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部分古建

西湖边有一处皇家藏书楼,兼具江南风格,为藏《四库全书》而建江浙一代自古多文人,有藏书之风,宋朝以后,江浙一代的经济发达,让私人更有条件藏书,在古代,除了寺庙有藏经阁、皇家有藏书院,民间基本没有像现代的图书馆一样的机构,有实力的读书人有私人藏书楼,不对外开放。

仅以杭州为例,丁丙的八千卷楼、孙宗濂的寿松堂、杭世骏的道古堂都是在当时较为著名的藏书楼,而最古老的藏书楼当属宁波天一阁,也是亚洲最早的藏书阁,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大部分藏书楼建筑都没有保留下来,在杭州保存最为完善、较为著名的是皇家藏书楼文澜阁。文澜阁的前世今生去过浙江博物馆孤山馆的朋友肯定都见过文澜阁,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距断桥白堤不远的孤山之侧,坐北朝南,风景优美游人如织,但却异常的僻静,既可以安心读书又可以陶冶性情。据《两浙盐法志》卷二《文澜阁图说》“阁在孤山之阳(南麓),左为白堤,右为西泠桥,地势高敞,揽西湖全胜。外为垂花门,门内为大厅,厅后为大池,池中一峰独耸,名 ‘仙人峰’。东为御碑亭,西为游廊,中为文澜阁”。

杭州文澜阁的修建与《四库全书》有关,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为了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乾隆皇帝决定编纂书籍,于是四库馆成立,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年十二月,《四库全书》第一部书稿缮写完成。乾隆皇帝下诏先抄写四部分别藏于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即“内廷四阁”。“乾隆皇帝考虑到江浙人文气氛浓厚,读书人也多,因此允许《四库全书》在江浙广为流传,以光文治,于是在乾隆四十七年下诏,在原《四库全书》的技术上,抄写了三部,分别庋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这三阁被世称为“江浙三阁”,亦称“南三阁”。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嘉庆初年结束,共颁发给文澜阁书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文澜阁是名副其实的皇家图书馆。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浙江,文宗阁、文汇阁毁于战火。文澜阁及《四库全书》也难逃厄运,毁于战火,但是杭州八千卷藏书楼传人丁氏兄弟不避艰险,毁家纾难,修书复阁。在光绪六年重建,现在的文澜阁则是在光绪时期的建筑基础上修缮的,目前仅只有一层修缮完毕得以开放,《四库全书》则被保存于浙江图书馆内。文澜阁的建筑形态文澜阁虽然是皇家藏书楼,却具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清新的意境,或许也是受到西湖及江南建筑风格的影响,文澜阁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形高低,适当布置亭台、游廊、水池和石块,并通过游廊使之互相贯穿。除此之外,文澜阁建筑群的修建遵循中轴线对称排列,并且与孤山地形结合,每个建筑元素都用矩形体块来实现与群体的统一,文澜阁群体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建筑占地面积约为43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分布有门厅、假山、御座房、水池及文澜阁主楼,文澜阁主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共两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2001年06月25日,文澜阁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澜阁作为《四库全书》藏书的江南三阁仅存的一阁,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而且文澜阁兼具皇家特色和江南韵味,建筑单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吸取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使得文澜阁建筑群与西湖风景区融为一体,因此文澜阁也成为杭州文风的象征,杭州图书馆的文澜大讲堂、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论坛均取自文澜阁。文澜阁因此成为杭州西湖旁孤山一带亮丽的风景线,焕发着别样的光彩。参考资料:单丹、程师圆、丁志敏:《文澜阁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徐莹莹:《杭州文澜阁建筑文化探析》————————————————浙江东阳藏着一处民居,是江南最大明清建筑群,有民间故宫的称号很多人都知道浙江东阳的木雕很出名,横店影视城属于东阳市,相较于横店影视城仿古建筑,在东阳城东有一处卢宅,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卢宅古建筑群是一座有着560多年历史,集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江南士族宅第,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天顺七年(1462年),全宅占地550多亩,房屋数千间,明朝到民国时期的建筑20余座,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因此也被古建筑专家称之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卢宅的修建离不开卢氏的千年昌盛能够有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在古代肯定也是一个大家族,建筑群都存在了500多年,而其主人卢氏则更是昌盛千年,根据卢氏族谱记载,卢氏在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名门望族,高官辈出,隋唐时期,采取科举制,对卢氏家族传承有所影响,但是卢氏依然通过出彩的文学成就屹立于朝堂,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即是属于该家族。

