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德学堂:“以庄周为师”教国学
“爱因斯坦天生就是爱因斯坦,李白天生就是李白。我们无法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但是可以让他成为热爱科学的人。孩子成不了李白,但他仍然可以成为不写诗的‘诗人’。我要培养的就是这些普通孩子,让他们能够快乐地进入国学之门,让他们从小对国学有一份亲近。”
正午时分,在一栋略显年岁的公寓楼里,成都晓德学堂创办者林步用这样一席话结束了一上午的交谈,语气笃定。而这,也是他目前正在做、将来要继续做的事情。
晓德学堂,林步老师课堂
晓德学堂有“故事”
晓德学堂位于成都市中心一栋上了年岁的公寓楼里。
学堂面积不算大,但五脏俱全。各功能室模仿院落的布局,呈环形向中心围聚,其中还包括专业木工室和录音室。
录音室立马让人联想到晓德学堂创办者林步老师的另外一重身份:“海鲜叔叔”。
2017年初,林步开始在喜马拉雅上自写自播了两档国学音频节目《每天国学一点点》《海鲜叔叔说诗词》,有不错的收听率。与专业播音腔相反,他的遣词造句里自带一股闽南味道,被人戏称为“海鲜味”。这就是“海鲜”叔叔的由来了。
在线下,晓德学堂授课的主体内容也是国学,从汉字到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历史故事。林步说自己是忠实的“国学粉”。
小时候,受父辈影响,又因为记忆力好,林步很早便将四书五经、历史故事背下了不少。高中毕业后,他又义无反顾选择了古汉语专业,跨越大片国土,由闽南入川,就读于四川大学。
此后多年,林步或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国学充盈给自己的素养,然而,真正开始从生命成长和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的意义,还得是2013年。对他来说,这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一个极大的转折年。
这一年,最初的触动来自5岁的女儿。
平日里,由于工作加班应酬多,疏于对女儿的陪伴,一次去北京出差回家,林步特意给孩子带了礼物。上飞机前,他打电话向女儿承诺,一定会在10点前到家。
然而,刚下飞机便遇上熟人,一番吃饭喝酒寒暄后,回到家已经是凌晨3点钟。打开门,家里老丈人鼾声如雷。正准备轻手轻脚走回卧室,一个稚嫩的声音从黑暗里响起:爸爸,你为什么又这么晚回来?
林步说,他突然意识到,原来女儿是在等他,这念头一起,眼泪就控制不住了。
其后不久,林步母亲卧病,父亲又接着诊断出重症。平静的生活塌方、对父母女儿的亏欠,让他突然重新审视起生命的意义。
“人的一生很长,有太多挫折、困顿甚至意外,当这些突然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一发问重新将他引向国学,引向教育。不久之后,他辞去体制内看似风光、平步直上的优越工作,创办了晓德学堂。当然,这其中离不开他这几十年累积的国学底蕴、儿时的教师梦、爱听故事的女儿,以及他爱写故事、讲故事的心。
晓德学堂教学研讨会
以庄周为师
“我们为什么要学国学?”在当下社会,这是一个长久伴随教育者的问题。
林步曾在讲座里如此作答:“当今社会的变化程度是从古未有的,但它也有不变的东西,我们的喜怒哀乐是不变的,我们的爱恨情仇是不变的,我们生老病死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能够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神营养,因为古人也会生气,会发怒,会喜欢或厌恶,他们也会不自信,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非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怎样利用文化的力量、优良的精神品格来调整,来应对,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成为波动生活之中、漫长人生岁月里的不倒翁。这其实就是我们学习国学的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势必影响到下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教国学?”林步并不认同某些读经班“强记硬背”的方式——“天生喜欢读背的孩子,可能也就百分之一二。可怕的是,我们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那百分之一二。”
因此,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他首先做的是拉近孩子与国学的距离感。
比如,线上解读诗歌《山行》,他采用了鲜活的生活图景来引入:“山里人不太在意某一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他们给日子加的标签是这样的:墙角缝里凤仙花开的那一天,小母鸡开始下蛋的那一天,山里长出蘑菇的那一天,下第一场雷雨的那一天,大雪压断青冈树枝的那一天。你看,山里的日历都带着醒目的颜色,新鲜的气味和清晰的声音……”林步小时候在山里长大,这些,正是当年那个山里孩子的生活经验。
线下,晓德学堂的国学课叫“国学故事课”,国学是内核,故事是外衣。
