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清阴丹井栏,夜来凉月屋头还——在大名与黄庭坚的诗歌唱酬

  晁补之前来大名府的另一缘由就是为了结识当时已经诗名卓著的黄庭坚。
  
  晁补之拜见黄庭坚有两条理由:首先,黄庭坚是叔父晁端仁的好友;其次,两人同学于苏门。晁端仁和黄庭坚同为治平年间进士,黄庭坚担任北京教授的时候,晁端仁也以著作佐郎充河北籴便司勾当公事。两人同在一地做官,因而诗酒相酬,交情不浅。另外,黄庭坚在熙宁间苏轼知徐州的时候,就寄诗苏轼以求相知,并得到了苏轼的回应,已经算是苏门弟子。
  
  因为对族叔晁端仁的日夜思念以及想结识黄庭坚的强烈愿望,晁补之才来到了大名府。黄庭坚对晁补之也一见倾心,叹惜晁补之为“高贤”,却抱材躬耕于陇亩之间,辛苦备尝。并称赞晁补之为千里马,不会背负盐车埋没于道路之中,终究会在“凤凰城”中奔驰。“凤凰城”是对唐宋朝廷的权力核心中书省的美称,晁补之的叔高祖晁迥父子曾有过同在中书省当值的佳话。所以,在这里黄庭坚才这样期许晁补之。黄庭坚在和答的诗中说:
  
  晁子抱材耕谷口,世有高贤践台斗。
  
  顷随计吏西入关,关夫数日传车还。
  
  封侯半属妄校尉,射虎猛将犹行间。

  
  无因自致青云上,浪说诸公见嗟赏。
  
  骥伏盐车不称情,轻裘肥马凤凰城。
  
  归来作诗谢同列,句与桃李争春荣。
  
  ……
  
  ——《次韵晁补之廖正一赠答诗》
  
  黄庭坚夸赞晁补之的诗作得很好,其诗句足以与桃李争荣。晁补之对黄庭坚也十分推崇,他在《复用前韵答鲁直并呈明略》诗中称许黄庭坚可以追攀屈原宋玉,其诗句之清绝犹如阳春白雪,自云端而下,并不待别人激赏而有价:
  
  黄子人谈不容口,岂与常人计升斗。
  
  文章屈宋中阻艰,子欲一身追使还。
  
  离骚憭栗悲草木,幽音细出芒丝间。
  
  阳春绝句自云上,折杨何烦嗑然赏。
  
  横经高辩一室惊,乍似远人迷广城。
  
  隔河相和独许我,枯卉亦有条之荣。
  
  ……
  
  大名府的高会结束之后,晁补之独自还乡省亲,并作赴任之前的准备,廖明略则依然和黄庭坚诗歌唱酬。虽然相离不久,黄庭坚还是寄诗表达对晁补之的想念。他在诗中把晁端仁、晁补之叔侄比作晋代的阮籍、阮咸叔侄:
  
  可以忘忧惟有酒,清圣浊贤皆可口。
  
  前日过君饮不多,明日解酲无五斗。
  
  古木清阴丹井栏,夜来凉月屋头还。
  
  论文拨置形骸外,得意相忘樽俎间。
  
  冰壶不可与夏虫飨,秋月不可与俗士赏。
  
  已得樽前两友生,更思一士济阳城。
  
  虽无四至九卿之规画,犹有千秋万岁之真荣。
  
  空名未食太仓米,今作斑衣老莱子。
  
  卿家嗣宗望尔来,不独我闻足音喜。
  
  西风索寞叶初乾,长铗归来亦罢弹。
  
  穷巷蓬蒿深一尺,朱门廉陛高难攀。
  
  吾侪相逢置是事,百世之下仰高山。
  
  ——《答明略并寄无咎》
  
  诗的前半部分仍然写和廖明略诗酒往还的风雅生活。文士们往往有无端的忧愁,似乎与生俱来,要解除这种忧愁,自然唯有杜康了。黄庭坚对廖明略说:前天去造访我喝的实在不多,明天还需要五斗解酲。毕竟“古木清阴”、“夜来凉月”的美景,还有樽俎罗列、谈诗论文的雅事,不是人间俗士可以领略的。然而,樽前虽有两位好友,还有一位却回了济阳。接下来,黄庭坚戏谑道:这个徒有空空的官名还没有吃过太仓之米的小子,如今却像老莱子一样回家彩衣侍亲去了。回来吧,回来吧,你家的叔父阮嗣宗在盼着你呢,不只是我在高兴地等待着你的到来。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秋天,晁补之赴任澶州司户参军,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之路。他是带着家眷一起赴任的,在故乡耕读的那几年,由于水旱灾害,再加上晁补之不善营生,一家人的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如今得官,他希望让家人的生活有所改善。
  
  晁补之应该是和家人一起绕道大名而赴澶州的,并在此时与黄庭坚定交。晁补之把自己的诗文送给黄庭坚,请他为自己斧正。在黄庭坚《定交诗二首效鲍明远体呈晁无咎》一诗中十分形象地描写了晁补之生活的艰困,他在诗中说:
  
