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寄死窑:老人60岁被送洞中,家人连送三天饭,随后撒手不管
日本导演今村昌平在1983年曾经执导了一部电影,名为《楢山节考》。
此片一经上映,顿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人评价它为“影史上最生猛的人类学寓言”,有人则言简意赅的称其“超越伦理”。
而它讲述的,是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老人一到70岁就要被家人背到山上,以供奉神灵。
其实说是供奉神灵,不过是因为条件贫瘠,减小负担而已。
(一)、尘封的秘密
“老而不死是为贼”,乃《论语》中对年龄大但毫无德行者的唾弃。
但生活中,经常能听到老人们如此自嘲。
原因在于,在他们眼中,自己已经无法再为儿女付出什么,反倒是整日拖着病躯,连累家人,自责不已。
就好比电影中的那些老人们,都很坦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甚至会主动敦促孩子们将自己背往山上。
常言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历史上,中国的某个地方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
即老年人一到了60岁,其子女就会将其带到山上的一口窑洞里去,送一餐砌一砖,直到堵死。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刘守华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同时还是学校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湖北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
对于刘守华而言,探究民间故事进而将其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这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兴趣爱好。
多年来,刘守华用足迹丈量土地,他走遍了大地神州。
每到一处地方,都会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挖掘出属于这方天地的独特故事。
2009年8月,刘守华和几名学生,在鄂西北武当山的几名年轻人的带领下,来到当地的民俗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刘教授此行的目的,就是听闻了当地有“寄死窑”的存在,特地前往一探究竟。
在远处,刘守华就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寄死窑”,它们掩映在灌木丛中,周围尽是苔痕。
只见它们的大小分为两种,其洞口的大小大抵相同,然而有一眼要稍微长些,一眼稍微短些。
凑近一瞧,只见洞口参差不齐,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
见多识广的刘守华当即开口道:“这两种大小的窑,是不是有一间给男人用,有一间给女人用?”
他的猜想,很快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回复。
接着,刘守华又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探查了“民歌村”附近二十多口“寄死窑”以及周边村镇的四十多口。
为了能够揭开“寄死窑”的神秘面纱,刘守华既去往村庄中找到老人们问询,又去往当地的文物局和政府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讨论。
再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刘守华得出结论:这些“寄死窑”,当是麋国的产物。
所谓麋国,乃殷商时期微的后人所建。其被周朝承认的时间,甚至比楚国还要长,曾经建立起了沃野千里的国度。
然而,楚国的迅速崛起,对麋国产生了征服的欲望,两者几经相抗,最后楚庄王联合秦国与巴国,围攻麋国,在公元611年麋国灭亡。
其剩余之人,部分投靠了楚国,部分则往西南去往巴蜀之地。
(二)、惊世骇俗,唏嘘不已
传闻彼时的麋国,因经常与楚国作战而贫瘠不已,他们需要更多的物资拿来备战,也需要年轻人们充当兵丁,浴血疆场。
而老年人活着,既无法为国家做贡献又要平白地消耗粮食,拖累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因此,麋国的王公就颁布了一条法令:凡是老人年满60岁,子女必须将其带至山上的窑洞里,然而又不能将其活活饿死,只能每天为其送饭。
而每送一次餐饭,就要多砌一块砖,直到洞口被砖给堵死,再也无法进食,自此,老人便饿死其中。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在60岁的老人们被送到洞中以后,家人们会接连送三天的饭过去。
随后,他们就撒手不管,任何人不准再插手此事,否则就是极大的罪过,就要被惩罚。
总而言之,有两件事情是确定的,即在武当山发现的这些人工开凿的窑洞,确为古麋国老人最后的安息之地。
在老人被送去后,家人是会为其送饭的,而不是直接让他们自生自灭。
关于“寄死窑”麋国论的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因为除武当山外,它还存在于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
而这些地方,要么属于古麋国境内,要么与其临近,受其影响。
那么,这种陋习是何时废除的呢?
