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简史(2)——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
1271年,忽必烈鉴于本朝“舆图之广,历古所无”,以初起之地为名,不足以显示其盛大,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
忽必烈推行“行汉法”,违背了蒙古传统,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
1274年,元军征战日本(镰仓幕府),遭遇飓风,元军无功而还。
1276年,宋幼帝赵㬎上表降元。
南宋大臣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招安,后从容就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1281年,元朝第二次进攻日本,由忻都率蒙古军、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史称“弘安之役”。
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两次元日战争动摇了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
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今越南南部),连战逾年。
1283-1285年,元军两次从云南出侵缅甸蒲甘王朝。
江南各族人民起义达两百余起。
1284-1285年,镇南王孛儿只斤·脱欢发兵第二次入侵安南,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
安南王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
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
1287年,元军进至蒲甘,迫其臣服,定岁贡方物。
元朝第三次入侵安南,次年粮尽撤退。
1289年,人民起义增至四百余起。
爆发了广州欧南喜、黎德和福建黄华、钟明亮等人领导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起义。
1292年,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
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1294年,忽必烈去世。铁穆耳即位,即元成宗。
元成宗发兵击败西北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后与窝阔台汗国议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元成宗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引起云贵地区动乱。
1307年,元成宗去世,孙海山继位,即元武宗。
元武宗为了摆脱财政危机,印发至大银钞,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
1309年,元朝和察合台汗国联合攻灭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
1314年,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1320年,元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
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1325年,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加速了元朝的衰落。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1350年,元惠宗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
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率教众起事,韩山童被捕杀,刘福通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郭子兴等人纷纷加入。
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
蒙古政府派丞相脱脱镇压红巾军。
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
1356-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
1363年,北方红巾军败给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
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
1367年,朱元璋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开始北伐。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攻陷大都(北京)。
元惠宗退至上都,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