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血管疾病] “肾动脉瘤”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

肾动脉瘤

【病史摘要】

女性,35岁。血压升高5年,无其他病史。

图1肾动脉瘤

【影像所见】

平扫左肾门区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大小约28mm×25mm(图1A)。增强肿块强化均匀,且动态强化方式与主动脉一致(图1B,C)。Thin MIP清楚显示瘤体与肾动脉的关系,瘤腔内未见血栓影钙化影(图1D)。VR重建示,肿块为明显囊样扩张的左肾动脉主干远段,且累及前后支近段,瘤颈部明显扭曲(图1E,F)。

【分析和诊断】

①CT平扫为肾内或肾周略高密度的肿块,CT值与同平面动脉血管的CT值相同,其边缘清楚锐利。部分肿块周边可见弧形钙化灶。②动态增强扫描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肾实质而等同于动脉,瘤腔内可见低密度的附壁血栓形成。③可见同侧血管增粗,并与肿块相连。肾盂、肾盏及肾实质可有受压改变。④CTA能清楚显示瘤体与供血血管的关系、瘤体的发生位置、形态及瘤颈部有否扭曲等特征,为临床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误区防范和鉴别诊断】

肾外型动脉瘤诊断容易,肾内型动脉瘤需与以下两种疾病鉴别:①肾肿瘤:平扫肿块多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后不具备与动脉强化方式一致的特点,CTA示肿块与肾动脉关系不密切。②急性肾内血肿:平扫时为高密度影像,增强后肿块多不强化。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无创伤性检查,包括CTA和MRA等;有创性检查:DSA。

【临床病理和随访】

DSA证实左肾动脉瘤(肾外型)。

【评述】

肾动脉瘤(renal aneurysm)较少见。1989年Martin等报道尸检发现率为0.015%,肾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肾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为主要病因,其次是后天性疾病,如结节性动脉外膜炎、肾动脉硬化、肌纤维性疾病、细菌性动脉炎、感染梅毒引起的血管内膜损害等。根据肾动脉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肾内型和肾外型动脉瘤,约60%患者发生于主干及第一分叉处。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血尿、腹痛、腰痛、腹部杂音等,个别患者也可无症状,极易误诊。本病确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肾动脉造影能直接显示瘤体大小、形态、边缘及周围血管情况,但创伤性大且花费高。尽管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和费用较低的特点,但是其主观性较强、准确性差。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放射性的特点,但其空间分辨率较CT低。目前无需造影剂的MR血管成像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且可以用来测量血流的速度及压力,但其空间分辨率不高、伪影及准确性较差的问题尚待解决。目前,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CTA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已经能够取代DS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