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6期

诗论词学精粹

郑欣淼诗词艺术初探

林峰

郑公欣淼,吾尊长也。为人宽洪笃仁,蕴藉雍容;为诗沉博渊雅,浑成敦厚。其作品于海内外传播甚广,影响至远。吾数年前曾应《江海诗词》主编之邀,有过淼公诗词释读小文。近日上海大学曹辛华教授来电曰:六月初沪上将有淼公诗词研讨之议,嘱撰研习文论,以供会上切磋之用。平日里吾与淼公诗词往来,唱和不衰。积素累旧,景仰日深。吾于淼公诗词之研读亦可谓由来已久,便不说出口成诵,亦早已烂熟于胸也。斯作闳中肆外,束广就狭,动我魂魄,启我神智。吾平日里深稽博考,涵泳玩索,使心镜渐明,元门渐开也。故不揣浅陋,略呈拙见于后,是与诸君商榷之并共享之也。

句法清古,气韵高胜

古人谓:潘阆忆孤山词,句法清古,语带烟霞,近时罕及。(冯金柏《词苑萃编》卷四引陆雪窗语)。又“东坡作《卜算子》云:‘缺月挂疏桐……’鲁直见之,称其韵力高胜,不类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下笔无一点尘俗气,安能若是哉”(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吾近赏淼公诸作,觉端庄虚和之外,自有一股清峻健朗之气洋溢其间。可谓深得前贤浑厚古朴之重,又极尽云雷变幻之妙。如其《再上华山》组诗:夜登华山(其一)

凉风伴我翠微巅,华岳重来已两年。

峰影参差明月下,松涛起伏暗云边。

一从幸免死生劫,即自广随山水缘。

渺渺秦川灯似海,通天门上等闲观。

华山,古称“西岳”,为五岳之一,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诗人重上华山已是两年之后,再度登临,自然感慨万千。诗人由登顶落笔,可见诗人眼界之宽,心胸之阔。天边明月高悬,云缦低垂;眼前峰影参差,松涛起伏。如此起承,则华山之险峻气象与自然之神奇造化浑然一体也。转合之际诗人将平生体味与山水情缘有机融合,使情由景出,情景交融。其中更暗合华夏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思想核心与辩证关系。再读其另外两首:

群仙观小憩(其四)

幸有浮生尽日闲,名山我自小流连。

群仙观里风尘客,不羡长生不悟玄。

仰天池(其五)

已在高天还仰天,了无碍障即为仙。

白云千载池中影,俯视三秦点点烟。

七绝两首,体制虽小,但内蕴甚丰,涵养无限。诗人将寻常哲理化入诗中,而不见生硬,使诗中有理,理中有诗,捧读再三,意味绵长。诗人之恢廓旷达与潇洒不拘早已跃然纸上。此为诗人举重若轻,化繁为简之手法结晶。非胸中藏丘壑,笔下有烟云者不能为也。其他如:“疏落秋蓬飞动,苍茫落日浑圆”(《西江月·新疆行吟之戈壁滩》)。“醉卧沙场一杯酒,寒凝罗帐五更灯”(《夜宿敦煌怀盛唐边塞诗人》。“草木曾凝少年血,障屏此去老龙头”(《登嘉峪关城楼》)。“犹剩却、深情如许。剑气箫心应还在,便途艰、忍把韶光负”(《金缕曲·欢聚》)等等。皆显得超然脱俗而又浑厚悠远。所谓:即古又新,即熟又生,正应了古人所言之“清古气与烟霞味”也。

情动于中,意在言外

“此词甚别致,不言情而情胜”(﹝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二)。明人归有光亦云:“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项脊轩记》)。二者所言,殊途同归,虽相距数百年,而微言大义却可穿越时空,互为应证。自古以来,便有诗言志,词抒情一说。故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而情之所发,或起兴、或联想;或烘托、或抑扬。或开门见山,真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之所寄虽千姿百态,但以“不言言之”为上。如淼公之《浣溪沙·回乡见闻》:

其一

五月旱原柳色新,触人思绪有乡音,绿荫深处是吾村。

巷陌横斜寻旧影,炊烟轻淡出芳邻,秋风未起念菰莼。

其四

半绕修桐锁雾烟,百年老屋旧容颜,剥风蚀雨尚安然。

双柏窑边争上下,簇花檐底竞芳妍,恼人春色菜蔬园。

其五

经史数函别样香,柜开但见蠹鱼忙,当年滋我似膏粱。

炎夏不愁驱暑计,隆冬自有辟寒方,读书深夜味尤长。

《浣溪沙·回乡见闻》原词五首,此处录三,为淼公久别故里,回乡省亲之作。此间诗人并未言思乡之情如何急迫。而是由景入里,先将村边柳色掀开,渐次深入。从桑梓乡音、旧时巷陌到门前修桐、百年老宅。一路写来,移步换景,景随人移;人在景中,物我相对。如此着墨,虽不言情而情丝已动也。辅之以炊烟菰莼,窑边檐底诸意象之衬托,使老家气息愈浓,忆中景象愈深,而故里之思亦愈烈也。正所谓以闲闲之笔,抒浓浓之意。通篇虽不见一情字,但诗人对故土之无限眷恋与深沉热爱已透纸而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此意也。其他如:“黝黝骊山泥鸿爪,待追寻、悲歌须敲缶。煮鹤事,莫回首”(《金缕曲·欢聚》)。“雁塔雨风长安月,半此生、热土萦心际”(《金缕曲·话别》)。“痴心已在荣宁府,逸气还留瓜饭楼”(《鹧鸪天·<冯其庸文集>出版会》)。“梨园又见胡旋舞,酒肆依稀太白杯”(《鹧鸪天·第二届长安雅集》)等等。无论是友情、师情抑或是亲情、乡情,诗人皆能将自我之情感折射于外界物象之上,从而营造出别居一格,含而不露之诗境来。使不言情而情自溢,看似无情其实处处有情,感人于言辞之外也。

主题雅正,内涵丰赡

词为诗之余,又称诗之别体。词之滥觞,始于梁,成于唐,盛于宋。《旧唐书》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所涉题旨亦多在花间柳下,风月楼头。至北宋末,始词风渐雅,词格渐正也。“词欲雅而正”(张炎《词源》)。至南宋则雅词之创已蔚然成风,即便写儿女相思也止乎礼义,显得温柔敦厚。而江山社稷,家国情怀已成词之主体内容,如辛稼轩、陈亮、张元干等作品。今日词作则更是万紫千红,芬芳满眼。试读淼公之《贺新郎·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赋》:

骚雅嗟销歇!破沉喑、九重云涌,一旗高揭。深脉长流焉能断,扼腕诸公咄咄!奋袂起、吟坛鸿烈。卅载行行风雨路,更相赓、总是中心热。复兴业、写新页。     于今诗国诗情勃!遍神州、襟怀酣畅,诵声清澈。皋浒山陬芳菲在,学府弦歌不辍。今与古、绵绵相接。而立之年年恰富,重任膺、我辈当穷竭。正叠嶂、待攀越。

——此为淼公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感怀。词从骚坛沉寂七十载写起,至改革云涌,开放风起,始凤凰涅盘,重见天日。其间无数前辈大贤振臂高呼,摇旗呐喊,为诗词复苏传薪递火,不遗余力。淼公抚今思昔,感慨丛生。面对诗词事业由复苏复兴走向全面繁荣之大好局面,诗人深感重任在肩,使命艰巨。淼公用“奋袂起、吟坛鸿烈”喻诗词复兴不可阻挡,以“遍神州、襟怀酣畅,诵声清澈”来形容诗词经典之普及盛况。最后以“正叠嶂、待攀越”作结,是谓诗词振兴,任重道远,还须吾辈朝乾夕惕,发奋图强。通篇作品气正而词雄,意缓而语峭;读之则音节振拔,声律迈宏。其他如:“日正午,精神抖擞。我辈殷勤濡以沫,更应知、砥砺相砭灸。助壮语,进清酎”(《金缕曲·欢聚》)。“念念苍生当胸次,经世诸君豪气”(《金缕曲·话别》)。“豪气亦曾舒剑胆,柔情且自展琴心”(《浣溪沙·贺郑珉中先生八十初度》)。“艺坛一帜早高张,暮年腕底风云旷”(《踏莎行·饶宗颐先生书画展》)等等。皆显得高澹精雅,瑰玮有致。且笔触豪放,意气纵横,尽显词人思想之独立与学养之丰赡。

沉郁回环,真切动人

沉郁为诗中高格。晋人陆机于《思归赋》中曾道:“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深。”南朝钟嵘在《诗品序》用“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来形容梁武帝萧衍之文采。杜甫于《进鹏雕表》中以“沉郁顿挫”四字喻己之诗文风格。清人陈廷焯更以“诗之高境,亦在沉郁”一说而载誉文坛。故沉郁一格,向为历代文人所崇尚,无论诗词歌赋,都以沉郁渊深为创作之终极追求。而吾观淼公之作亦多以沉郁之笔出之。如其《病中杂吟》十二首:

