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出灵活的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牢笼?

本文共3882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教授卡尔·韦克曾把六只蜜蜂和六只苍蝇各自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

最后发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事实上,出于对光亮的喜爱,蜜蜂认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便不停地重复着这种看似合乎逻辑的行动,不断在瓶底寻找出口。

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因为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透明空间。

而苍蝇则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看似不顾逻辑,结果却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因此,苍蝇得以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获得自由和新生。

这就是著名的蜜蜂效应。卡尔·韦克认为,对付不确定性的办法是在瞬变时刻赋予事物合理性,就像上述实验中的苍蝇一样。这意味着,面对趋于复杂的世界,我们需要拥有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智慧。

随机性的智慧和教条式的智慧,或许我们也可以视之为突破定式和思维定式。

两种智慧,哪一种更利于面对未来?

所谓思维定式,就是基于思维活动积累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定型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

例如对已有经验、书本内容、所谓名言俗语的坚信不疑——“小孩子都是单纯善良的,成年人总是功于心计”;又如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行为。

一方面,它有利于人们使用曾经解决过的、类似的旧问题来应对新问题;但另一方面,它也容易让人产生思维惰性,养成呆板、千篇一律的问题解决习惯。

这种教条式的智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一体两面。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听讲、阅读、记忆等方式可以掌握解决学习问题的公式、技巧等内容。

然而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无论是当前对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视,还是近年来中高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活学活用”的出题趋势,都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思维定式能应对的。

这时,我们便需要让学生培养出随机性的智慧——突破定式。它要求突破事物原有的功能、属性或问题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式,使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独创性。

小学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逐渐具备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他们的思维由低年级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高年级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突破定式的思维方法、养成随机性的智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那么如何能真正培养学生突破定式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如何学会突破思维定式?把握目标,融于教学

首先,我们要明确,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而言,突破定式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在一年级要学生能突破生活中常见简单物品的功能定式;在三年级要学生能突破常规问题解决思路的定式;在六年级要学生能突破生活中的权威定式、书本定式,并能体会突破定式解决问题的快乐……

1

低年级学生:形象有趣是切入点

低学段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相联系的。

例如,在10—11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前后,脑筋急转弯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娱乐内容,我们可以以其培养学生突破定式的思维方式。

“学思维”活动课程就将这种文字游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活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探讨坐过山车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活动内容。脑筋急转弯的解答思路就像过山车的轨道一样,经常会来一个惊险的急转弯,如果思考问题时不能“急转弯”,很容易“直撞南墙”。

随后,教师可以一次给出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例如:

爱运动的小明刚打完篮球回家,手中托着一只篮球。遇见邻居王大妈,她让小明帮忙带两斤鸡蛋回去,但小明没有篮子等器具盛装。此时,小明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顺利将鸡蛋带回。他是怎么做的?

参考答案:小明放掉篮球里的气,将篮球压成碗状,就能用篮球带回鸡蛋了。)

富翁的左右邻居各养了一条狗,每到夜晚就狂吠不停,吵得富翁不能入睡。富翁忍无可忍,便分别给了两位邻居一大笔钱,请他们搬家。这两位邻居的确带着自己的狗搬了家,但是到了晚上,富翁又听到了相同的狗吠声。怎么会这样?

参考答案:两位邻居只是互换了住处。)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就答案和思考过程进行交流讨论,寻找不同的回答。其实,每一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并符合题意和逻辑,都值得肯定。

而能回答脑筋急转弯并不等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思维陷阱——“每道题目设置的“思维陷阱”在哪里?请标出题中的关键文字进行说明。”

从而进一步比较常规的思维路径与创造性的思维路径之间的差异,思考如何避开出题者设置的思维陷阱。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让学生总结反思突破定式的方法。

总结反思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将所学内容应用迁移打下基础。

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认识到当思维遇到阻碍,难以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突破定式,摒弃常规思路。

此外,还要意识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唯一,我们应该学会分析事件要素,并从多个角度出发去思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突破常规问题解决思路的定式。

2

高年级学生:丰富教学内容,迁移至不同领域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能逐渐学会区分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那么培养学生突破定式能力的方法也有不同。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脑筋急转弯,也可以将生活、学科中常见的思维陷阱融入课堂教学。

一开始,教师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熟知的思维错误入手,分析当中的思维错误,培养分析综合以及突破思维定式的能力。例如生活中的一些笑话或故事:

父子俩租了一条船出海钓鱼,收获不少。快回去时,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明天咱们还到这里来钓鱼吧,这里鱼真多。”父亲问:“明天咱们还能找到这个地方吗?”儿子说:“这不难,咱们的船不是在这里吗?我已经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父亲听后骂道:“你这个小笨蛋,光在船上做记号有什么用?万一这条船明天让别人租走了怎么办?”

(其实需要确定的位置是船相对于大海的位置,而不是船舷相对于船的位置。准确定位需要知道经纬度或者具备相当丰富的航海经验。)

而当学生在掌握这一思维方法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总结反思,在自行总结和相互补充中进一步掌握突破定式的方法,接着教师可以尝试应用迁移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例如数学:

果园里有180棵苹果树,比梨树1/3,请问梨树有多少棵?

180×(1-1/3)=180×2/3=120(棵)

上面的解题方法对吗?如果不对,请说一说错在哪里。

很多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反映了对数学中单位1的理解。题目中说“苹果树比梨树多”,那么应把梨树作为单位1来看待,而例子中却把苹果树作为单位1,因此算出来的结果自然是不对的。

再如语文。在语文学科,我们会学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或俗语。但如果我们突破思维定式,从相反的角度思考,也能解释出不同的意义,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说出背后的理由。

班门弄斧——弄斧就要到班门。

(理由可能是:在班门弄斧能引起弄斧高手的注意,得到指点,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技艺;也可能是班门弄斧,自取其辱,才能激发自己进一步提高技艺……)

好钢用在刀刃上——好钢用在刀背上。

(理由可能是:刀背是刀刃的后盾,既然刀背上都是好钢了,刀刃上的钢不可能差……)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

(理由可能是:只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在失败中能汲取教训,才有可能成功,而对于意志薄弱的人,应该先给他点甜头,才能引导他继续走向成功……)

无论是刚才提及的语文还是数学,都说明生活中有各种丰富的素材可以融于课堂教学。

而要避开题目中的思维陷阱,将思维方法迁移至不同学科,就需要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式,不做只会冲撞瓶底的蜜蜂。

突破思维定式其实不仅是我们对学生的期待,在教育改革的浪潮前,教师也要面对这突破定式的要求。

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教研员房超平认为,当下课改出现了新的思维定式,例如从过去完全接受学习的旧思维逐渐演变为现在完全合作学习的新定式,过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力、参与度,过分强调合作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严重不足。而教师在培养学生这种随机性智慧的同时,也是在自我完善,不断成长的过程。

无论师生,只有学会转变思路,才能找到瓶口,逃出透明的玻璃瓶,真正飞向最明亮的地方。

本文部分重点内容取材自“学思维”活动课程

版权说明
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