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东垣为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而设—火郁汤
火郁汤《兰室秘藏》中的一方,是李东垣为心火下陷于脾土之中而设。火郁汤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此方剂只有六味药组成,再加上莲须,和葱白也就算八味药,虽然药味不多,却有辛散透达、发泄火郁的功效。“火郁”之火当分虚实。实证火郁以邪盛为主,多因外感六淫或邪滞气机,虚证火郁则多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常见于外感热病后期或内伤杂病之中。实证火郁当以 “清透”为其要旨; 虚证火郁当以 “补散”为宜。
关于郁证,《黄帝内经》分为五种,分别为各五行之郁,是指五行之化,气运如有乖和,则生五郁之病。但五郁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朱丹溪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提出了人体的“六郁学说”,分别为气,血,痰,火,湿,食。《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人的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导致气机郁滞而发病。若日久不愈,由气及血,或气郁化火,则变生多端。同时还指出六者之间,先有气滞,而后湿、痰、火、血、食等随之而郁,从而为病。
气为一身之主,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流通畅达,就不会产生疾病,若情志不遂,精神抑郁,致肝气疏泄不及,则发为气郁之病。主要表现心情郁闷,意志消沉,胸胁苦满,胁肋胀痛,脘闷纳呆,嗳气泛恶,大便不畅,女子月经不调等症状。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行,气病则血不得以独行。气病及血,致血行郁滞,或因跌扑损伤,伤及脉络,瘀阻不通,而成血郁之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或胸胁疼痛,痛有定处,遇情志不遂则重,或胁下有癥块,女子月事不行,大便色黑等症状。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在人体中可转输水湿。若肝病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湿郁于中,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发为湿郁之证。主要表现为脘腹胀满,嗳气口腻,头重身困,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等。若脾虚,或肝郁乘脾,脾不健运,湿浊内生,凝聚成痰,痰气交阻于胸膈之上,而成痰郁之证。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咽中似有核状物阻塞等。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为水谷之海,可腐熟水谷,宜通而不宜滞。若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纳运失常,致使胃气郁滞,结聚而不能发越,而成食郁之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纳呆胃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症状。
另外,还有火郁,中医学常讲“气有余便是火”。在人体中,肝主疏泻,性喜升发。若情志不遂,急躁易怒,导致肝气郁结,郁久而化火,火性炎上,循肝经上行,发为火郁之证。主要表现为胸闷胁胀,嘈杂吞酸,或头晕胀痛,面红目赤,五心烦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论述了五气郁发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虽然是针对五运之气因受其克气影响而被郁,但同样适应于脏腑气机郁阻的治疗。今天我们只针对火郁,来看一下李东垣的火郁汤,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治宜因势利导,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火郁发之”。
本方是由升麻、葛根、柴胡、白芍各一两、防风、甘草各五钱组成,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加连须,葱白3寸,水煎至一盏,不拘时服。方中用升麻升阳散火;柴胡清热解郁;葛根 解肌透达;白芍敛阴和营;防风疏调肝脾;甘草调和诸药;葱白辛温发表 ,莲须味甘涩性温无毒,有清心除烦的功效。本方主治心火下陷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脾主四肢,故有五心烦热诸证。五心烦热,即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多由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当然在这里是由于火热内郁。“火郁发之”,即强调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以达到气机调畅、阴阳平衡为目的。方中升麻为 “火郁发之”的要药,透散火热于无形。此方诸药同用,可使火郁从肌表而解,故名“火郁汤”
总之,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导致阳气亏虚不得升散,火热内郁而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热,也可以说是虚热,其症状兼具火热表现和脾胃阳虚而下陷,治疗强调升举脾胃下陷的阳气,散发中焦阳郁之热,当慎用或必要时少佐苦寒之品,以免过用耗伤脾胃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