其  二

白塔翠岚遐迩看,东西窗口且凭栏。

楼高寞寂肠犹热,室小周章梦亦寒。

悲悯良医本精湛,郎当病服自松宽。

依依别去才多悟:弃疾何为字幼安。

其  三

又回病榻正忧心,忽报好音情不禁。

原上晴烟鹡鸰鸟,耳边潇竹板桥箴。

红尘紫陌荣和辱,苍狗白云浮与沉。

东海一轮明月夜,滩头歇浦自堪吟。

《病中杂吟》十二首,内容深广,意境悠远;感情真挚,笔致迂回。令人一咏三叹,咀嚼良久。

——且看诗之“其二”:诗人淡伫窗前,凭栏纵目,为由近及远之手法。故有白塔巍峨,翠岚依稀之景象。复又由远及近,乃至身前。倍觉高楼寂寞,病室清冷,深感春秋变幻,人事无常。最后化以辛弃疾之字号“幼安”二字来终结全诗,极尽奇妙,可谓匠心独运,一语双关。

——再读“其三”:诗人正为身困病榻而忧虑不已,忽听胞弟来访,自然喜不自禁。诗人用原上鹡鸰喻昆仲情深,更以郑板桥之耳边竹声自警,兼以告戒胞弟,如何为人为事、为官为政。此间诗人巧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典,最是恰到好处。该诗既有诗人纵向数十载之人生历练,又有横向数千里之宽广视野,有远景,有近景,一大一小,一放一收。可谓远近交错,时空纵横,给人以沉郁顿挫,回环不尽之美。读来便荡气回肠,兴味无穷。堪谓语重心长,感慨深沉。其他如:“苍生每念洗兵马,良将常思筑剑门。好句千年吟不尽,犹期广厦满乾坤”(《杜甫草堂》)。“我今静夜河西憩,犹思岑高大吕声”(《夜宿敦煌怀盛唐边塞诗人》)。“略知人世纵横策,初看台前优孟冠。待到梦醒尘扫日,韶光十载已难还”(《杂感其二》)。“人文一脉黄陵柏,才藻三秦白鹿榴。同气自当求雅正,深心犹且探源流”(《白鹿书院成立周年奉賀》)。“秋老偏宜沉郁气,春深尤惹浩茫思”(《纪念杜甫一千三百年诞辰用咏怀古迹韵其二》)。

赋诗横槊一何雄!清夜西园想望中。

我有浮云待除扫,今来特借建安风。

(《邺城其一》)等等。皆曲折委婉,倒转往复,前后呼应,巧不可阶。深得陈庭焯“沉则不浮,郁则不薄”之风致。

每读淼公之作,吾皆有不同体会与感悟,淼公之诗词风采,亦远不止今日笔墨之所及。只是限于时间篇幅,未能尽显其丰神俊貌。但诸君日后赏读,自会从中体悟到淼公数十年寸积铢累下之广博与厚重。从中欣赏其深刻思想与饱满激情之相互激荡,亦可从中领略其丰厚学养与瞬间灵感之强烈碰撞。

淼公对宇宙世界、社会人生之细微观察,于事物不断变化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矛盾与统一。淼公如此深沉之人生阅历透过作品之艺术再现,使他的诗词世界上升到了一种哲学高度,渗透着理性之光华和对未知之探索。他的豁达和包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敬长者卓然而立之气定神闲。

淼公之胸襟修养、道德情操皆在字里行间尽情绽放。故尔他的诗词风格更加温润净雅,沉着清俊,意境更加辽远,内涵更加深邃。有着真抵肺腑,摇荡心旌之魅力。品之则如明月之炯朗,如秋气之高爽,令人疏快挺拔,神观飞越。“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此为陈廷焯评周邦彦词语,今用于道淼公诗词之美亦再恰当不过也!

乙亥立夏后三日于京东一三居

(林峰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兼学术部主任、中华诗词杂志社副主编)

作品简评

香行识卷  彩梦能飞

—韦天罡《画眉深浅入时无》序—

宋彩霞

诗词是一方璀璨的天空。从古至今,诸多名家以其丰硕的成果演绎着他们的博大、深邃、神奇和亮丽。诗词的经典作品,风采如明月之辉,历久而弥新;魅力如北斗之光,定格在永恒。

这些作品之所以与世长存,关键还因为它是时代生活造就的创意创格助产的鲜活生命。在这方面,前人的创作成就、理论探索和当今社会需要,会给我们许多富有价值的启迪和借鉴。韦天罡是深得其中真味的。

“你才情横溢,又少年老成。你有‘每从乡野赊村酿’的潇洒,又有‘一纸书轻万户侯’的豪迈。从作品中透露出的是你对自然的体悟、人性的洞察、社会的思考。而生活的磨砺,更让你的诗词风骨清俊健朗,深沉敦厚。”这是《中华诗词》2018年6月18日在湖北荆州“中华诗人节”上为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得主韦天罡所撰之颁奖词。

