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99【擀豆面】

面遇到蒿子

手遇到面杖

凌晨三点多的保德街巷,寂静无人。黄河的涛声伴随着我的脚步,匆匆而过。拐入一条幽深的小巷,一缕灯光从巷子深处透射而出,那里便是今天寻访的擀豆面作坊。

走入作坊,主人姓贾,叫瑞文。热情地笑笑,算是打过了招呼。作坊约有20平米,一张大大的炕几乎占据了房子一半的面积,炕上有大堆的玉米面和长短不一的擀面杖、菜刀、面盆等静静地在炕头的角落里。
大炕底色是红色,当地人叫红油大炕。这样的炕很有特色,是传统技艺盘制,尤其是炕面的处理。
炕盘好以后,首先要用大穰泥,即黄土加长穰(麦秆切碎了)抹平,然后是瓷泥加小穰(麦糠)再抹,最后一遍用石孩儿泥。(一种明沙梁上散在性旳钙质结核,花生般大小,也称“落浆石”)。石孩儿泥不能加穰,是加榆皮毛毛的(经过碾子碾轧后的榆树皮,细如发丝,绵似纱团),这样可以增加石孩儿泥的柔韧度和筋壮度。
炕面抹好,要自然阴干,然后加火再烘。在自然干的过程中,还需要经常打抹,若遇到细碎的裂时,还得蘸水打抹呢,直到炕面温润溜光。
炕面干好,可以开始浆炕。浆炕是指用米汤或者红豆汤漫洒,再用废旧的胡油底子(油瓮里多年的沉淀物)均匀地浆洒几遍。首先用纱布或者箩子滤去渣子,只用乳白色的浆水,拿一块软软的布子,蘸着在烘得热乎乎的炕面上轻轻地浆。一天洗一两次,一次洗两三遍。再就是蘸胡油进一步打磨,直到炕面温润如玉。
炕上擀豆面,我们再说豆面,本地人喜欢用豌豆面擀制面条。豌豆是本地盛产物,因气候适合,所以生长旺盛。也如本地人一般,喜寒耐寒。豆面滋养着保德人,保德人也不负豆面,将豆面擀出了艺术节奏。
和所有的面食一样,擀豆面先从和面开始,但和面的水却别具匠心。蒿籽泡水一夜至粘稠状,入面即可筋道豆面,又可镶嵌在淡黄色的面条中,均匀密布的黑点,甚是好看。
蒿子,《汉语大词典》,释义为:“蒿,通常指花小、叶子羽状分裂、有某种特殊气味的草本植物”。蒿子可作食用,《说文解字》是这样介绍的——蒿:菣(qìn)也。菣:从草臤(qiān)声。臤本义为“驾驭臣属”、“掌控诸侯”,转义为“控制(疟疾)”。“艹”与“臤”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可以控制疾病的草本植物”。近年来,屠呦呦从蒿子中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蒿子的药用属性。
用蒿子水入面的做法,在晋西北、内蒙、宁夏等豌豆产地,由来已久。可见古人在植物药理方面的运用让我们望尘莫及。
和面的要求是,硬硬实实,不能软了。因此,和时一手淋温水,一手搅拌,先把面拌成细碎的穗状,接着用拳头使劲儿地捶打挤压,直到压成一大整块儿。
豆面和好了,要醒面。贾师傅将豆面揉分成碗口大小的面团,码入盆中开始醒面。醒好后再蘸水搋一遍,面团变的软硬适度,筋道十足。
醒面的间隙,贾师傅将十几根长短不一的擀面杖,从20厘米到一米八,排列整齐。将特制的切面刀,柄短刃长(四十厘米)放在炕头。这场景在微弱的灯光下,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自然驱动了快门的欲望,捕捉留存。
取一块醒好的面,再反复团揉一阵,压成扁圆形,先用力从边上转圈儿擀压,使其变薄变大。压到指头厚时,撒上干面,用短一点的擀面杖卷好,两手托杖,从身前向外滚动、拉回、再向外滚动,反复多次。那动作娴熟、协调,伴随着一种奇妙的节奏声,前后、上下翻飞,如同是一场手与面的舞蹈。
我们仔细观察,很快便会发现。每当拉回时,那卷着面的擀面杖往往会脱手凌空自飞,很是诡异。那双手在瞬间做出调整,再握紧时已经可以再度发力,可以将有些松散的面卷紧。往外擀时,双手会在面杖上由外向里滑动,向里、向外移动都在连贯的动作中自然完成,这样便可以避免薄厚不均。
“唰唰咚咚”的响声在凌晨的夜里显得意外响亮,那鲜明的节奏如快板行云流水,倾述着向上的、不屈的斗志;又如慢板暗流涌动,道出了艰辛的、哀怨的无奈。
面大过擀面杖时,贾师傅会不停地换上适合的长度。动作反复,每擀五六次,要展开面撒上面泼,以防粘连。动作吃力却流畅、快速而匀称,一拉一擀,那干面纷纷烘托了气氛,湿面翻飞调节着旋律。尤其是最长的擀面杖登场时,动作开始变得眼花缭乱,横三竖三将面擀到细薄如纸,抖开时占据了半个炕,如丝绸轻盈飘动。透过面的光影流动,便如一场图腾艺术赏心悦目,穿透出古老而神秘的气氛,将我带入远古的情景。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按动快门,身心都完全沉浸在一种享受之中。
一块面很快便擀好,贾师傅将面高高举起,在松开的同时,用苕帚扫去干面,将面左右有序折叠在炕头。这时,需要将叠好的面放在案板之上,贾师傅右手提刀的根部,刀便滚动着上下快速动作,伴随着鲜明的节奏,又薄又细的面条,如一条条满身皱纹的龙躺在案头。
随后,画面会进入另一处唯美。那些面条会被高高的抓入空中,不停地摇摆。那些舞动的线条看似杂乱无序,却又协调入画,如群龙出游,在光影之间幻化成绝妙。直到干面全部脱落,贾师傅便会将面条叠成把状,放到箅子上,一把挨一把放好,才去寻找毛巾搽去满头的汗水。
门忽然打开,伴随着一缕阳光走进来一位裹着花布头巾的妇人。依旧没有言语,依旧是微微一笑,我们便算是问过了早安。妇人是贾师傅的夫人,打理完家中长短赶来帮忙。每天要擀几十斤面,夫人的帮衬必不可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便相伴着擀豆面。
忽然想起昨天保德民歌艺术家杨仲青老师的民谣:“长长的豆面软软的糕,想亲亲想成个半吊吊。”一方水土一方人,豌豆择土而生,保德人擀豆面、吃豆面,母女擀、父子擀、夫妻擀,长而久之,保德人的性格中也必然会浸染豌豆的性格,亦刚亦柔亦长情。
擀豆面过去是晋西北家家户户必备的美食制作技能,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杂粮资源,也成就了繁杂多样的杂粮制作技艺。今天的豆面依然是每个家庭的主要吃食,但手工擀豆面却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更多的时候是买成品面条。
走在回去的路上,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冉冉升起,金色的阳光倾洒在来时的小巷中。街巷中已然多了很多行走的身影,大家都沐浴在霞光之中,个个脚步轻盈,笑容灿烂。路旁的绿树微微摆动,一缕缕的炊烟袅袅升起,缠绕其中。黄河的涛声也淹没在这市井的萌动中,早点摊的杂响、叫卖声、晨练的乐器、歌唱声,行人的问好、笑语声,汽车的鸣笛、犬吠声,此起彼落。这个清晨也许就是生活所有的一切,温馨而舒适。应该不久,那声拖着长调的“擀豆面......卖了”,也一定会加入进这晨曲中,坚定而悠扬。


