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日月星辰的“辰”究竟为何物

网上不少人在讨论“日月星辰”的“辰”到底是什么意思?各种见解很多,但应该都没说到点上。今天我把“辰”的造字本义重新解读后,“星辰”、“早晨”、“妊娠”、“農业”等与“辰”相关的概念就都能完全说通了。

♦“辰”的字源演化及传统解读

◆“辰”的字源演化↓

◆“辰”的传统解读

对“辰”的甲骨文的造型何义还未有定论,但传统解读将“辰”与“蛤蜊”、“蛰虫”等扯上关系,这显然是谬误的。《说文》认为“辰”是“娠”,但这充其量算引申义而不是其本义。

♦我对甲骨文“辰”的解读

单独看一下“辰”的甲骨文。↓

很明显,“辰”中有个“石”。↓

也就是说,“辰”的甲骨文造型象是有两支手向上推石头。“石”上的指事符号(横和撇)表示其他覆盖物(比如:土)。

联想到“農”(农)中有“辰”,我大胆推想“辰”与“种植”有关。而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种子萌发到长成幼苗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所以,“辰”的造字本义应该是:种子萌发后,胚轴不断向上生长,努力将胚芽和子叶顶出土壤。

认真看上图:胚轴是“身躯”,子叶是“双臂”,“双臂中所夹”的是“胚芽”。

那么,为何推的是“石”?这实际上体现了上古人类对“种子的力量”的深刻认识。↓

结论:“辰”的造字本义是描述种子萌发后到破土而出的这个过程——种子发芽后胚轴向上不断生长,遇土破土、遇石推石,努力将子叶及其胚芽顶出地面(终见天日),然后胚芽发育成真叶正式长成幼苗(此时才彻底摆脱子叶的营养供给,转由真叶的光合作用来支撑植物生长)。

种子萌发后到破土而出前这段时间一直处在土壤之中,换句话说,“辰”的隐含义是“在黑暗中不断变化积累,最终实现突破迎来光明”。

♦关于“農业”的“農”

“農”的甲骨文是“林”/“艸” “辰”,有时会加上“手”。

很显然甲骨文“農”的造字本义就是“种子萌发后破土而出长成草木”,有时加“手”表意“劳作”而已。

♦关于“妊娠”的“娠”

我曾经说过,甲骨文“壬”是指“雌雄交合受精”——上下两横指“雌雄”,中间一竖指“交合”,一点指“精卵相遇”。所以“妊”就是“女人受孕”。

同样的,“辰”用于“生殖”方面时,是指“卵子受精后到胎儿分娩这个过程”,为强调是“人类”,所以变成“娠”——《说文》“辰,有身也”就是指此意。

“种子萌发到破土而出长成幼苗(终见天日)“的种植过程与“卵子受精到分娩出新生儿(终见天日)”的生殖过程是不是很相似?——都是“在黑暗中不断变化,最后实现突破,终见天日迎来光明”。

♦关于“早晨”的“晨”

“辰”作为十二地支之一,用于“时辰”时对应“7时~9时”,而“晨”指的是拂哓时分,太阳刚跃出地平线时。

在漫漫长夜中,太阳一直处在地平线以下(在地球另一面),随着地球的自转,在拂晓时分太阳终于跃出地平线——天亮了——这就是“晨”。换句适讲,“晨”是“太阳在黑暗中(地球另一侧)默默变化着,最后一跃而出”。

♦关于“星辰”的“辰”

自古以来一直是“日月星辰”并提,现代的我们都知道“日、月、星”都是宇宙中的天体,可“辰”又是什么东东?

关于“星”,广义上是指宇宙中所有天体,有恒星、行星等,包括太阳、月亮;狭义上是指除日、月以外人类肉眼容易看到的天体——自身发光或反射光。

所以,“辰”其实是指人类肉眼看不到或不容易看到的天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先民已确定存在肉眼看不见的天体。

有两个典型例子:

◆辰星

中国古代称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的水星为“辰星”。

由于水星非常靠近太阳,被太阳的光芒笼罩着,所以人类肉眼不容易观察到。水星给人感觉就是长时间躲在黑暗中然后突然出现,所以古人又称其“辰星”。

◆北辰

古代中国称北极星为北辰。

北极星是个很奇特的“星”——不是指名字叫“北极”的星,而是指位置在“北极”的星。

“北极星”实际上是若干天体(一个星群)会轮流到达北极这个位置成为“北极星”——轮流坐庄。但这个变化过程是漫长的,人类肉眼并不容易观察到。

现在的“北极星”是“勾陈一”三恒星系统,中国人也称为“织女星”,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坐庄成为“北极星”的。

♦总结

“辰”源于農业种植,后引申到繁衍生殖,最后引申到“一切在黑暗中变化,最后终见天日迎来光明”的现象。

“辰” 所表达的就是“本在黑暗中,最后来到光明处”:对植物是种子萌发后破土(石)而出→辰→農,对太阳是从地平线下跃出→晨,对胎儿是从母体中娩出→娠。这些都是在黑暗中积累变化着,最终迎来光明。

这是今日的闲扯。顺祝朋友们牛年大吉!牛运亨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