天罡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诗坛新秀。他,布依族,贵州紫云人,1988年4月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其诗带着大山的雄浑,穿越古今,纵横南北,给人以磅礴之感;又似涓涓溪流,清新明快,沁人心脾,读后使人爽籁之感油然而生。余开卷展读,不禁欣然色喜。以为其下笔空灵,寄情高远,冥搜入妙,有著手成春之高致。我喜欢他的诗,就因为他笔下有才情流淌,时常令人一咏三叹。

语言风格典雅新美。天罡的作品,语言既幽美干净又通俗易懂,二者兼得。如《再见芭猫冲》:

独自来寻前世因,当时一笑竟成尘。

初心不改酬知己,家犬依然识故人。

陌上花开香似旧,堤边柳绿色如新。

匆匆步履经年后,小字红笺入梦频。

——起句突兀,尾句含蓄,语言通俗而不失隽永。其《迟眠》:

栏杆拍遍月华明,长夜迟眠近五更。

有客谈经夸鼠技,无人试剑借鸡声。

倾心敢效蚕丝尽,放眼尤怜马骨轻。

莫笑癫狂常醉酒,醒来喜看小诗成。

——这首切题、切意、切事,在失眠中把自己的心思写了个透。虽然睡得晚,也常常醉酒,但是有诗成也是值得高兴的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惬意的呢?读来真是明白如话,平实近人。

用典精巧亦诗词之妙。“雕虫蒙记忆,烹鲤问沉绵”,不说作赋而说雕虫,不说寄书而说烹鲤,不说疾病而说沉绵;如清王世禛所说:“作诗用事以不露痕迹为高。”(《池北偶谈》)诗论家肯定用典,是有条件的,不是一律肯定。如癖典掉书袋等则予否定。

天罡在用典方面比较讲究,他善于用典,不用僻典,多用熟典,且自然、贴切,读来厚重。如《重阳》:

东篱煮酒过重阳,草字书成腕力伤。

绿野堂前分闸蟹,白莲社里读诗章。

山门有客花曾艳,冷月无声梦亦香。

莫怨秋心全是恨,秋心已带半痕霜。

“东篱煮酒过重阳”句,“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草字”即草书;“绿野堂前分闸蟹”句,“绿野堂”典出唐代裴度,事见《新唐书·裴度传》;何为“分闸蟹”?大闸蟹有数味:蟹肉一味,蟹膏一味,蟹黄一味;“白莲社里读诗章”句,“白莲社”典出东晋释慧远,事见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由此可见作者用事用典,出以己意并有所创造。不重复自己是自爱,不重复别人也是自尊。他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这都与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追求一种“现当代”的语言风格,这种“现当代”的语言再加上适当的用典,恰到好处的融合,使之自然,抒情有托,语言风格里就会隐隐透着凝练,这种风格值得赞许。

书写情感真挚饱满。清·吴乔曰:“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唐诗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天罡亦不例外。他吸取与融汇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情感追求,使其诗中意象丰富高雅、灵动和谐。其《故人索句以寄之》:

且凭杯酒证前因,小篆红笺墨未匀。

好梦长随蕉下鹿,痴心犹恋画中人。

情多不写怜花句,缘浅翻为陌路尘。

休问别来成底事,凝眸依旧等闲身。

是写诗人对故人的喃喃低语,隽永朦胧。从“杯酒”之间起笔,显得突兀奇巧,以下层层递进,引经据典时,也是丝丝入理,显华美而不流于浮艳,彰清雅而不落于俗套。“好梦长随蕉下鹿,痴心犹恋画中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蕉下鹿”出于成语“蕉叶覆鹿”。一个“犹”字看出诗人依然执著。尾联中,笔锋一转,气定神闲。“凝眸”二字,乍看似无奈之举,实则是沉而不浮,郁而不薄,值得玩味。其《酒后寄燕无双》(三):

每于酒后忆君时,去日襟怀剩此诗。

万里飘蓬耽白玉,十年回首误青丝。

欲烧高烛情难却,纵有真香梦已迟。

岁月无声摇落处,初心报与故人知。

燕无双,我猜测是天罡当年的红颜知己吧?诗从开始到结尾,既有诸多的无奈,也有难却的未了情。尾句戛然而止,但表达了一种情怀,那就是:世风都改进,不改是初心。其《临江仙·寄燕无双》:

记取当年携手处,低眉未语先羞。初开栀子过墙头。清灯疏影外,锦字为谁留。  美好年光都散了,今生今世难求。断鸿曾寄最高楼。闲来翻旧照,往事湿双眸。

——词结空灵凄怆,是对一段有缘无分的恋情之委婉地表述。用笔清逸,遗貌而得神,读之令人有无端的怅悒。文辞丽雅,情感真挚。词蜿而意切,写离情,如此,当赏。这里我要送一句话给天罡:爱而不得也是人生常态。