大山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0)

相关推荐

  • 【江苏】包彭锐《我学会了擀面条》指导老师:周爱红

    我学会了擀面条 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四年级 包彭锐 7月6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准备跟奶奶一起擀面条,当一回小厨师. 首先,我们需要擀面.平时能干的奶奶是主力军,她将醒好的面团递给我, ...

  • 木小申《仲冬夜之奶奶的擀面杖》

    仲冬夜之奶奶的擀面杖 仲冬已至,夜里微凉,蜷在被子里就饿了.逆旅人生,味蕾渐宽,美食也总无端入梦,与肠胃难舍难分.这个时候我总会想到面食,大大的碗,浑浑的汤,一碟小咸菜,便可吃的肆无忌惮.也只有在北方 ...

  • 面食里的乡味 || 周玉林

    我的家,住在清江浦,是苏中平原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凌桥大米.三树大米,那可是业界的"姐妹花",而"长鱼盖浇面",却是美食中的一绝,筷子长的小黄鳝,变成了家乡的&q ...

  • 一碗带豆沙味的面——竟然还有点好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01 山西盛产面食--全中国人都知道. 不过公众号也好久没介绍过面试了,无他,经典的基本都说完了. 今儿就说说这没讲过,藏在缝隙里的漏网之鱼. 大同豆面. 美食 山西美食 02 ...

  • 宁夏:一碗面的祝福与传承 ——中卫羊肉蒿子面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从古至今就有吃喜面的习俗,逢年过节或是谁家有喜事,主人家都会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喜面--中卫羊肉蒿子面来招待宾客,寓意长长久 ...

  • 擀杂面

    昨天给父母打电话,本来说好了今年回老家过年,但现在到处在防控疫情,老家更不例外,农村防控尤其严格,村里大喇叭天天吆喝着各种注意事项,尤其要防范从外地回乡过年的人. 据说,从外地回家的先要提前报备,到家 ...

  • 《行摄生活》-112【擀毡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26 擀毡子 这是一种已经消失在三晋大地的老手艺,寻觅的脚步走过了近20个县,终于在静乐县完成了拍摄. 静乐地处晋西北,自古便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之地.据史料记载,擀毡子最 ...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 《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57 面沙子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 ...

  • 《行摄生活》-149【堆绫】

    - - -指尖上的山西 058 堆 绫 走进交城县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我顿时感觉目不暇接,被作品的精美绝伦惊讶到目瞪口呆.这里是堆绫的世界,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殿堂. 解爱英是这里 ...

  • 《行摄生活》-146【向阳而生---记左权盲宣队】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50【芝麻饼】

    - - -指尖上的山西 059 芝麻饼 走在柳林县的大街小巷,总是可以闻到一种混合着面香与芝麻香的特殊香气,随风入鼻,吸引着味蕾. 寻香而去,一处僻静的小巷深处,传来一阵节奏鲜明的敲击声,叮当,叮-叮 ...

  • 《行摄生活》-145【向阳而生】19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 《行摄生活》-144【老陈醋酿造】

    - - -指尖上的山西 055 编席 有一种感知叫味觉,有一种生活,叫味道.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味道,酸甜苦辣在岁月的时空中飘香,在绵绵的回忆中拉长,在分分秒秒中浸润.每一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味觉记 ...

  • 《行摄生活》-144【自如桃源—应县白马石游记】

    <自如桃源>--涂向东书 摄影--涂向东 旅途 光阴流逝着,像丝丝风语,如片片云絮,复制着岁月的山高水长.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有序地向着无限延伸.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任时光来去,从容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