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饭叫做——咸酸饭
《上海发布》发布了一篇上海话中关于“饭”的议题,其中提到了以前上海人常吃的“咸酸饭”(阅读原文)。话题贴近市井生活,于是,跟帖者众,人多话杂,各抒己见,蛮闹茻的,有的人说“咸酸饭”是浦东方言,有的人说,老城厢的人也把菜饭叫做“咸酸饭”,更有人望文生义,以为“咸酸饭”是很咸并已经馊掉了的饭。确实,以前上海人所谓的“咸酸饭”就是菜饭,菜饭是咸的,但是并不酸,那么,它为什么被叫做“咸酸饭”呢?挺有意思。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郭友松是清朝时期松江人,约生于1822年,卒于1889年,《玄空经》是郭友松用松江方言写的小说,《玄空经》第三回有这样一段话:
那鬼捏婆婆除出倒贴那贼秃外,倒做人家起来,吃得咸酸耐得淡,苦吃苦煞,只进不出,所以虽贴杀勿富,却也不曾带累自穷。每逢初一月半,借佛游春,烧香望和尚,一事两勾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鬼捏婆婆”是爱捣蛋、说鬼话的老女人;“贼秃”骂和尚的话;“做人家”是勤俭持家、节省开支;“吃得咸酸耐得淡”是松江谚语,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词义相近,就是既能享受,也能吃苦。“咸酸”与“淡”互为反义,“咸酸”就是有滋味、好吃的意思。江南蓺稻,饭食为主,贫穷人家吃饭没有什么小菜,吃饭没有滋味,上海人称之为“淡饭”、“白饭”,偶然“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在饭里加一些咸肉、青菜,煮成菜饭,当然是有滋有味,味道好极了的“咸酸饭”啰。犹如汉语以“吃香的,喝辣的”比喻美食享受,上海人不嗜辣,那只能是“吃咸的,喝酸的”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旧上海的妓业十分发达,妓女则根据不同的档次或服务方式、对象有各种称谓,其中,广东籍妓女被叫做咸酸梅、咸水妹等。清上海人毛祥麟《墨余录·卷七·风月谈资》:
计上海一隅,烟花之盛,至是而极。及自癸丑之乱(指1853年上海爆发的小刀会起义),城守綦严,入暮即闭,城中花柳,日渐衰落。近岁(1860年),多迁城外之夷场,更有广东流倡(娼),与之杂处,装饰异土著,不梳高髻不繫裙,不裹足,履无根,饰无珠玉恰能歌,虽不解其词意,然靡靡之音亦足动听,人咸呼其为“咸酸妹”。盖言品虽未佳,而亦可以解渴除烦,一若津津乎有余味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向上海转移,许多原来在广州洋行工作的广东人随洋行移居上海,广东的妓女也追随客户来到上海,这些广东妓女在广东时就叫做“han-si-mei”(后来写作“咸湿妹”,实际上是英语handsome maid的皮钦语,相当于现在的许多人看见女人就叫她们为“美女”、“女神”那样),她们到了上海后,毛祥麟根据广东人的发声写用上海方言作“咸酸梅”,还自说自话地认为,这些广东妓女“品虽未佳”,但是味道不错,所以叫做“咸酸梅”。上海方言“咸酸”就有“有滋有味”的意思。所以,“咸酸饭”就是添加作料制作的“菜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可以制作“咸酸饭”的材料很多,上海民间最钟情于以莴笋的叶子做的“咸酸饭”。以前,上海人把莴笋叫做“香莴笋”、“wu-ju笋”,上海话把“乌龟”也念如“wu-ju”,以前我一直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莴笋叫做“乌龟笋”,后来才知道,莴笋是汉朝时从外国传进来的,北宋的陶榖是一位大学问家,他在《清异录·蔬菜门》中说:“呙国使者来汉,随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没有收录“莴”字,而收录了“苣”字,释文:“苣,束苇烧。从艸,巨声。”“束苇烧”就是把芦苇捆扎起来燃烧,实际上就是“火把”、“火炬”,也就是说,“苣”是“炬”的古字或异体字。莴苣是汉朝时从一个叫做“呙国”(不知道古代的“呙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的地方传入中原的,刚传入时价钱很贵,人们把它叫做“千金菜”,它的形状很像“苣”(莴笋的外观确实很像火炬),于是被叫做“莴苣”,它的食用部分又很像竹笋,又被叫做“莴苣笋”,在上海话里,读音与“乌龟笋”基本一致。根据莴苣的食用部位一般可以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现在市场上售卖的生菜、油麦菜就是“叶用莴苣”,上海人所谓的“莴苣笋”的食用部位是它的茎,就是“茎用莴苣”。莴苣笋的叶子里含有较高的莴苣素,味苦涩,一般丢弃不用,但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上海人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在莴苣笋的叶子里放一点食盐,用手揉搓,可以中和莴苣素,减少苦涩的味道,用它煮“咸酸饭”,别有一番滋味。现在的上海人不太会用莴苣笋的叶子做“咸酸饭”,不过,一旦提起“咸酸饭”,就一定会想起童年时莴苣笋叶子做的“咸酸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家坐落在金陵中路79-81号的“老人和”餐馆以猪油菜饭和糟醉食品出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18年,位于淮海中路558号的老人和饭店旗舰店调整一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海鲜大咖”的热槽菜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626862038”领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