选材上注重写平凡人、身边事。平凡人、身边事和日常生活琐事与具体细节作为对象和创作领域,表达个人的生活琐事,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命体验、偶发事件等具体生活细节,作为创作的基本题旨。天罡以他的创作实践,心怀悲悯,肩扛道义。他的书写接着生活的地气与韵脚,是以最真实的情感,观察社会。

如《送二弟回警校》:

又驾轻车送远行,迢迢十里出山城。

须知汽笛沉鸣处,更有慈颜噎语声。

勤阅文章读青史,还凭肝胆请长缨。

年来学业修成后,好把生涯事万氓。

——他写兄弟情,文风清新,情怀激越。谆谆叮嘱,手足情深。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其《十年同学会》:

弹指匆匆岁月迁,爱随风雨恨随烟。

十年始信离非梦,一笑深知聚是缘。

且尽狂欢消永夜,难凭意气答从前。

诸君散去天涯后,莫使霜花到鬓边。

“诸君散去天涯后,莫使霜花到鬓边。”笔随情移、一气贯注;此乃记事抒情的上乘之作。其《端午酬吴直明兄邀饮》:

不辞清减奈愁何,阔饮高谈且放歌。

铸剑全无燕市价,扬帆剩有楚江波。

柔情欲寄鸿偏少,侠气长留梦更多。

肝胆相交凭一诺,襟怀朗抱任消磨。

“肝胆相交凭一诺,襟怀朗抱任消磨。”则是直抒胸臆,豪气万千。其《寄洪城诸君》:

冗务重重难自由,栏杆拍到最高楼。

江湖依旧思无限,儒事经年意未休。

月在窗前人尽去,名于身外梦何求?

生涯每羡诸君子,一纸书轻万户侯。

则表现了他的豁达,不追求名利的初心。有一气呵成之势,读来回肠荡气。

诗乃心灵之香。好诗词能令人振奋、沉醉、感发意志,流通精神。这样写出来的诗词就与大众不隔心。

诗心如何体现?我个人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类情况,一是家国情怀,不是空洞喊口号,是要达到“感时花溅泪”的那个程度,在天罡的作品里,如“尘迹徒悲填海鸟,壮怀甘效吐丝蚕”者是也;二是万物之爱,像稼轩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天罡的作品如“为读西厢赊月色,因怜蝶舞种桃花。山中犬吠听风雨,楼外虫鸣看晚霞”者是也;三是人类共感,比如李后主写愁的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类作品在天罡这里,比如“狂歌只怕湿双眼,佯笑何辞瘦一围。白璧妆成寒夜静,烛花零落素鲛飞。无人再种倾城梦,身向云山不记归”,“忍把文章消月夜,难凭酒力答衣襟。人前不识灵犀角,辜负当年一片心。”;“经年已负平生约,从此无由再折梅”等。这些诗句,或是写出了一种阔大的意境,或是捕捉到了让人心头一颤的细微敏锐的那一刻,都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

绿情红意固诗人之所钟,但家国情怀更是诗人之所系也。“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关注时代,反映现实向为历代诗家所重,也是今日我等诗词创作之主要取向。诗应不朽。这是诗的唯一审美标准,也是诗人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可喜的是,天罡其诗更空灵自然,没有一点套话。用笔如行云流水,深得传统文化之熏陶,思笔俱超,能与古今诗客把臂入林。这对于余事为诗的朋友来说必有激励与启迪作用。他还年轻,我有理由相信他诗词的未来,不可限量哉。祝天罡诗笔长新,春光永驻,是为序。

2019年5月15日于京华白雨庐

(宋彩霞,两栖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副主编)

古典诗词小知识

艺术与生活

王来宾

诗是最早的文学形式,从《诗经》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之前,以口头形式存在不能准确得知多少年。但可以肯定,它的出现是人们以劳动、生活为基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生活是丰富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劳动、衣、食、住、行,包括方面的喜、怒、哀、乐,包括一切、一切。就是这些,诗歌成了人们赞美生活、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主要是诗人)对诗歌的认识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但是,对创作诗歌的艺术性和生活性的基本两点并没有改变。这也就给诗歌下了定义,一是生活性,一是艺术性。那么,谁是第一性?谁是笫二性?
唐、宋两个朝代是中国诗歌辉煌时期的代表,无沦在艺术上、内容上都是后世典范,但毋庸置疑的是,有不少诗人把诗歌推向了可望不可及的琼楼玉宇,用“艺术”把诗歌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白马王子。这就是因为他们把诗歌的艺术放到了第一性的位置。好在持这种观点的诗人不占主流,才有烟波浩渺的优秀诗篇流传下来。而这些优秀诗歌,都是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典范。