这或许就是卢氏家族深厚的底蕴才能培养出来,卢氏百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在北方有传承,还随着宋朝的南迁带到了南方,南宋初年,范阳卢氏迁居东阳雅溪,逐渐成为东阳卢氏的一支“雅溪卢氏”。他们东阳县古城东门外兴建住宅群、繁衍生息,逐渐构成了今天的卢宅村落。明清时期的卢氏家族更是科举人才辈出,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卢睿中进士以后,卢氏考中科举的人延绵不断,乡试中举27人,夺魁2人,殿试进士8人,涉足士林有150多人,甚至曾出现过“同胞三凤”、“一跃双毙”、“祖孙父子见弟同科甲”等史迹,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的卢氏家族的人走进官场,卢宅才得以有机会持续不断的修建,达到现在的规模水平。卢宅的古建之美卢宅建筑群以卢氏宗祠为中心,复荆、肃雍、树德三堂三足鼎立,其中以肃雍堂为主轴线,它是卢氏大族的公共厅堂,规模很大,可容众多人员聚集。这是卢宅的核心建筑,阔有五大开间,进深十檩,高三层(达10.6米),前檐斗栱明间用平身科四攒,次间用三攒,后尾斡杆挑住金檩。梁间不用瓜柱,用坐斗及重栱,梁头伸出柱外雕刻成各种图形。脊檩下用云牌,也雕刻花纹。不论斗、栱、梁、枋、檩,凡可雕刻和彩绘的地方,都刻上了花纹和线脚或绘上各种图案,极尽东阳木雕和彩绘的技能。

肃雍堂内的花灯,起自明代,盛于清代,各种花灯在这里应有尽有,肃雍堂现存一盏大堂灯尤为华丽典雅令人叹为观止,宝盖下,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这架大堂灯高4.5米,重255斤,用了40万颗彩色玻璃珠穿就,已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从肃雍堂一路走进去,一重又一重的厅堂房间连绵不断,总共九进,各尽其妙,各厅堂设计规整、左右对称,突现了中国建筑艺术之精、之雅、之美。北有故宫,南有卢宅在江南一点流行着一种说法,叫“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这到底是一种炒作,还是卢宅真的名副其实,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认可,卢宅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故宫。

前文说到,卢宅是九进的民宅,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九进的民宅,整个纵轴线长度竟然达到320米,在中国,只有故宫和孔庙有这样的结构,故宫是皇帝居住的,而孔庙是皇家特许的,其空间序列与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这才让卢宅有了民间故宫的说法。卢氏修建这样僭越的宅子,不怕皇帝问罪吗?怕是肯定怕的,但是卢氏有自己的方法保守秘密,首先,卢宅地处江南,远离北京这个明清的政治中心,只要卢氏家族的人不太过招摇,一般不会有人会关心一个江南民居的形制,其二,卢宅修建的古朴典雅,从外面看一点都不招摇,反而很低调,这让卢氏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士林都有好口碑,其三,卢氏家法严格,卢氏子弟在外不谈论卢宅的情况,自然也就很少有人关注卢宅的规制了。————————————————浙江武义一寺庙,梁思成特意来考察测绘,日本古建专家赞不绝口在浙江省武义县县城西南三十三公里的桃溪镇陶村的一山谷之中,藏着一座千年古刹延福寺,延福寺大殿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也是结构最完整的元朝建筑,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建筑有极高的价值,延福寺因为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测绘而被世人熟知,但真正大放异彩还是在建国以后文物普查,延福寺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抢修并保护,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的前世今生根据延福寺中碑刻记载,延福寺修建于于五代十国的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初名福田院,南宋绍熙年间更名为延福院,“赐紫宣教大师守一拓其旧而新之”。这意味着延福寺在改名的时候曾经重修过,元朝延祐四年(1317年)重建,并设置重修碑记,到了明朝正统年间有一个僧人文碧涧重修,但大殿主体结构依然为元朝的,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僧人照应重建观音阁两廊,另外一个僧人通茂带领其他僧人多次修整大殿,并修建了天王宝殿以及两个走廊厢房二十一间,塑天王想四尊。

