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 各个时期景泰蓝的特点及真伪鉴定
珐琅器在传入中国后出现了两种分支,一种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元朝传入中国,并在明代开始大量烧制,景泰年间达到了巅峰,因此后世称之为“景泰蓝”,这之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称谓。另一种则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在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传入中国。
景泰蓝在明朝景泰和成化时期最为火热,随后工艺水平便明显大不如前。清代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色彩也比过去更加鲜艳,花纹图案更是变化多端。虽与过去巅峰时期相较而言还有差距,但比起其他朝代都不遑多让。
关注微信公众号[璞源美术馆]
与广大藏友分享收藏乐趣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时期
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雍正年间
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
乾隆年间
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1
看特征
明朝景泰蓝都是由内廷御用监烧制,分为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两种有纪年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年号。清朝时期的掐丝珐琅分为粗丝淡釉和匀丝浓釉,釉色虽较之明代有不及之处,可掐丝更加细密均匀,胎骨厚重坚实,器型也多以小型器为主。
2
看铜胎
景泰蓝的铜胎主要有两种,其中一种是锻打铜胎,另一种是錾胎。正规的景泰蓝讲究的是胎薄平光,当前市面上的高仿品若是锻打铜胎,也能达到胎薄体轻,若遇到的是铸胎器,则胎体厚重,一拿便可分辨真伪。
明朝早期的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变薄。清朝康熙年开始,胎骨变得厚重坚实,到清末才开始减薄。明朝器物掐丝常出现断裂的现象,而清朝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才渐渐消失。明朝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镀金变得厚重,技术远胜明朝,被镀金的器物到了现代仍有光彩。
3
看包浆
景泰蓝真伪之间皮壳的新老有别,真品光泽自然,包浆一体,用手触摸时无生涩之感,高仿器则相反。高仿器釉面多是先揩磨,研光,再以化学药剂强化侵蚀处理。这样处理做旧出的颜色容易辨别,仔细观察则能发现,其色不正、不均匀,手感生涩。
4
看款识
景泰蓝上的提款不可随意题写,有着一定的格式和规定,不同的时期所作款识的年号 也不同,收藏者可以根据字形。字体来鉴别。现存明清的掐丝珐琅器款识全部归纳,能找到的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
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分为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目前我们所知的明朝官方纪念款识只有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如有其它纪念,则需要多怀疑了。
款识的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