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名联成就一座书院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宋代朱熹在福建漳州任知府时留下的对联,千古流传。

这副名联出自历史上漳州白云岩的紫阳书院,白云岩位距漳州市区约10公里。山上坐落有白云岩寺,寺院位置极佳,当年朱熹正是在白云岩,发出了门庭开阔,日月如梭,犹如在人两肩倏忽而过的感叹。

(一)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在白云岩上题写这副对联呢?

话得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出任漳州知州说起。此时的朱熹年逾六旬,已非等闲之辈,而是声名远播的大儒;不仅具有崇高的学术文化地位,而且在理学思想的架构上愈加成熟。

朱熹到漳州上任后,“以节民力,易风俗为首务”,躬亲施教,定期到府学、县学讲学。“每旬之二日,必领官属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正其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除了在学校讲学之外,朱熹还在漳州一些名山大川文人雅集游踪常涉处不定期开讲经学,漳州著名的景点芝山、云洞岩、白云岩等地都留下他传学解经的足迹,并流传许多关于讲学的动人故事。

谈朱熹离不开书院,讲书院离不开朱熹。朱熹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对书院建设情有独钟。在他的倡导下,漳州办学成风。据统计资料,有宋一季,漳州创办的书院有龙江书院、观澜书院、梁山书院、高东溪书院、石屏书院、丹诏书院等10余所。

白云岩的紫阳书院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

白云岩建有白云岩寺,据说是唐朝年间白衣道人杨虔诚所开基。当然,白云岩算不上名山,但符合古代学者所推崇的“择胜地,立精舍”的恋山情结。因为朱熹到此讲经布道,因为朱熹的一副对联而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名山。

知漳一年,朱熹走遍漳州山川,偏爱城南的白云岩。这里视野开阔,林木参天,白云袅绕,远隔龙江极目北望,曾经是沃野千里,晚浦归帆。在此修建书院,著书讲学,是个理想处所。

更重要的是,集毕生心血于一书《四书集注》已经润色完成,并在漳州付梓刊印。他希望在漳州有一座书院,张扬理学的大旗。

但在山高林深建一座书院谈何容易!于是,民间流传了“朱文公使飞瓦”的故事。

说是那年端午节前夕,朱熹广而告知民众,欢迎大家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到白云岩上,观看他使神法让砖瓦飞至山上,盖起紫阳书院。那日民众趋之若鹜登山而来,他要求每人手持一砖一瓦上山。这是朱熹了解到往年为看划龙舟,芗江旧桥人满隐患而略施小计,可谓是一举两得:既集民众之力盖起了书院,又分流了部分竞看划龙舟的民众,避免挤压造成伤亡事故。

(三)

至于书院为什么取名紫阳?这当然与朱熹的别号“紫阳夫子”有关。

朱熹的父亲朱松早年读书于徽州紫阳山(安徽歙县城南),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故。逝世前把家事托付崇安奉祠家居的刘子羽。刘子羽即把朱熹母子从建瓯接到崇安并修一座旧楼安顿下来。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为了缅怀父亲,于旧楼厅事刻“紫阳书堂”,并从此以“紫阳”自号。在朱熹一生有关的书院中,冠名“紫阳”的,远不止漳州白云岩一座,其余分布在徽州、苏州、杭州、汉口、武夷山等地。

白云岩紫阳书院在历史的风雨中坍塌了(具体时间无据可查),但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却是一座丰碑。白云岩寺前建立朱子祠即是例证,由此感念朱熹。他知漳仅有一年零六天,立下了昭彰功绩,也为漳州文化教育尽心尽力,被后世誉为“紫阳过化、海滨邹鲁”。

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书院遗址上建有朱子祠,供奉朱熹塑像。门上匾额题有“古道照人”,殿门额上有明代理学家黄道周手书“白云深处”匾。朱子祠外有百草亭。当年朱熹就是在亭子的位置上讲经,各地闻讯而来的学子围坐在亭前空地聆听。后人为纪念朱熹的教化之功,在此修葺亭子。亭中塑有朱熹的雕像,他手捧经书,目光深邃,栩栩如生。石雕后立有一石碑,上刻“紫阳夫子解经处”,相传朱熹在此讲过《诚意章》。4根亭柱上分别刻有“百草亭中留盛景,白云岩上隔尘缘。解经明道踪犹在,过化存神泽未湮”。百草亭取自山上长有上百种草药,可医治各种小疾,可谓寓意双关。