道光十八年(1838年)住持汉书重修修建了山门,同治四年(1865年)住持妙显修整了延福寺,光绪(1907年)再次被重修,1934年林徽因、梁思成应邀来杭州讨论六和塔重建事宜,听说延福寺可能为千年古刹,因此南下考察延福寺并测绘,1960年文物普查,延福寺被定为第一批浙江省重点文物单位,可惜的是1966年因为破四旧,佛像被毁,1981年再次被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入选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福寺自修建以来,几乎每个朝代都在修整,不过其始终不是地位崇高、规模宏大的大寺庙,也并非远近闻名、香火鼎盛的寺庙,所以在史书中很少能找到这个寺庙的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寺院登记条例》,次年延福寺登记入册,其时寺院有:“佛像24尊,神像6尊,房屋26间,计面积3亩,耕地111.369亩,山地5亩,僧3位。”也正因为如此,延福寺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山谷保留下来了完好的元朝木构建筑。延福寺大殿木构延福寺寺院南向而建,坐落在靠山的平坡上,占地4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1000余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古建筑前有山门三间,次为天王殿三间,又次为大雄宝殿五间,重檐歇山式。

大雄宝殿俯瞰近似正方形,立面成宝塔形,原来是单檐歇山顶,明朝时候增建下檐,大殿就成了面阔进深各五间的重檐建筑,这种做法在宁波保国寺宋代大殿、金华天宁寺元代大殿也有出现,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扩大殿内的空间,同时保护原来的木构结构。

延福寺大雄宝殿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构件斗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大殿位于院落的中心,平面成正方形,清一色的木结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檐柱和梁枋间,嵌有多个斗拱,整座建筑坚固结实,外观雄伟壮观,气势非凡。延福寺传说这座以元朝建筑为主体的寺庙,具体出于哪位大师之手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当地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年江南有位手艺超群的木匠,应元朝皇帝圣旨进京都建宫殿,在这位木匠的设计下,几年后大殿建成,斗拱飞檐,宏伟壮观,不同凡响。皇帝看了非常高兴,但同时也非常不快,高兴的是这个大殿建的举世无双,不快的是这个木匠还能造出第二家,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于是皇帝遂下令将这位工匠秘密杀害。

不过,幸好宫里有个好心的御厨,听说以后暗中向木匠报信,木匠连夜逃出京城,隐姓埋名回到江南,浪迹天涯,有一天来到延福寺被寺庙的住持收留,恰好此时寺院宫殿年久失修,濒于倒塌,他为感谢主持的收留之恩,就建造了这类似"宫殿结构"的斗拱建筑,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延福寺,这才有幸在江南保留这一处元朝木构建筑。

虽然传说并不可尽信,但延福寺的精湛的木构建筑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才使得梁思成、林徽因特地来考察测绘,就连日本横滨大学佛寺古建筑专家关口欣也博士专程前来延福寺考察三天,并认为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元代建筑,足见延福寺的艺术价值之高。参考资料:邹伟平、涂志刚:《古代建筑奇葩——延福寺》李阳:《武义延福寺研究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