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9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感性与理性
2019高考作文深度解读系列
感性与理性
——上海卷作文审题谈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一、真题回放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
上海卷作文题是一道感性与理性共融的好题。
先就“感性”来说,“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还有“中国味”的音乐,还有拓展开来的具有“中国味”的文化,都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丰富、细腻,具有感性的特点。
而这些“感性”的东西,引发的是命题所需要的“感悟”。
再说“理性”。
毕竟这道作文题,并不要求考生只停留于“感性”,不仅是寻找“中国味”,而是要求写出自己的“思考”,谈对事物的“认识”。
这就已经到了“理性”的层次。
现在我们作一些“感性”与“理性”共融性的联想:
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体现的是“开放”“包容”的心态
寻找“中国味”的文化(自然包括“音乐”)——“愈是中国的”“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愈有“味”。这里体现出认识事物的一个原则,这就是既要认识他人,还要认识自己,要重视自己,不能忽视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才能体会“文化互鉴”的深意。
由此可以见出上海作文题,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具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具体来说,体现在: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是由“感性”走向“理性”的第一个层面;
由“感受中国味的音乐”到“更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是感性的扩展,同时是理性的提升。
最后“由这段话”到谈“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则是“感性”走向“理性”的最高潮。
明白这样的逻辑层次,可以确立文章的议论延展方向,也能明白记叙“人、事、物、理”共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