然而时至今日,对诗歌的创作依然持有这两种观点,并且把追求艺术当作创作诗歌的唯一目的的诗人越来越多。他们片面地学习前人的艺术创作方法,追求华丽的词藻,一味死搬古人的诗歌意象词意,忘记了自己是当代人。我想,这可能就是当下诗歌看似繁华、实则少有精华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毫无疑问,创作诗歌必须讲究艺术、研究艺术,但是若把艺术当作唯一就不可取了。我们通常讲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但总是有许多人的作品脱离生活之现实,创作出的诗歌从艺术上讲是比较高超的、完美的,但是主题内容却很空洞,这样的诗歌即使其艺术性再高也是没有意义的。不到社会中去把握时代脉搏,不到自然界去感受生命的生机勃勃,不对生活、人生进行切身的思索,浮浅地看新闻、看微信,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不问为什么,仅凭感性便“热情万丈”作诗,这样的诗歌只能得到笔下一时快感,而无实际意义。

那么,是不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诗歌都是好诗歌?也不是。生活的真实亦非艺术的真实。譬如,我们知道,古代的文人多是做官人、有钱人,他们其中一些人常在花间柳下唱吟,一些诗歌也就很低俗,尽管艺术很高超,流传下来却是九牛一毛。这也就说明,从生活中得来的诗歌也是具有优与劣之区分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正能量。
由此看来,好的诗歌的必须是艺术与生活的相结合,不偏不倚,并且没有主次之分,有着正能量的作品。所以,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才是诗歌创作的完美之路

(王来宾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副秘书长)

词律学课件连载

关于小令词牌《西江月》的简析与写作

一:渊源:

1】唐教坊曲名:

——本为唐教坊曲,这一词调,源起于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入伤,转法部道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南朝的清商乐。

——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乐章集》注“中吕宫”。

——'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教坊记》。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

2】词牌名的由来:

《西江月》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吴王西施的故事。西江是长江的别称。

3】南唐欧阳炯之词作有“两岸苹香暗起”句,名《白苹香》。程珌词名《步虚词》。王行词名《江月令》。

4】自宋苏轼、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柳永正格体】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前后段两尾句俱叶仄韵。

5】词牌【基本】律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6】《西江月》特殊律格与词格规范:

1 双调五十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韵部平仄互押,【平仄韵通押(必须在同一韵部)。第二句平声韵,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

2 特注:【叶韵】之含义。
1,“主韵”,指一首词或词中某一片的首句韵脚字之韵,或某次换韵之首个韵脚字之韵。
2,“叶韵”,“叶”读音为xíe,有“协”、“和”之意。故又称作“协韵”、“谐韵”。“叶韵”是相对于“主韵”而言的,“叶韵”须与对应之“主韵”在《词韵》中同韵部。

3,前后阕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4,《西江月》正格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以苏轼《西江月·重九》为代表。此词两起句俱叶仄韵。

变体二,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为代表。

变体三,双调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以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为代表。

变体四,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为代表。此词两结句不叶仄韵,又各添三字作九字句,宋元人无填此者,采之以备一体。

二:定格范词解析:

正格一:作者:北宋 柳永 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

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yān】恹难觉。【jiao】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

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láo】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韵]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摇:第八部】 押平韵(第1组韵)【偶对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两竿红日上花梢。【梢:第八部】 押平韵(第1组韵)

平仄平平平仄。[韵]

春睡恹恹难觉。【觉:第八部(仄),第十六部(仄入)】 押仄韵(第1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好梦枉随飞絮,閒愁浓胜香醪。【醪:第八部】 押平韵(第1组韵)【偶对句式】

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不成雨暮与云朝。【朝:第八部】 押平韵(第1组韵)

仄仄平平仄仄。[韵]

又是韶光过了。【了:第八部】 押仄韵(第1组韵)

本词牌的主要规范

1 句序:上阕;6676 下阕6676

2 句式(句法):

六字句6句:上四下二 5句,上二下一四 1句

七字句2句,均为上四下三

3 特殊规范:本词牌特殊规范为:

1,上下阙各两平韵,一叶韵(必须在同一韵部)。

2,上下阙起两六字句为对偶句。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尤其是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词作主题内容:

——此词写一富贵人家的小姐在春日里思念能得一如意郎君相伴,但这一如意郎君却始终没能出现的愁苦心情。

——上片着意刻画这位小姐无所事事,任时光在春睡中度过的孤单寂寞之情景;——下片写这位小姐之所以如此打发美好的春光,是因其思春情切,为没能得一如意郎君相伴而苦恼,并恨青春易过的心绪。

逐句释意:

1 凤额绣帘高卷:

