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老师”
孩子画画班下课回来,坐在身边,问我是否知道诗句“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出自哪里。脑海一时搜索不到相关信息,直接告诉女儿,确实没有印象。又不甘心在孩子面前输了底气,反问女儿是否知道是谁写的,假装提醒,其实是想为百度搜索时多些有价值的信息。
和孩子一边聊着,一边用手机搜索着相关的信息,输入“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一点查找,出现N条的相关信息,点开整首诗的音频,和孩子一起欣赏整首诗,不觉对“双重阳”有些疑惑,重阳,是人所共知,九月九重阳日,不同地域具有思乡、敬老、登高、赏菊等不同含义。女儿给我的解释是,双重阳指的是大重阳和小重阳,小重阳就是九月十日。为了印证女儿所说的,再一次搜索全诗及其详细解释。确实在唐宋时期把九月十日称为“小重阳”的说法,无非是大重阳的意犹未尽的延续。登高望远、把酒言欢,久别重逢,情义绵长。诗人借菊花两次遭受采撷之苦抒发内心的苦闷。
又在女儿的引领下长了见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女儿当我的老师了。小孩子的记忆力相当好,从小到大看过、背过的古诗、看过的书籍在脑海里都有了一席之地,有时候真的可以当一回智能机,网上答题,遇到一道奇葩选择题,蚯蚓是否有眼睛,有时间限制,现查绝对是来不及,突然想起,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教会了女儿很多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也许她知道答案,于是就向女儿发问,女儿给的答案极其肯定,也让我答对了此题。扎根在女儿脑海里的知识来自于她随时随地的积攒和猎取。科学理论、自然常识,诗词古语、专业术语,如饥似渴地吸吮,狼吞虎咽地吞食,对世界的好奇,对喜好的痴迷,让她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每每学到新的知识,女儿都会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份喜悦,一起背圆周率,我张口就来的十七位数字,给了她向上的目标和动力。一起讨论习题,全家人针对一道题的各抒已见、不休不止,让孩子拓宽了思路,体会到了思维活跃的惊喜,也从良好学习氛围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习惯向女儿发问,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督促,而是以求知若渴的心态讨教,有时候是藏起了自己的认识,有时候也真的是输给了岁月和年纪,被虚求教是女儿向上的最大的动力,从汉字的平仄读音到一本书的中心思想、人物关系;从单词的拼读发音到素描画时的横笔竖笔;从昆虫世界姿态各异到游戏中的MC,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我就会经常拿出来当做拉近距离的问题向女儿发问,一来是摸摸她学习的底,二来也确实能收获些自己不曾了解的知识。
一直被当做老师来依赖,孩子也就有了认真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的动力。因为惦记着我会发问,孩子做每件事的时候都格外地细心,偶尔也会把她认为是知识点的东西主动与我分享,如她教给我的大、小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