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柳州至融县 沿“霞客足迹”回到明朝

 
记录“徐霞客笔下的山水柳州”书画创作活动采风之旅
 
“四望平畴中围,众峰环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370多年前在柳州考察游历过的山水胜景,近期将在大师们的生花妙笔下惊艳呈现。——由柳州市博物馆组织实施的“徐霞客笔下的山水柳州”书画创作活动于3月21日正式启动,活动邀请柳籍国画家周志龙,柳籍篆刻家胡擎元等著名艺术家领衔,亲率采风团沿“霞客足迹”跋山涉水深入考察,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搜集灵感和素材。
 

 
徐霞客旅行山川—融县真仙岩图
 
找准路标 细辨古今地名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农历六月十三日(公历8月3日)乘船抵达当时的柳州府洛容县界旧街,至农历七月十八日(公历9月6日)循水路离开柳州境往浔州而去,行程历时35天。他用洋洋洒洒2.2万多字的笔墨,对柳州之行作了十分详细的描述,记入其脍炙人口的《徐霞客游记》(下称《游记》)中。经过数百年的世事更迭,如今,徐霞客笔下记录过的许多地名已经发生了变化,摸清《游记》中那些古代地名的确切方位,才能为“重走霞客路”找准路标。
由于当年的融县如今已经拆分为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采风团一行决定3月21日首先走进融安县,对该县进行考察。
长安镇即融安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北宋开宝至庆历年间,覃光佃、覃庆元、覃昌祖孙三代皆中进士,其中覃光佃更是柳州所辖各县历史上涌现出的第一个进士,他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官至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覃氏“一门三杰”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古佳话。采风团跟随当地文史工作者考察了长安镇当地的骑楼街、老码头,又驱车前往太平村实地探访覃光佃大夫墓,收获颇丰。
徐霞客于当年从沙弓进入融县境,一路向北游历真仙岩、铁旗岩等名胜后于农历七夕之日“趋城南讯舟(找船)”并“入城补衣”, “其时雨阵时作,江水暴涨”,徐问舟不得,在“雨透茅滴”、“卧具俱湿”的情况下拥草而卧,至七月初九日下午才落实交通工具,于是“发舟东南行”,告别融县。据融安当地文史工作者介绍,长安镇历史上虽然也属融县辖地,但1952年成立融安县之前,融县县城一直设在融水镇,而长安镇在融水镇之北,当年徐霞客到达县城(融水镇)后即掉头南返,很遗憾的没有在融安县境内留下足迹。
3月22日开始,采风团离开融安,辗转于融水、柳城两县,用4天时间实地踏访,对点考辩,初步确定了《游记》中柳州至融县段的一些古今互异的地名。
《游记》中记入的融县境内陆名包括沙弓、和睦、古营、高桥、陆村、古鼎、下廓、县城、高街等处,考察确认的古今互异地名有沙弓、古营、高街,今名沙巩、古型、吉塘,文史工作者分析认为除了地名变更的因素外,徐霞客与当地“土人”间的口音差异也是《游记》地名古今不一的重要原因,例如古鼎村附近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飞鼠岩的景点,因山体状若“飞鼠”(蝙蝠)而得名,由于徐霞客不明白俚语中的这个词汇,便将飞鼠岩记成了“沸水岩”。
《游记》中记入的柳城县境内陆名包括杉岭、县城、白沙湾、古城、旧县、大堡、杨柳、罗岩、草墟、杨城、马头等,经考察确认,分别为柴山、凤山、白沙、旧县、邓家、大埔、杨柳、洛崖、龙头、下大宾和码头,除了杨柳名称古今吻合之外,其他10处地名均有所变化,虽然古今都有“旧县”地名,但古“旧县”如今名为“邓家屯”,现在的“旧县村”在《游记》中则被称为“古城”。
 
