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梦想花开海之南——海南创新使用机制推动人才各尽其用

引才育才是基础,用好人才是关键。自2018年4月获中央支持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海南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各类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个吸引各类人才竞相逐梦的人才荟萃之岛正在大海之南逐渐崛起。

创新载体打造“用武”平台

“这里有很好的干事创业平台,海南热带作物种类丰富,对研究作物学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藏。”2018年4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罗杰教授来到海南大学后,参与创建了热带作物学院,让代谢组学这一前沿领域研究在海大“开花”,还组建了热带作物代谢生物学创新团队,充实了海南在该领域的科研教学力量。

近年来,海南积极培育产业、引进项目、建设园区,持续打造人才干事创业的载体和平台,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平台,推动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落户海南,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人才营造更广阔的成长发展舞台。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硬核”政策相继推出,海南的“磁场”效应不断释放。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爱丁堡大学博鳌国际糖尿病中心开始试营业;在文昌国际航天城,伴随着“天问一号”一飞冲天,多个航天重大产业项目有望加快落地;在海口,中国大唐集团、阿里巴巴、苏宁集团、太平洋建设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在三亚中央商务区,三亚世天邮轮有限公司等10余家游艇邮轮企业入驻……一大批优质项目和企业落户海南,为优秀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

26岁的胡仁鹏立志让梦想在海南开花。他是一名软件开发员,闲暇时间,总爱到海口的国兴大道、万绿园走一走。他说,在这里,“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业,掘取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

评价激励让人才各尽其能

设置市场认可标准,突出全领域人才评价,克服以“帽”取人,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体现以能力、业绩、贡献评价各类人才……近日,海南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2020)》和《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引来广大人才热议。

“这是对传统人才评价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民认为,这将大大激发在琼人才的干事创业激情。

以政策为指引,海南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目前,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全部由高校自主评审,20个行业领域高级职称评审权全部由省级行业主管部门评审,批准海建集团和南海研究院开展职称自主评审试点;取消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考试的统一规定,在会计和审计等专业首次设置正高级职称;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年多来取得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增长了2倍多;在基层卫生人才首次推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评审管理制度,乡镇以下卫生院高级职称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增长了近10倍。

同时,《海南自由贸易港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推动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对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工作的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这一重磅政策逐步落地,给在琼高端人才带来了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供需对接让人才用得其所

每年冬季去海南养老避寒,已成为不少北方老人的选择,其中不乏科技专家、知名学者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一方面,海南独特气候优势带来了丰富的“候鸟”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海南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等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挖掘用好宝贵的“候鸟”人才资源,为本地社会发展添动力?

为此,海南创新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允许内陆国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规定在海南兼职兼薪、按劳取酬,开创了全新的人才利用模式。

海南“候鸟”人才工作站主要发挥桥梁服务作用,通过建立供需信息采集报送制度,登记人才信息、岗位需求,准确掌握有服务意愿的“候鸟”人才状态,并与各企业、学校等用人单位联系,实现人岗信息一并登记,为“候鸟”人才供需对接搭建便利平台。

如今,“候鸟”人才已成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人才补充。退休后的水利专家冯明祥,2015年作为旅居东方的“候鸟”专家,被聘任为东方市水务局技术顾问,他提出的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建议,让全省河道治理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以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为原则,坚持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四方之才而用之,已成为海南上下引才用才的共识。海南还加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组织8期专家下基层服务活动;发挥好“博士服务团”作用,“4·13”以来从部委属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以及发达省区市共选派50名博士专家来琼挂职服务。在脱贫攻坚一线,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场,在自贸港建设火热实践中,各类人才大显身手,各展其才,将智慧和汗水挥洒在海南这片热土上。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