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端午|不看划龙舟,江西人不好意思说自己过了端午
又是一年端午时,粽叶飘香,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据说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的祭龙演变而来,后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遂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端午节逐渐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各地迎端午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的挂上艾叶菖蒲施于门户,止恶气避邪;有的饮雄黄酒杀菌驱虫解五毒;有的给小孩佩戴香囊祈福纳祥防病驱瘟;当然更多的是吃粽子、赛龙舟,食粽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亦是端午节期间的一抹亮色,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因不舍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自发划船追赶拯救,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欲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我的故乡是坐落于江西省赣东北地区的一座小城乐平,除了吃粽子、茶叶蛋、桐叶饺之外,划龙船、赏龙舟是家乡端午节期间最火爆的重头戏,打小时候起,每年端午时分的洎水岸边,附近乡镇的民众都会蜂拥而至看乐安江上龙舟竞渡,一边呐喊助威一边锣鼓齐鸣,浓浓的端午味甚至胜过了年味,劈波斩浪,扑面而来。以致于成年后虽因学习工作远离故乡,但每逢端午,还是忍不住想回到家乡,一是忘不了舌尖上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桐叶饺的味道,二来也是想再一次置身于精彩绝伦的龙舟盛宴之中,只有这样,才觉得是真正过了一次端午。
众所周知,龙船竞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故乡也有数百年历史,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去年端午期间,如以往的每年一样,洎阳、塔山、镇桥、乐港、接渡等乐安江沿河街道、乡镇的数万民众,顶着晴空烈日,不约而同奔赴乐安河边。
桥上、桥下、岸边,熙熙攘攘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像是信守着一场无需言说的约定,静待划龙舟活动的开始。
是的,故乡有着极深的龙舟情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龙舟民俗,沿河的乡镇视龙舟赛为一年的头等大事之一,与全村全乡的集体荣誉直接挂钩,曾一度互相攀比严重,为的就是在龙舟赛上露脸一拔头筹。
那些龙舟赛上互相争斗的小道故事也曾是小时候大家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近年来,随着文明赛龙舟宣传的普及,互相争斗的现象有了很大改观,对赛龙舟的重视程度未变,但聚焦的重点开始放在诸如统一服装,给龙舟、锦旗描绘更好看更吉祥的图案之上。
在人们的期待中,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正式开始,波光粼粼的乐安江上,陆陆续续出现各村各镇的龙舟,浩浩荡荡,犹如蛟龙,飞驰破浪前行。
只见船员们意气风发,船桨上下翻飞,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齐心协力之下龙舟有如一支支离弦之箭,在平静的河面上来去如飞。
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两艘龙舟甚至几艘龙舟齐头并进,你追我赶,岸上的呼声呐喊声也便一阵盖过一阵,有的甚至还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一时间,划桨声、加油声、锣鼓声交汇聚集,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尤其是当龙舟从自己眼前一艘艘驶过去之际,喝彩声更是响彻天空,站在桥上居高临下眺望,美丽的龙舟狭而长,伴随着划桨的水花四溅,像是在河面上谱写着一曲力量与协和之歌。
据说当日有几十上百余艘龙舟在乐安江上竞渡,让人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一首《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此情此景,竟与千年之前如出一辙。
空中有直升飞机为当日的端午龙舟赛保驾护航
乐安江上的龙舟赛,在人声鼎沸的加油喝彩声中,在各乡镇龙舟纷纷奔赴终点之际落下帷幕,宛如一场城市狂欢,我带着两岁多的元宝特地回到故乡,目睹了一场端午盛事,感受了众志成城敢于拼搏的人文风骨,所谓文化的浸润就是如此这般的潜移默化,我相信我的孩子,当一年年亲身感受之后,也会对这一端午民俗的过法与意义,从此刻骨铭心。
故乡就像是江南民俗文化的缩影,每年的端午都会上演着一场乐安江上的龙舟争渡,恪守着传统一代代延续,像是一年一度的神圣仪式与先人进行灵魂对话,中国民俗文化传承的力量,也许就无言存在于千千万万像家乡这样也许微不足道却焕发着蓬勃生机的小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