融水探幽 异闻引人入胜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采风团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重点围绕徐霞客曾不惜笔墨着力描写过的真仙岩、铁旗岩和古鼎龙潭等景点展开考察。
闻名遐迩的真仙岩是道家圣地“三十六洞天”之一,洞内石壁上本有历代名士大家、文人墨客留下的近150方摩崖石刻,徐霞客当年也曾醉心其中,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在此专心拓碑。虽然该洞穴因在上世纪70年代被改建为地下兵工厂,不少摩崖石刻已经无迹可寻,但凭着洞中仅存的30余方摩崖石刻遥想当年胜迹,便足以让人为之震撼不已。南宋绍兴年间的著名诗人、状元张孝祥当年流连此处,曾对真仙岩美景大加赞赏,并留下“天下第一真仙之岩”的巨幅榜书。如今目睹榜书犹在,景物却已迥然不同,怀古追思,想象曾经完整的真仙岩,惋惜之余,却也能领略到几分如维纳斯般的残缺之美。
当年徐霞客在融县得知“古鼎山有龙岩高悬”,曾“攀丛披茅,冒雨而上”,出发探寻这处名胜,途中因打听到了错误的路线信息,他错把所到的“沸水岩”误认为就是“龙岩”。但旅行家并没有因此而错过目标,而后他辗转跋涉走进古鼎村,发现该村后山“南向洞开”,觉得“此奇不可失”,便登山探洞,不过直到下山,他还懵然不知,古鼎村后山上的洞穴才是自己真正要找的“龙岩”。
《徐霞客游记》中的“沸水岩”,实为飞鼠岩,而所谓“龙岩”,如今的名称为古鼎龙潭,也是融水著名景点之一。
采风团寻访古鼎龙潭的过程比当年的徐霞客顺利得多,沿途还有不少意外收获。3月22日下午,汽车沿乡村公路驶入古鼎村寺底屯,因一户村民正在建房,砂石材料堵住了去路,一行人只好下车步行。行进过程中,采风团惊喜地发现,该屯建于民国时期的石砌寨门、石砌寨墙,村寨里的古民居,以及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旧貌依然大体完好,古色古香。距寺底屯不远的山安屯,也是同样的石寨门、石寨墙、石板路和古民居,一切都充满了怀旧气息。
古鼎龙潭就位于山安屯后山腰上的一个洞穴里,踏着石板路进入村中,穿过两旁都是青砖老屋的寂静委巷,顺后山小径拾级而上,山路迂回之际,抬眼望去,徐霞客笔下那处屡觅不得、几乎错过的“龙岩”不觉已在在眼前。
融水八景之一的古鼎龙潭,洞口有九条钟乳石,自顶垂悬,状若蛟龙,龙潭的美名出得自这处“九龙戏水”的胜景。洞中深潭清冽甘醇,潭水轻拍洞穴,声若钟罄。相传龙潭洞中每隔数年便会发出鼓乐之声,然后必有甘霖降下。1985年1月10日,古鼎龙潭发出喧嚣异响,从凌晨至深夜持续了十余个小时,引得数千人前往探奇,消息轰动了融水县城;1989年12月26日,古鼎龙潭又一次传出奇妙的鼓乐声,县广播站工作人员闻讯前往录音后对外播放,使全县听众都有幸耳闻。“龙潭金鼓”的谜底至今无人能够揭开,当地群众将这一神秘现象称为“龙王打醮”。
 
