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如何盯牢【原文】

好久没谈阅读了,最近大家期中考试都考完了吧?不知道阅读部分做得如何?我们家小朋友(在英文阅读测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我觉得也是孩子们在阅读时的常见现象,决定今天拿出来说一说。

我看到的主要问题2个:

❶ 当他被要求在原文中找到与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内容时,有时会漏掉一部分、没有找全;有时会找偏。——这也是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会看到的问题。譬如有一次,当我让学生梳理《哈姆雷特》第三场的故事线的时候,每个学生(无一例外)都漏掉了几个重要的情节点。

❷ 当他被要求针对某个问题,概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内容时,有时也会跑偏。他更习惯于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某些思考;但是,要完整地抓到、并理解别人的看法,这对他来说还需要训练。——这个问题事实上包含了问题❶ ,还涉及到更多层面。

我尽量把层面切分清楚,并给到训练和提升的方法。

我们来看问题❷ ,它事实上包含着3个步骤:

步骤①,就是要在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也就是问题❶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至少2遍阅读:

⑴第一遍,通读原文,抓住要点: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讨论是如何展开的,讨论过程中包含着哪些逻辑层次、哪些要点,以及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这是展开后续步骤的基础。

⑵第二遍,针对有待回答的问题,再回到原文,把跟它相关的所有内容都找出来。注意:是所有内容。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需要非常仔细地阅读原文、在原文中展开搜索;其次,针对找到的内容划线;最后,把这些内容汇集起来,放到一起,整体看看。

这一步本身的难度,2个:

难度Ⅰ,这个本来应该说是没有难度的,但如果阅读原文不够仔细的话,就有可能会遗漏要点。所以支撑它的是一种很基础的阅读能力,我称之为“逐字逐句地阅读”,而不是走马观花、快速跳跃地读。

很多孩子读书很快,看起来好像读了不少,但实际上不仅仅是吸收的比例很小,而且是真正读到的比例就不大。如果养成这种粗疏的习惯,对任何阅读材料都是如此,那么在需要精读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难度Ⅱ,在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些内容点没有找出来,有可能不是因为粗心、没看见,而是看见了、但没有理解,因此没发现这部分内容也跟所要回答的问题有关。

这个难度对于英文阅读而言可能存在比例更高一些,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长句子;对中文阅读来说,在读到强度比较高的内容(例如《哈姆雷特》)时,也可能会出现。

怎么解决?还是要回到“逐字逐句地阅读”这个基本面。前面说到有些孩子读书很快,这个“快”里面就包含了“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的情况。但这种习惯,在精读中是完全不可行的。

而且一旦养成对所有读不懂的内容都跳过的习惯,不去接受挑战,那阅读实际上就会失去许多价值。所以,答不好某些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应该再回到原文,去把原来跳过去的地方,沉下心、疏通好。

步骤②,要针对某个问题,概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光找到原文中的所有对应段落、词句,还不够,还得理解所找到的这些内容,理解在这些文句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是哪些意思。

这里存在的问题,跟我前面说的,“碰到读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完全读通,所以只能大概猜个意思,这时候的理解往往是不完善的、甚至是有偏差的,据此来做概括当然也不准确。

步骤③,在找到了所有相关内容,并且完全透彻地理解作者意思的基础上,做出概括。而概括的时候,又有2个要点:

⑴ 要包含所有要点,不能遗漏。有些孩子对应的内容都划出来了,理解也到位了,可是在概括的时候却遗漏了一部分。

这问题倒是不难解决:概括一个要点,划掉一个要点;看概括完了以后,是否还有要点没有被划掉——如果有,那可不就是遗漏了,那就想办法补充进去。

我们完全可以用方法、步骤的设计,来避免许多问题。

⑵ 要客观呈现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前面说的是不能少,现在还要说,也不能多——不能随意添加自己的理解。要不然,就不叫“概括”了,而应该叫“自由发挥”。

这个问题,在初学者中间出现的频率很高,分不清“作者写在这篇文章里的看法”跟“自己的观点”之间的界限,尤其是那些思维活跃、平时就习惯于自我表达的孩子。

但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一开始就不断地强调的,那就是:分清事实与观点。对我们今天讨论的场景而言,“事实”就是作者写在这篇文章里的看法,对不对?它是客观的,作者写了没有,跟原文对应一下,就可以做判断;而“观点”则是你自己的看法。不要混淆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