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华人导演赵硕早期视频探索狩狮文锦的秘密反思传承与创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儿子赵硕5年前年作为2016中国服装论坛·杭州峰会的特邀嘉宾就《经典-传承-创新|东西方时尚美学比较》的演讲视频颇为感慨,最大的感慨莫过于大多数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然以及大多数人对中国文化的恶搞创新。
为什么高雅的中国元素,成了土的标志
中国,一直号称是“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可不知为什么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好像忘记了自己的曾经的身份一样。可又不知是为什么近些年来又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服装,而这些服装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中国元素的胡乱堆砌,比如酱紫的。
是不是有种尬出天乩的感觉,别急,看了这个你就会觉得上面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打着中国美的旗号,却奉行着全套西方美学的设计思维,看看这西式的剪裁方法,再加上中国元素的粘贴和堆砌,没有任何的美感,只显得服装廉价、庸俗和浮夸,并不能让人感觉到东方美学的神韵和气质。
注:这是2020年年底,央视推出的一个关于服饰的节目《衣尚中国》上图是本次节目的第一期,一个以锦绣为主题,探寻锦绣的发展历程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及继承的节目。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发生呢,这不得不从我国的实际国情说起,在近40年来,我国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内在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所以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出现了历史断层。
创新应是尊重传统,守旧革新
而日本这一点就比中国做得好很多,他们会尊重传统,发扬传统在创新的基础上守住传统。也正是他们这种守旧革新,独树一帜的方式,让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日本人日常必备的服饰之一,而最为人知的就是西阵织,也被称为“日式蜀锦”与我国云锦、壮锦、蜀锦、宋锦齐名,同为“东方五大名锦”。
西阵织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5世纪至6世纪,自中国引进养蚕、纺织丝绸技术为起源,精致细腻的纺织逐渐发展,在应仁之乱(1467年至1477年)后开始被称为【西阵织】,早期专供皇室贵族制作衣服之用,以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式为其特色,是高贵华丽的象征,后来演变为地方传统产业。
龙村平藏与狩狮文锦
而今天,我身上穿的这件衣服正是龙村平藏仿正仓院藏唐代联珠纹天王狩狮文锦,是我儿子赵硕在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收藏之一,被日本人奉为国宝的东西,其珍贵度是盛过香奈儿和爱马仕的,但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最不为人知的是“日本国宝”其实来源中国。
狩狮文锦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是资料可考的,据说日本京都的法隆寺曾收藏着一卷丝长2米半,宽约1.3 米,纵横排列着20个圆形花纹,圆花纹以一棵树为中心,描绘着左右对称的4 个武将射狮子的图案,就是现在闻名于世的狩狮文锦。
法隆寺历代相传这块织锦是7 世纪初圣德太子的“御锦旗”,那么它是怎样到法隆寺的呢?当时日龙村平藏,为了查清这块织绵的来历,花费了大量心血。
龙村平藏曾经在别处看到过一块奇异的织锦断片,这块连色泽都已退尽的织锦碎片中间,有三个椭圆形窟窿,形状就像人的眼睛和嘴,这是人脸上拿下的一个织锦假面。
拥有这块织锦断面的老僧桔瑞超说,这块假面织锦是50 年前他去丝绸之路探险时,从西域吐鲁番埋在地下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原来盖在一个木乃伊身本世纪初,中亚探险成为世界各国探险家的热点,为了寻找丝绸之路的遗迹,桔瑞超曾三次参加探险队,踏上丝绸故道。
1932 年2月,在吐鲁番高昌国的废墟中,桔瑞超他们发现了埋在沙漠中的墓穴,其中的木乃伊盖着织锦缎面,如今这块织锦缎面成了解开法隆寺“狩狮文锦”之谜的钥匙。
龙村平藏将这块织锦缎面和法隆寺的“狩狮文锦”的图片反复比较,发现其中有许多相像之处。他猜测,这可能是中国唐代的织物。 但是,最初发现这块“狩狮文锦”的冈仓天心和弗诺罗萨却坚持认为,这块织锦的花纹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波斯萨珊王朝的花纹,而纵横相连的称为阿堪萨斯十字唐草的花纹则是希腊的花纹。 龙村平藏则从织锦的圆纹中4 个马头的腹带上织有“山”和“吉”两个汉字,说明不是波斯织的,而是中国织的。
那么这块织锦与波斯有没有关系呢?