两探柳城 不负辗转之劳

3月23日,采风团一行水陆兼程,自融水县城取道和睦、沙巩,途经柳城县境内的龙头、大埔后,过大埔电站大坝,沿融江西岸南下奔赴凤山。徐霞客当年行经柳城大埔、凤山之间时,曾记录旧县、古城、白沙湾等古地名,采风团沿路打听,得知这些地方很可能都在对岸,在略感失望之际,却又在距离凤山镇不远的头塘村找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老码头,这个计划外的收获,也算“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头塘村保留下来的古旧建筑已经不多,村庄深处一幢宽敞的青砖老屋,显然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宅邸,由于年久失修,该建筑屋顶的瓦面已经塌落大半。老屋门楣上的字迹虽也斑驳脱落,但依稀可以辨认出“头塘大队头塘生产队政治夜校”字样,这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迹。从老屋门前经过,再往前拐弯,一棵巨大的古樟映入眼帘,老码头即在树下。
斜坡下,融江静静流淌,由清一色石板铺成的头塘老码头,近百级石阶曲折延伸,全长数十米。石阶两侧古木参天,与融水真仙岩的宋代古树相比也毫不逊色,水边的一棵需数人合抱的“牛奶果树”更是难得一见。这是采风团三天考察中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老码头,一行人惊喜不已。据了解,柳城县境内的老渡口、老码头中,过去一直有“凤山第一、洛崖居次”的说法,但由于年代久远,凤山老码头早已面目全非,洛崖老码头保留下来的部分也不到50级台阶,而头塘老码头虽然不及洛崖的宽阔,但却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破坏,头塘村解放前是乡政府驻地,曾有过十分热闹的墟市,乡政府迁走后,经济的衰落却意外地使这里的老码头得以完整保留。
3月25日,采风团短暂休整后决定再探柳城,沿融江东岸寻访徐霞客当年曾提到的旧县、古城和白沙湾。从大埔到古旧县,道路一侧是碧如翡翠的融江,一侧是遍植蜜桔的山岭,早春三月,馥郁的蜜桔花香沁人心脾。汽车行驶到一个叫做邓家屯的村庄,当地人告知,此处历史上曾为旧县,宋代柳城县的遗址就在村后江边的一块当地人称为“大县畲”的畲地上。采风团在82岁老农邓志廷的指引下找到遗址,在现场发现大量的残转碎瓦,以及一些陶瓷碎片。随手拾起一块类似碗底形状的瓷片,交给随行的柳州博物馆工作人员陈俊查看,当即鉴定为宋代器物残片。此处与徐霞客所描述的方位吻合,当是明代《游记》中所提到的“旧县”无疑。
古代的旧县确认了,那么,徐霞客当年提到的“古城”指的又是何处呢?《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载“柳岭县,唐置。广西柳城县古清河入江处有古城村,即古县”,采风团继续驱车前行,来到如今的旧县村江门屯。沙埔河在这里注入融江,这一带徐霞客记为“古城”,可以确定沙埔河即古清河,当年徐霞客笔下的“古城”指的就是唐代柳岭县的所在地,即今旧县村江门屯、以及沙埔河对岸的柳北区石碑坪镇古城村一带。
随后,采风团又找到了徐霞客笔下“江北有尖峰,两角分东西起,峭拔特甚”的白沙湾,确定白沙湾即今白沙村,《游记》中两角翘起的尖峰即龙船山。
旅行家当年走过的旧县、古城和白沙湾,如今虽然名称有变,但景色依旧如诗如画。年近古稀的周志龙教授对沿途风光赞叹有加,他完全忘记了两探柳城的舟车劳顿,连称“不虚此行”。
 
古鼎龙潭

古鼎村山安屯的石砌寨门和寨墙

徐霞客没有到过古砦,但他在柳城马头(今码头)停泊时,曾提到“江左山崖危亘,其内遥峰森列,攒簇天半”,说的就是古砦一带的群山。

洛崖,很多人都去过

徐霞客游记中洛崖记为“罗岩”,描写此地江右“其岩层突沓斑驳,五色灿然”

头塘村的青砖老屋,门楣上写着“头塘大队头塘生产队政治夜校”

头塘码头,保存完好,石径两侧古木参天

从大埔南下,在融江东岸看到的景色

旧县村江门屯,沙埔河在此汇入融江

白沙湾风光

龙船山,在白沙村旁

Tags: 徐霞客   柳州   采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