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精疲力尽?5种吸干你的精力黑洞

有一种说法,人生的比拼从长远来看,最终都是精力的比拼。
工作以后,我发现精力越来越不够用了。下班以后别说充电,连娱乐都没力气,只想趴在床上当咸鱼。
白天的工作好像一个黑洞,吸干了我的精气神,再丰富的日程表也只能停滞在下班的那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开始留意精力如何运转,又如何流失,同时阅读精力管理的文章和书籍。我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这5种情形,正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遭遇的精力黑洞。
1
犹豫不决
「你每天总是做很多决策」
早上想穿什么衣服、中午想吃什么、购物前再看个评测... ...我们的一天充满大大小小的选择,如果留意一下,会发现累积起来的时间相当惊人。
你的注意力放在哪里,精力就流向哪里;放在细枝末节上的精力多了,留给重要事项的自然就少了。既然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理应更小心地进行分配。
经济行为专家Nir Eyal指出,当人处于选择模式时,对一点点差异也会非常敏感,决策过程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也未必满意。
下次面临这些日常的小决策时,不要让自己陷入选择的漩涡,优柔寡断的成本极高,还不如立刻行动。
2
自欺欺人
你假装自己是另一个人
工作了一天感到乏力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刚上班不久就感到疲倦,很可能对你而言,面对同事就是一种精神的消耗。
如果你的办公室环境复杂,你可能会言行小心,维护自己和同事期待的形象。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一样。可能你有一个非常敏感的家庭成员,你要时刻提醒自己,别说错话惹恼了TA;或者明明是内向的人,却偏要在集体活动中假装自己是社交小王子;.... ...
无论哪种情形,当你强迫自己以不自然的方式行事时,你就在不断损耗自己的精力
Jim Loehr在《精力管理》中提到,自欺欺人是无意识的,它给人带来短暂的放松,却会让人付出长期的代价——精力的内耗。想改变这种状况,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每天按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不是担心别人怎么看。
做自己永远是最省力的。理想情况下,你和别人的交往应当像眨眼和呼吸一样自然。如果这很难,至少你要认清自己,不要和自己对抗
3
沉默压力
你讨厌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也许你对自己的生活整体满意,但却对某些细节不满,心生抗拒,这种抗拒可能连你自己都没察觉到。
你可能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太多,让你厌倦;你满意自己的伴侣,但总觉得和ta的关系中缺少安全感... ...
表面看来,你一切正常,但内心的抗拒就像挂在后台的手机进程,不断消耗你的精力。
《Champion of Change》书中提到,慢性压力不易察觉,却会一点点消耗你,直到你精疲力尽。如果你只是简单地不予理会,这种压力会持续存在。
找到自己在抗拒什么、恐惧什么、委屈什么,可以的话,像大扫除一样清掉你的后台程序。
4
消磨时光
你选择看电视和刷手机来放松
很多人喜欢用玩手机、看电视的方式来放松自己,但回忆一下,当放下手机或者关电视以后,你感到精力恢复了吗?还是更加萎靡不振?
有确切的实验数据表明,看电视、无意识地上网等行为会减少人的积极情绪,包括兴趣、热情以及精力水平。
精力管理中有这样一个理论:过度使用导致精力的损耗;不充分的使用,即没有足够的压力,一样会导致精力的削弱。
你以为你在放松,实际却在加速透支,消磨的不是时光而是意志。看电视就像是吃思想和情感上的垃圾食品,它可能会提供暂时性的恢复,但基本没什么营养,还会带来更大层面上的损失:精力更加衰弱。
5
原地踏步
 你现在的生活一眼看得到头
如果你的未来不比今天的生活更有吸引力,那你做什么都不会有干劲。
这种干劲不是体力上的,而是由内心生发而来、源源不断的力量。如果你对自己现在在做的事存有怀疑,或者毫无期待,那无论工作量多少,你都会很容易感到疲惫,因为你没有动力。
站在早高峰的地铁中看一眼周围的人,有多少人梦游一样的每天上班打卡,随波逐流,永远一脸疲惫,因为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打起精神。
Jim Loehr在书中提出了精力的金字塔结构,从下至上分别是体力、情绪、专注力和意义。其中,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正是意义。意义是产生内驱力的关键,只有做我们内心认为有意义的事,我们才有动力全情投入,这是由内向外生发的动机。
尽管每个人追求不同,但对成长和进步的渴望是相同的。如果你在目前的工作或关系中,看不到任何成长的可能性,你的斗志就会逐渐冷却。
*   *   *
「犹豫不决、自欺欺人、沉默压力、消磨时光、原地踏步」,当你意识到自己走入了这5个“精力黑洞”的时候,提醒自己尽快走出来。
毕竟,成年人的精力和头发一样金贵,容不得一丁点浪费。
但是只堵住了精力的漏洞还不够,精力的改善不仅要减少损失,还要迅速恢复,甚至锻炼和提升精力的总量。想做的事情那么多,只要在合理范围内,精力多多益善。
下一篇,系统谈谈如何从止损、分配、恢复、提升四个方面改善精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