龙村平藏经过考证断定,法隆寺“狩狮文锦”上的肖像是波斯王侯斯罗二世像。侯斯罗二世在7 世纪初入侵埃及,并把那里的纺织工带回了波斯,于公元616 年建立织绢工厂。可是,在柏林博物馆里收藏的萨珊王朝织的波斯最后一个国王亚智德三世像的织锦很粗糙,与织工精致的“狩狮文锦”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因而龙村平藏得出结论,当时的波斯不可能有织出“狩狮文锦”的技术,而中国的唐朝则建立于618 年,离波斯王侯斯罗二世在位时又相距了一些时间,“狮狩文锦”是唐朝以前隋朝的织品,它的圆形花纹是牡丹,而隋朝的国花正是牡丹,另外从桔瑞超所收藏的织锦断片中,也可以发现其中的花纹恰恰也是牡丹。
龙村平藏开始了对桔瑞超收藏的织锦断片的复原工作,他从褪了色的织锦片断里,抓住了幻想中的华丽色彩,把1000 多年前美丽的颜色一个个勾画出来,然后开动了大型手织机,织出了幻想中的图像,它给这块色彩灿烂的织锦取名为“花树对鹿锦”。
他把复原后的“花树对鹿锦”和“狩狮文锦”互相比较,发现它们竟是难以想像的一致,不仅在织技上,而且在用色、取料上也如出一辙,可以断定,这肯定是属于同一流派的织匠所织。
那么,这两块织锦为什么一块在日本京都的法隆寺里,
另一块却在西域高昌国的废墟中成为木乃伊的假面具呢?
龙村平藏在翻阅中国史书《隋书》中又找到了答案,原来,7 世纪初,隋炀帝征服西域,西域诸王都来隋朝首都长安献纳贡物。当时在吐鲁番的奥阿西斯的高昌国国王麹伯雅也来到长安朝贡,同一年日本的遣隋使小野妹子也来到了长安。
这两块织锦由隋廷作为回礼,分别由麹伯雅和小野妹子带回高昌国和日本。如今这两块宝物又重见天日,成为举世闻名的稀宝。龙村平藏经过长时间的考证、研究,解开了藏于法隆寺的日本国宝“狩狮文锦”的来历之谜。
致力于织物研究的龙村平藏,凭借着自己对各种织锦的研究引起了织物界的“革新”,而“龙村平藏”创立的“龙村美术织物”,至今仍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的璀璨精美的艺术织物。而且应用范围相当的广泛要具体到它的应用领域恐怕三言两语是道不尽的,它可以应用于茶席、腰带用料、时装用料、手工DIY服装、领带、围巾、鞋子、包包等服饰和室内装饰等更多领域。
日本的西阵织作为传统的织物发展至今,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适应潮流推陈出新,无论是种类还是它的应用上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国际上也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但是一个行业的崛起,并非只是专业人才的提升,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我国很长一段时间,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忽视了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性。很多国外的规划和设计经验还来不及好好消化,就被快速运用到中国风服装设计中造成了 “千篇一律“的美学问题——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同时,我们需要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要知道中国风,不是中国传统元素的叠加;而是一门根植于中国土壤学,一个跨越了时间维度的设计哲学。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只有不忘根本的改变才会越改越有韵味。希望我们的设计师们能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中国风!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西阵织
地球知识网《日本国宝“狮狩文锦”是怎么来的?》
搜狐网《此女为中国两朝公主,身上藏着日本一样国宝的秘密 》
日本唐代时期丝路宗教联珠纹织物纹样考
图: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