根据《斗鼠记》的记载,有个国家想要羞辱麋国,特地派遣使臣带着一只豢养了多年的大老鼠来到麋国。
对方提议,让麋国也拿出一只老鼠,那方的老鼠能够获胜,失败者则向其称臣纳贡,永世不得反悔。
麋国王公对此心急如焚,若是不同意这项邀约,一来证明自己胆怯,令麋国颜面尽丧;二来很可能直接引发兵戈相向。权衡利弊,这项挑战,他是应也得应,不应也得应。
可外国使节拿来的老鼠,如同犀牛一般大小,普通的老鼠根本不是其对手。
无奈之下,麋国王公只能在全国征集办法。
武当山下有一处村落,其中有一位孝子。他的父亲已经年过六十,可这位孝子不忍心父亲离去,就偷偷地将其藏匿在了家里。
于是,他将此事说与见多识广的父亲听,老人家胸有成竹地说道:“鼠惧猫,如将一猫养至十三斤半,放出即可击败犀鼠”。
猫乃老鼠之天敌,只要将猫的体型扩大,即使不如老鼠的身形,那么老鼠必定会害怕。
这个孝子听闻,马上跑去国都,兴冲冲地和王公汇报。
王公大喜过望,马上安排人去找猫,好吃好喝好伺候。
等到斗鼠的那一日,那只号称壮如黄牛的大老鼠,眼见猫的降临,立刻调头奔逃,而猫则快步走上前去,将其撕咬至死。
经此一事,麋国不仅仅免除了战火的灾殃,反倒是得到了它国的进贡。
王公兴奋不已,连忙叫来那个为他建言献策之人,当即就要赏赐其金银。
然而,此人却推辞了起来。
他告诉王公,这个主意并不是自己想的,而是父亲出的。
王公若有所思,沉吟片刻,当即宣布废除那项命令。
自此,麋国的老人们,再也不用去往窑洞里遭受冻毙之灾。
(三)、亚洲国家,极为普遍
在我们附近的很多国家,都流传着类似的传说,比如在古老的印度,有一个国家,其名曰“弃老”。
从这个名字上不难看出,它就是以丢弃老人而闻名的。
在国王眼中,老人活着就是浪费资源,因此要在其到达一定年龄后,就把他们流放到远方。
望着国内上下,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这名国王很是欣慰,感叹自己国力强大。
朝中有位大臣是名孝子,他不忍心让父亲饱经离乱之苦,就挖了个地窖,将其置于其中。
是日,有位天神降临凡间,给国王出了很多难题,比如怎样分辨雄蛇与雌蛇、什么是沉睡而什么是觉醒、如何称量一只大象的重量,接着又分别变成乞丐、囚犯和貌美的女人,询问国王是否经历的痛苦和美貌超过自己。
国王如果答不上来,那么他的国家将在七日之后遭到毁灭。
一时间,他手足无措,此时大臣站出来,一一为其解答了问题。
而他的答案,正是出自于其父。
国王为了感恩,便直接下令废除那项弃老的陋习。
这里充满智慧的父亲,是释迦牟尼;他的儿子则为舍利佛,国王是阿阇世王,向他发问的天神乃阿难尊者。
那么,究竟存不存在弃老之说呢?
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只能按照只言片语,进行一些推论。
好比“寄死窑”,如果它真的是为年逾六旬的老人而准备,那么老人们的吃喝拉撒问题在其中该如何解决?
再者,一个老人若在其中死去,他的尸骨当作怎样处理?总不能继续留在其中,暴尸荒野。
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麋国“寄死窑”的确切记载,自然也就无法知晓,究竟是哪个君王下的命令,又是谁废除。
至于所谓的“斗鼠论”,肯定也并不存在的。毕竟,没有哪个国家会荒唐到这个地步。
纵观国内外关于弃老的传闻,其废除的原因,大抵都是一致的,即国家遇到问题,老年人凭借自己的智慧与阅历进行化解。
这些传说的究极目的,很可能是鼓励百姓、国家尊老重老,而不是虐待老人。
当然,很可能在远古时代,弃老与食老是道德的,而养老和敬老反而是不道德的。
因为那个时期,生活水平低下也没有完整的人文体系与社会体系。
直到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尊老与敬老才成了社会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