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 作者 李自力
我的父亲
作者 ‖ 李自力
在父亲逝世一周年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表达我和弟弟妹妹们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父亲的一生,经历坎坷,这里不一一叙说,只大概说说一二。
2019年农历11月初7,父亲走完了他沧桑的人生,在儿孙的谈笑声中闭上了双眼,安详地面带微笑,在回忆自己一生的梦境里离开了我们,八十五个春夏秋冬,使人难以忘怀的岁月。
父亲李献珍,性格幽默,平易近人,一生生活节俭,喜欢结交朋友,生前与战友、同事经常走动,常有书信来往,晚年的他,健步有力,喜欢运动,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
父亲是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干过公事,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为家乡的经济建设默默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
1935年农历正月11日,父亲出生在会宁县袁咀乡袁坪村(后合成韩集乡),9岁前在家玩耍,放牛,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9岁至16岁,一直在学校读书,毕业于会宁简师。当时家乡读书人少,师资缺乏,父亲的愿望是出校后当一位老师,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可简师毕业,脚还没迈出校门,朝鲜战争爆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但侵占了朝鲜领土,而且还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鸭绿江畔,用飞机狂轰滥炸我边民,破坏我边防经济建设。鉴于这种形势,他又改变了主意,毅然决然放弃了当一名教师的想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于1951年5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父亲是从会宁师范直接报名入伍的学生兵,入伍后,在部队算是个文化人,领导见父亲有组织能力,就任命他为会宁新兵营代理排长。这批兵是要开赴朝鲜前线作战的,部队在临行前,领导找他谈话,决定要把他留下来,说父亲年轻有文化,后方更需要有文化的干部做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领导的谈话就是命令,没办法,他就这样被留到了后方,出国上前线杀敌报国的愿望没有实现。
既然留了下来,他也没有怨言,安心在部队工作。1951年6月,他从会宁被调到定西军分区教导队学习,10月份结业后,又调到定西军分区后勤处供训班学习后勤管理工作,12月份毕业后又继续在后勤处工作。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工作,1952年6月从定西军分区调临洮县人民武装部工作,时任武装部作战参谋并兼任会计和管理员工作。那时,甘南一带匪情严峻,他又积极参加剿匪工作,在一次剿匪战斗中,他作战勇敢,带领战士们一举消灭了一股顽匪,荣立了三等功。1956年晋升为武装部助理员职务。
1958年6月,父亲从部队转业到临洮县计划委员会工作,任计委主办科员,1959年组织又委派他到兰州财经大学进修了一年财会管理,1960年6月结业,结业后又回到临洮县计划委员会,时任计委副主任兼主办。其间,父亲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父亲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于1962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此,母亲也辞掉了工作,那时我和弟弟妹妹还小,我们一家都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身份由工人干部市民一下子变成了农民。回到老家后, 又一度遇上天旱,粮食减产,缺粮又缺水,难以想象的困难全遇上了,面对困难,父亲从没向国家张口为自己要过救济,自己能克服的困难就尽量自己克服解决,那时候,父亲为一大家人的生活真是劳干了心血。
1970年,靖会电力提灌工程上马,公社考虑到父亲精通财务管理,就委派他到韩集民兵营做财会工作,三年后,靖会工程韩集民兵营的工作结束。1972年,县上又派父亲到兰州八盘峡铁路工区会宁民兵营任会计。不管走到哪里,到哪个岗位,父亲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一心一意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时候,家里粮食不够吃,生活还很困难,用现在人的话说,父亲任职的岗位都是肥缺,有油水的差事,从他手里经过的钞票一沓沓一沓沓的,稍微一那个,解决自己家里的那点困难不在话下,可在金钱面前,父亲他从不为之动心,他常说“把国家的钱装在自己的腰包,那时犯罪”。
父亲一生心直口快,光明磊落,不贪图功名利禄,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从不向任何人弯腰屈膝,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一步踏到军营,不管在部队还是后来转业到地方,前途肯定无量,但父亲淡泊名利,放弃了做官晋升的机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农民。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没有后悔过,他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堂堂正正做人,走正道,说真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任何时候不放弃人格尊严。
父亲进入晚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好转和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享受了退职生活补贴,志愿军生活补贴等,晚年生活过得快乐自如,美满幸福。只可惜因以前生活拮据,长期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没有给我们留下金山银山,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安息吧,爸爸,儿孙永远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