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朵越剧“梅花”共唱越韵,陈国良越剧原创作品名家演唱会上演
来源:浙江省戏剧家协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艺坛往事 · 听听陈国良的故事
壹
一根竹笛入越门
贰
三位名师授业恩
1980年,31岁的陈国良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深造,拜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何占豪、连波的门下。前者是享誉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者之一,后者是越剧界最优秀的作曲大师。毕业后,他主动回到剧团工作。他说:“越剧团给了我去学习的机会,我得赶紧把所见所学带回来。”
△ 八十年代陈国良(右一)与何占豪(右二)等老师在一起
△ 与恩师何占豪先生
△ 1999年2月,与傅老师一起在澳大利亚作艺术访问
1987年,陈国良聘请越剧傅派创始人傅全香先生担任嵊县越剧团的艺术顾问,日后因不断与傅老师对傅派唱腔的创作进行深入交流,也对傅派艺术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情愫。
1992年,陈国良参与傅全香“封箱戏”越剧电视剧《人比黄花瘦》的创作,同傅老师一起创作李清照的唱腔,他对傅派艺术因而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他常说,傅老师许多“独家”的唱腔处理手法对他日后的创作有极大的启发。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傅派声腔艺术,陈国良于2001年正式拜傅全香为师,成为了一名最为特殊的傅派弟子。他也没有辜负傅老师对他的期望。不但对近三十年来傅派艺术的传承与流播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对江浙地区各类戏曲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更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从陈国良参与创作的一大批傅派曲目里,我们总能从中感受到那浓浓的流派韵味、润腔的渲染、高低音的对比、强弱节奏的运用、迂回曲折的落调等,处处可见他对傅派声腔艺术的熟稔与继承。
除了傅派音乐的创作,陈国良还组织青年傅派传人共同学习傅派发声、促进大家对傅派演唱的钻研。
叁
鸿篇巨制编《大典》
1997年,陈国良从嵊州越剧团调到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工作,担任音乐编辑。或许很多人熟知作曲家陈国良的作品,却不了解陈国良作为音乐编辑的付出。为庆祝越剧百年诞辰,从1998年到2006年,整整八年光阴,陈国良在默默牵头筹划一件大事。八年之后,一部囊括了170万字文字、2000多幅珍贵图片、近700首唱段《中国越剧大考》呈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陈国良又担重任,他作为执行主编,又出版了《中国越剧大典》图书。
从没有一个字开始,陈国良和同事们一起,通过艰辛的工作,积年累月的奔忙,终于推出了这两部对中国越剧史甚至戏剧史都有较为深远影响的鸿篇巨制。
肆
毕生心血写越曲
情之所至,音之所生!陈国良深深铭记恩师的教诲,在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用满腔的热情和毕生的心血创作着!学术理论的熏陶加上多年的艺术实践,让陈国良在戏曲作曲方面成果斐然——浙江地区的大部分越剧团体都曾与他合作编创越剧作品;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创作的戏曲音乐及电视剧音乐中,都有他深深地耕耘,他将毕生心血都献与了越剧音乐事业,已经创作的越剧音乐作品多达百余部。
陈国良笔下的越剧音乐更是风格多样,形态万千,既有活泼朴素的草根越剧《九斤姑娘》(浙江越剧团),也有典雅诗情的昆越剧《牡丹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无论是哪一种题材,他都在尽力保留越剧传统的音乐美的基础上,又尝试以新的创作体现时尚的现代美。
几近一个甲子的耕耘,陈国良用笔下那些跳动的音符,转化成了戏曲舞台上一曲曲常唱不衰的经典旋律。他说:“中国戏曲音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音乐门类,其创作必须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另起炉灶。后人的创作只是将追逐时尚的求新精神注入其中,使它富有新意。”带着守正出新的创作理念,陈国良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伍
发扬越剧薪火传
古稀之年的陈国良回眸凝望,发现自己的艺术生命几乎占据了越剧百年历史的二分之一。而在今天,又有一种新的使命向他召唤。近二十年来,陈国良先后收徒十三名。他们中有各大专业剧团担任作曲的中坚力量,也有痴迷戏曲多年的超级爱好者。对待弟子,陈国良一向诚心相待,不封闭,不保守,为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的陈国良退而不闲,仍然怀着一腔热情不断地传播越剧,推广越剧。他说,只要有心从曲、诚心学作,他都非常乐意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承和传递下去,让越剧艺术代代相续、薪火相传!
(据陈老师提供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