蒙学经典、四书五经选文、唐诗宋词统统被称作“咒语”,以此趣味的方式来消解孩子对经典的恐惧。一堂课的开启、一个故事的开启,都需要“咒语”——由诗文引入,再进入文字的学习。林步精心整理了近300个基础汉字,从甲骨文入手,讲解每一个字的起源和演变,再搭配与成长有关的主题故事。如此,构成一堂课的四个环节:背诵经典、“字得其乐”、国学故事、探讨分享。
“再好的内容,也需要恰当的方式。”林步做了一个比方,“再好的茶叶,也只有在合适的水温里,才能重新绽放生命。”
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林步曾在低年级班里讲《夸父逐日》,一个孩子竟因为舍不得去厕所而尿了裤子。尤其对于低龄段的孩子,很多问题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解决,林步称其为“以庄周为师”。
比如,他擅长用故事的方式帮助低幼阶段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规范:他给爱踩桌子板凳的孩子讲《会说话的桌子和椅子》,给挑食的孩子讲《神农尝百草》,给怕困难的孩子讲《西游记》,给做事拖拉的孩子讲《蜗牛的故事》,给大声喧哗的孩子讲《小声姑娘和灵芝仙草》……
这些故事里,有古代神话传说,有经典历史故事,还有经他改编之后的西方故事,甚至很多是他自己创编的故事。在未来,他希望将这些故事结集成册。
林步老师的国学故事课走出晓德学堂,走进了公立学校
亲切的“修齐治平”
晓德学堂的“国学故事课”,看似无规律,实则有其完整的内在逻辑。
第一个月的课程是“认识自我”。从“我”“自”等字的产生和演变入手,深入至如何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品格、发展自我,以及身体层面的强健体魄、保护自我安全等。最后,甚至与木工课结合,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一块粗糙的原木如何在反复精心的打磨之下变得熠熠生辉、更有价值。
第二个月进入“家庭月”,即如何与家人相处。这个月的重点实际在家长,尤其对于低龄阶段的孩子,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做到有效陪伴,如何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林步发现,很多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正是家长一手造就。因此,这个月他给每个家庭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一小时家庭日”——关掉电视、电脑、iPad、手机等一切电子设备,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全家人一起做一件事情。
这一经验来自他和女儿的互动。女儿十分喜欢他发明的户外游戏,夜晚,一家三口关了灯,拿出帐篷在客厅里“安营扎寨”,一边布置,林步一边给女儿传授野外生存经验。或者一支电筒、一个地球仪,女儿跟随爸爸的讲述在想象中做环球旅行。每到一处,林步便给女儿讲当地的地理风貌、民俗传统、历史故事。父女俩乐此不疲。
紧接着,第三个月的主题是“社区和朋友”,第四个月的主题是“社会”。四个维度课程的内在逻辑恰好是《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它们都以更为“亲切”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眼前。
林步老师还为晓德学堂老师和孩子设计了专属徽章:徽章的图案在传统怪兽饕餮原型的基础上,又多出一双眼睛。以大嘴饕餮对食物贪婪,比喻对知识学问无穷尽的追求。两双眼睛中,在下的一双为“肉眼”,观事物表征动态,在上的一双为“心眼”,查事物本质和人的内心。同时,两双眼睛又表示向造字者仓颉致敬。
徽章以不同颜色区分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由象征生命的绿色开始,逐渐发展为青色、红色、黄色……最后一个阶段是白色,白色是阳光的颜色,是所有色彩的集合,获得白色徽章的孩子,被称为“晓德之王”——这个称谓中包含了林步老师对晓德学堂毕业的孩子的期许:养成良好品格,找到属于自己的“王国”。在传统意义上,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之为:“立志”。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的徽章是黑色的。而黑色代表无知,代表谦逊,代表包容与接纳。
作为老师,更多时候面对的是普通孩子,而非天才孩子。如何让这些普通孩子快乐地进入国学之门,一本一本慢慢地将经典读下去,并且能够从中汲取营养以面对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林步和晓德学堂的老师们正在做的事。
今年是晓德学堂创办的第5年。在这栋老建筑里,“故事院子”就是晓德学堂,晓德学堂也是“故事院子”,好比国学和故事在林步老师的课堂上无法分割的关系。
做教师也已经5年,每当被人称作“国学老师”时,林步仍然会有些惶恐。他说,国学是一个太大的概念,而自己只是发挥了一座桥梁的作用:用这座桥梁,将更多的普通的孩子与国学连接在一起。
在晓德学堂,孩子们每学期都会进行一个徽章升级答辩,最终,获得白色徽章的孩子,被称为“晓德之王”
新教育家
报道这个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微店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