了好几遍,不断地催促着“看地里有没有收的车,过两天又报的有雨,紧忙收不了,也种不到地里,下雨了咋办……。”

终于车到了地头,老父亲早早地就在地头等着。

车进地了,随着轰隆隆的机械马达声,一个个玉米棒子飞进了车厢,老父亲跟在车后,把收过后掉下的玉米棒子捡起来,他很仔细地在地面搜索着。一边还不忘督促老公,“赶紧去前边看看,看收的咋样了。”

说实在话,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不能算作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对于农耕知识了解的也不多,什么时令、节气,都渐渐的好像模糊起来,在我们的下一代中了解的是更少。更有甚者开玩笑的说我们这代人是“四不像”,说是农民不种地,说是工人又经常回农村,说是农村人又在城里有房子,说是城里人又家在农村。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依靠农业收入早已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和正常家庭支出,我们这代人已有很多都脱离了土地,转农为工,而留下来的人,也只是半工半农,父辈们可算是最后一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望着不远处弯腰捡拾玉米的父亲,深深的感触,只有受过苦难的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粮食的珍贵,也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对付出辛劳的珍视,是一个真正的播种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闵盼龙:我与《渭南文坛》的那些事儿

渭南有哪些文化名人?

记忆中的那辆加重自行车

渐行渐远的竹笼

人到中年,圆滑的仿佛连自己都不认得了

我们怀念孔子,却没人怀念仓颉

那天,我遇见了一位神秘女生

交公粮,几代人难忘回忆

主播简介

语汐,金土地文化传媒公众平台金牌主播,愿用有温度的声音倾诉平凡的一生,一路阳光,一路温暖。《渭南文坛》特约主播。

主编简介

闵盼龙,中共党员,从事媒体行业9年。2012年至2015年就职《渭南日报》,2016年至今就职《渭南青年网》,担任内容总监、首席摄影。曾被共青团渭南市委、渭南市文明办、渭南市青年联合会评为渭南好青年。临渭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黄河文化传承志愿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