在百草亭后面立有一石,刻有“砚池”二字。传说为当年朱熹洗砚处,池里泉水清澈,至今仍生长着奇特的“无尾螺”和“红壳虾”。未曾想到,红壳的虾,断尾的螺,白颈的蛙,这些都与朱熹的传奇故事有关,深切表达了老百姓对朱熹的尊崇之情。

有对联当有横批。同样遗失的朱熹手迹的“与造物游”,横批是也。语出自庄子的“上与造物者游”,而朱熹向往的是循自然之道,感四时之变,体万物之灵性,于芥子之微而悟宇宙之大,于须臾之间而思接千载,物我合一,天人合一。

斯文在兹,遗泽漳州。在与朱熹一生相关的紫阳书院中,白云岩存在的时间或许并不长,但之所以影响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朱熹的这副对联。一副名联与白云岩的紫阳书院的关系看似偶然,但从朱熹一生在理学上的孜孜以求来看又实则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一副名联成就了一座书院。

(0)

相关推荐

  • 梧闽札记:缘号“紫阳夫子”

    近代爱国人士.钱钟书之父钱基博先生云:"爱国始于乡土",不爱家乡,断然谈不上热爱祖国,由此而推若不爱家庭,不爱亲友,不爱自己,又何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有所谓"爱的奉 ...

  • 到白云岩寻宝去

    少年时读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总觉得诗人太夸张了,白云深处如何住人呢?前些时候,前往漳州白云岩,不仅领会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还探寻到几处很有价值的历史瑰宝.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四十七:从“月魄涵江”说起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作为长期在龙海市工作的龙文区人,我常常会自问"龙文的由来呢?",那可不是"龙海市的步文镇"简称.因为,它还包括了龙海市原来的郭坑 ...

  • 梧闽札记:层林尽染以壮行色——朱熹一生爱树植树

    笔者曾经在<紫山灵秀一枝梅>一文中粗略地考证过朱熹何以独恋白云岩.近来,总感到遗漏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朱熹一生热爱大自然,尤其是他喜欢成荫绿树,经常植树栽花种竹以点缀秀丽的山川. 从 ...

  • 梧闽杂文123:白云岩,传神的朱文公石雕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百草亭 网络搜索"白云岩",发现这地名竟然是世界性名词,而漳州的白云岩,古有朱文公创建紫阳书院,温总理提起他的书院名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 ...

  • 梧闽散文:紫山灵秀 在何方

    如果一定要讲紫山(今白云岩)的灵与秀,讲过去的传说,闽南语叫'讲秕古',可以怡情,不可以全信.我讲讲实感,近些年,大凡去白云岩做点实事,大多有高额的福报,比如九十年代,颜厝许跃国镇长第一次代表政府,为 ...

  • 【唐颐作品】朱熹与龙海白云岩

    这两年,朱熹使白云岩又扬了一次名,因为喜好引经据典的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引用了朱熹题在白云岩紫阳书院的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 ...

  • 梧闽随笔:南宋版的朱熹治漳"八项规定''

    十八年前,孩子他妈有时叨唠''人两脚,钱四脚'',男人嘛,养家糊口是必须的.但挤出二千元,资助古县中学译出乾隆版<龙溪县志·风俗卷>,却在民间悄然完成.朱文公当年在漳推行儒家教化,被百姓赞 ...

  • 杨眼看景:白云深处

    杨眼看景:"白云"深处 杨少辉 题记:今天上午回老家,顺道再访白云岩,有感于"紫阳过化",南宋理学家朱熹创办"紫阳书院",开启漳州一代学风, ...

  • 朱熹故里

    朱熹故里为文化旅游景点. 朱熹故里在五夫镇府前村,始建于南宋十四年,历代曾屡经修建,后毁于民国后期,现尚存紫阳楼原为朱熹旧居,内有朱熹幼时读书处--半亩方塘.灵泉古井.朱子樟等.朱子樟相传为朱熹手植, ...

  • 朱熹联语考辨二则

    朱熹联语考辨二则 作者简介       刘锋,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楹联>杂志主编.       对联作品曾13次获中国楹联学会&q ...

  • 梧闽散文:问渠哪得清如许——朱熹的理学诗风

    孔老夫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人对山水的兴趣可以见仁,也可以见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明白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