凤额绣帘,横额上绣有凤凰图案的帘帐;高卷,高高地卷起,说明夜色早已过去,夜间所用的帘帐已经卷了起来。

2 兽珠朱户频摇:

兽环,古时门上常镶一野兽之头的装饰物,兽头的嘴里叨着一铜环,所以称为兽环;朱户,红漆的大门;频摇,有节奏地晃动,指兽环在晃动。此句主要在点明词中这位主人公小姐生长在富贵之家,普通人家是没有朱户兽环的。

3 两竿红日上花梢:

两竿红日,升起有两棵竹竿那么高的红日;上花梢,太阳光已经照到开花的树梢。此句意在写明时间是天亮好一阵子了。

4 春睡恹恹难觉:

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此句是说:这位小姐在此春日的大好时光里睡的时间已经很长,但仍然一付精神不振难以醒来的样子。

5 好梦狂随飞絮:

好梦,怀春之梦,梦得有情郎;狂随,很快地随着。此句之意是:刚刚做了一个得遇有情郎的好梦,谁知却像飞絮一样,很快就不见了。

6 闲愁浓胜香醪:

闲愁,因无所事事而引发的忧愁;香醪,非常醇厚的美酒。此句之意是:因无所事事而引发的怀春之忧愁比那非常醇厚的美酒还要浓烈。

7 不成雨暮与云朝:

雨暮与云朝典出宋玉《高唐赋》,楚襄王田猎于高唐,夜梦一神女自称为炎帝之女瑶姬,现为巫山之神,与楚襄王成就了一夜的夫妻情爱,到天明临走之时告诉楚襄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来人们就以朝云暮雨比喻男女之性爱。此句之意是:这位小姐在其好梦之中还没有与她的梦中情郎成就朝云暮雨,就醒来了。

8 又是韶光过了:

韶光,美好的春光,此指梦中的好风光。此句之意是:又是一次美好的梦中风光过去了

正格二:作者:南宋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见::通假字“见”应读“现”

平仄仄平平平

明月别枝惊鹊

平平仄仄平平[韵]清风半夜鸣蝉【蝉:第七部】 押韵(第1组韵)【偶对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年:第七部】 押韵(第1组韵)

平仄平平仄仄[韵]
听取蛙声一片【片:第七部】 押仄韵(第1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七八个星天外

仄平仄仄平平【韵】两三点雨山前【前:第七部】 押韵(第1组韵)【偶对句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旧时茅店社林边【边:第七部】 押韵(第1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路转溪桥忽见【见:第七部】 押仄韵(第1组韵)

词格分析:

1、句序:上下阕同,均为;6676

2、句式(句法):

六字句6句,上四下二,5句,上二下一四,1句

七字句2句,均为上四下三

3、特殊规范:

①上下阙各两平韵,一叶韵(必须在同一韵部)。

②上下阙起两六字句为对偶句。

③特别强调:下阕起拍两六字【对句】的特殊【句法】:3+1+2

现代语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构绪解析

——这是一阕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这阕词的题材内容,其实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

——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鉴赏这阕词:

【1】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2】全词所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起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

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

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

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阕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现代范词解读: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现代毛泽东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这是一阕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是一阕抒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光辉史诗,是毛泽东许多以革命战争为题材的诗词中最早的一阕词。

黄洋界,距当年红军总部机关的茨坪约25华里,是宁冈、永新、酃县进入井冈山腹地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设有五大哨口,分别控制了井冈山的五条道路,其中黄洋界哨口最关键。敌我力量虽如此悬殊,但井冈军民凭险抵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该词是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根据可知的参考资料来看,时间大约是9月5日前后在遂川大汾,当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向毛汇报后,毛泽东有了感触,才能欣然命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这阕词题为“井冈山”,内容却不是描写山景,而是通过写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黄洋界保卫战,热情歌颂井冈山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这两句概括了红军士气高昂,严阵以待的雄壮声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

——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红军早已严阵以待。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是:“‘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旌旗’和‘鼓角’都是指红军。

——黄洋界很陡,阵地在山腰,指挥在山头,敌人仰攻。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没有严重到这个程度。‘旌旗在望’,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山下旌旗在望“喻指山下的部分红军以及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也在坚守井冈山,山下并没有都被敌人占领。“山头鼓角相闻”,喻指守卫黄洋界的红军第三十一团第一营,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利用悬崖峭壁的地形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写敌人人多势强,气焰嚣张,红军被敌人重重包围;但在这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沉着应战,泰然自若,岿然不动。衬托了红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胜利。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红军已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来围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备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两句写具体的战场(黄洋界)和战斗结果(有人报告说,敌人听到了红军在黄洋界打的炮声,惊慌地在夜晚逃走了),即战斗取得了胜利。这胜利是通过“炮声”传报的,陈毅说:“在战争中尝有炮声雷鸣而敌已开始逃跑。此敌之起身炮也,我之送行炮也。不可不知。”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军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写作手法:这阕词匠心别运,画意盎然。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善用古语和成语,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练,极富感染力,典型与高度概括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典型概括是这阕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是红军以弱克强、以少胜多的一个战例,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作者在这首词中没有写战斗的具体过程,也没有渲染战场的惨烈景象,只写了战斗的重要地点和战斗的结果,以根据地军民欢庆战斗胜利,敌人连夜逃遁结束,可谓别具一格。