  建酉金为政,摇落草木衰。
  
  除瓜陇亩净,邵平无米炊。
  
  满家色藜藿,诗书不饥。
  
  平生晁公子,正用此时来。
  
  定交无一物,秋月以为期。
  
  时值深秋季节,草木摇落,百物凋零。看到晁补之一家面有菜色,黄庭坚有点凄然。他调侃晁补之就像秦末的东陵侯邵平,种瓜于长安城东,常常无米可炊。你饱读诗书有什么用途呀,它又当不得饥渴。与朋友定交之际,也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作为礼物,只能秋月为证。接着黄庭坚对晁补之的诗作表示了肯定,认为是荆山之玉,没有任何瑕疵。晁补之拿来让自己修改,结果自己犹如拿着破斧子砍柴,根本无法动手。诗的最后则由诗歌论及人生,黄庭坚说,人生之中成败往往自有定数,何时出仕,何时归隐,只有自己知道。他对晁补之说,自己已经准备好收身江湖,与白鸟为伴,并将在蒲苇中开出路径,拄着锄头等待着晁补之归来同隐:
  
  执持荆山璧,要我雕琢之。
  
  破斧不能柯,况乃玉无疵。
  
  危冠论百揆,备乐奏四时。
  
  成功彼有命,用舍君自知。
  
  收身渺江湖,岁晚白鸟嬉。
  
  开径蒲苇中,倚锄望君归。
  
  闭塞乃非道,不才当尔为。
  
  这首诗的上半部分提及了晁补之不善谋生的情况,这可能是符合实际的。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以后苏轼的诗中也曾提到。元祐年间,晁补之在京师,因拙于生事,苏轼曾用晁补之韵以诗戏之曰: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
  
  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
  
  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
  
  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
  
  ——《戏用晁补之韵》
  
  “醉翁”指欧阳修,当年苏轼曾追陪欧公,并有《醉翁操》记之。“诗老”是指梅尧臣,苏轼诗有“诗老不知梅格在,但看绿叶与青枝”的句子。整首诗写晁补之忍饥诵诗的情形,并调笑道:作一个饥食竹子的凤鸟,还不如做一个饱食苜蓿的笨马呢。苏轼在另一首《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三中,也曾说: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由于晁补之不善营生,以至于落到经常举家食粥的地步。苏轼是一个擅长开玩笑的长者,他在这里说:晁补之靠给别人写墓志又换来了不能解人饥渴的文与可画的《霜竹图》,而先生的盘子里却盛满了可使驽马膘肥的苜蓿。看来晁补之拙于生计的事情,在师友中有广泛的共识。实际上连晁补之本人也承认自己“少业慵惰,不能作业”(《及第谢苏公书》)。
  
  自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秋天在大名与黄庭坚定交之后,晁、黄二人赠答的诗作很多。如晁补之以“口、斗”韵为始的七言古诗有十首,黄庭坚有七首。两人相互赠答的五言古诗中还有类似文字游戏的建除体、八音歌等。“建除体”又名“鲍明远体”,因鲍照作有《建除诗》而得名。每句句首必须冠以“建、除、平、满”等字,十分难作。“八音歌”则因诗每隔一句句首必须冠以“金、石、丝、竹、匏、士、革、木”等表示古代乐器材质的字而得名。这类唱酬诗的出现,更显示了当时文士呈才使气、吟诗相赛的情形。然而,这种互相唱酬的方式,恰似两军对阵,你方唱罢我登场,山光云影,辉映诗坛,堪为盛事,表现出诗人的文采风流。
  
  晁、黄等人在此时的赠答诗,对于黄庭坚此后作诗讲究技巧、追求古硬峭拔的诗风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山谷体”的形成,除黄庭坚本人对诗歌艺术自觉的追求外,其交游及唱和的对象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晁补之与黄庭坚此时的相遇相知只是他们文学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在这次短暂的文学交游之中,他们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庭坚一直推崇晁补之,常常“恨随食南北,不相见耳”。甚至于当好友廖明略讥讽晁补之的字“不古不今”的时候,他都为之辩白,认为“女子无定姿,悦目即为姝”。(《山谷题跋》卷七《跋韦深道诸帖》)晁补之对于黄庭坚更是尊重,在写诗方面,他几乎是拜倒在黄庭坚旗下的。晁补之对楚辞是深有研究的,而且也写过很多楚辞体诗歌。但是,当有人说黄庭坚的楚辞体很难让人企及的时候,他欣然赞同,并感慨地说:黄庭坚岂止楚辞体让人无法企及,律诗简直不能让人逼近。为此,晁补之一生很少创作律诗(见《王直方诗话》)。
  
  晁、黄二人在大名府的诗歌酬唱,对于两人的诗歌创作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奠定两人在元祐文坛的地位,无疑具有重要的铺垫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