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具体包括哪些?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如前所述,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而古文经学家则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代不设三公。西汉最初继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最高军事长官是太尉,但不常置。而从武帝时起,因为受到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了。先秦文献中的九卿之说,秦代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也是武帝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官的品级)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为古代九卿(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卫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不过本来汉代的卿,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始于王莽新朝,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总而言之,三公只是实行于两汉,并且权力一直下落,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代,三公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至于九卿,魏晋以后多同东汉之制,但是隋唐九卿虽然也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却已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合起来共称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为虚衔或加官、赠官。这里有一个“九卿”的名与实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