本讲练笔:

1】依据正格一【柳永体】谱格:以【秋游揽胜】或者以【春华秋实】的感悟为主题范围写出一阕习作。特别注意:

该习作要以【情感】寄托构思主线、写出:【以意入景,以境出情】的【情忆】、【情悟】、【凭吊感叹】或者【物咏释意】四大立意词绪。

2】用韵:依据范词词作,步韵、依韵均可。【自选韵副题必须标识】。

(讲义摘编撰写并主讲: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老年大学、网络诗词大学讲师)

美术作品:林建华

温馨提示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

编委会主任:林建华

副主任:张维刚、胡桂海

委员: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主编:胡桂海

副主编: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编辑:王勤、谢洪英、王明兰、吉洪花

(0)

相关推荐

  • 每日好诗词|诗人杨胜利西江月·词人系列48首

    西江月·李白 气象慨生词祖,才情贵为诗仙.恢弘潇洒越千年,有个诗人耀眼. 笑虐南蛮殿上,醉玩明月杯间.天生傲骨帝王冤,从此红尘不现. 西江月.张志和 醉去渔舟不冷,醒来云月无愁.风前雨后对金钩,得意人 ...

  •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集韵》前言,值得一读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集韵>前言 文/陈平 一 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中,韵文可说是占了半壁江山,从最早的<诗经>.乐府开始,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先秦到两汉,这时期的<诗经& ...

  • 李清照有多狂?写篇咏梅词《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自称千古第一,直言苏轼《西江月·梅花》、王安石《梅花》都比不过

    李清照,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琴响,她的泪声,穿越了大千时空,趟过了倥偬岁月,依然鼓噪着我们的耳膜,撞击之音犹在耳畔. 作为天底下名声最响的女词人,李清照称得上任何夸张的形容词,她也有理由玩顽皮,搞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0期

    初夏 轻松纯音乐 - 夏天 诗词讲坛 诗论词学精粹 浅议徐北文<济南竹枝词>的"诗城'筑建及其创作特征  孙春亭  徐北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济南的历史文化颇有建树,对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1期

    诗论词学精粹 破除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壁垒 向小文 从鲁迅文学奖首次颁给了当代旧体诗词集,引发了网络.旧体诗词界的集体吐槽,而文学研究者对旧体诗词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却一如既往地保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9期

    诗论词学精粹 晓雨随笔(二) --田园之间有大美 宋彩霞  甲午年10月12日至17日,我与中华诗词学会同仁参加湖南农民诗词研讨会,朝暮与诗意文风相携,仰俯见赤脚泥花风情,写下了: 参观农民诗家 大野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8期

    诗论词学精粹 唐诗的"拗律" 杜晓勤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5期

    诗论词学精粹 浅谈传统诗词的创新 布凤华 中华诗词即古体诗词从上世纪的复苏.复兴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民间古体诗词社团达二百个,诗词创作者达百万(一说二百万人),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诗词刊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2期

    禅茶人生(纯音乐) 佛教音乐 - 佛教·音乐 诗论词学精粹 张养浩诗文的民本意识及其躬身力行 孙春亭 元代济南籍文学家.政治家张养浩,学养深厚醇正,是一位"仁于家,忠于上,爱于民" ...

  •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4期

    诗论词学精粹 钟振振杂谈诗词阅读 (连载之二)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 (弁言二)   怎样才能做到"诗有达诂"呢?苏东坡诗云:"长生不可学,请学长不死."初 ...

  • 吴君明诗词三题||作者/吴君明【唐风宋韵】第21期

    作者/吴君明(云南大理)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七绝 . 登泰山两则(中华新韵) 一 谷雨时节绿意茏, 山峦湿润雾蒙蒙. 几度梦中游仙境, 如愿攀登峻岭中. 二 日近云低气势弘, 崎 ...

  • 姚小侬诗词五首||作者/姚小侬【唐风宋韵】第20期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浙江) 刊名题写/ 王 军 编辑制作/ 风 哥 姚小侬诗词五首 作者/姚小侬 青玉案·山乡春景 作者/姚小侬 衔泥紫燕房梁绕. 玉音啭,花枝俏. 油菜麦苗长势好. 蝶蜂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