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小圈:倾情吴哥,高棉的微笑
实际游览路线如下:小吴哥(Angkor
wat)等待日出-巴戎寺(Baycn)-空中宫殿(Phimeanakas)-斗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周萨神庙(Chau Say Thevoda)-茶胶寺(Takeo)-塔布笼寺(Ta Prohm)-小吴哥(Angkor wat)
在暹粒的最后一天,游览了吴哥小圈,也是吴哥窟最为精彩的一段。
巴戎寺(Baycn)
前往巴戎寺的路上,城门前同样有“搅拌乳海”的雕塑,比之圣剑寺,阿修罗的头像较为完整,没有的,也被手工修复。
巴戎寺坐落在整个吴哥通王城的中心,建于12世纪末,它的建造者阇耶跋摩七世将吴哥最后一座伟大的神庙,献给了佛。
步入其中,数不清有多少座佛塔,每座塔的四面都刻有不同笑容的佛像,无论身处任何一个角落,抬头,都会发现有一双微笑的面孔,注视着你,安静祥和,这就是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佛像眼睛微闭,厚厚的嘴唇在嘴角形成浅浅的笑意,静观自在,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据说是其原型是建造者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若是,则充分说明了这位伟大君主的野心,将自己的神性刻于佛像之中,环视四方,审视着整个国家,世世代代。
有人说我们的脸孔有些像哦,面部肥满有福气嘛
这位伟大的君主,也是吴哥最后一个具有神性的国王,他死后,王朝加速衰败,不仅经济崩溃,原本由对王权和国王崇拜所激发的艺术亦开始衰落,雄霸东南亚长达五个世纪的吴哥王朝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如果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着迷,那么高棉的微笑则让人内心震撼后重获宁静,驻足凝视长久不愿离去,生活在吴哥的人们,他们抬头就能与之相遇,他们大多性格温和,随遇而安,也许就是在朝夕间,人们领悟了这笑中的禅意。
天然的相框,留住这一年,这一刻的美好与高棉的微笑。
空中宫殿(Phimeanakas)
空中宫殿(Phimeanakas)是真腊国王罗因陀罗跋摩二世建造的湿婆庙,后由苏利耶跋摩一世改建成须弥山式的印度教寺庙,建成时间早于吴哥寺,可以说是吴哥寺的前身,包含著吴哥窟建筑艺术中的几项重要原素:须弥山,中心宝塔,画廊,门阁。
它是通王城内最高的建筑,视野很好,顶上有回廊,需要说明的是进空中宫殿衣服不能暴露,不能裸露大腿,我当时由于穿了及膝的裙子,被检票人员拦下,未能上去。
斗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
斗象台是当时举行庆典仪式的地方,也是国王的阅礼台,如今依然耸立,巨像石雕上描绘的是当时斗象打猎的场景。
周萨神庙(Chau Say Thevoda)
周萨神庙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Say””是一个高棉人的名,而“Chau”一词是印度“王”,“Tevoda”一词是印度语“神仙“,整个名称的意思应是“Say王的神”,而Say王具体是谁,无人知晓。
虽然周萨神庙规模不大,但维修项目众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也参与了周萨神庙的维修。
拍不厌的门廊,窗棂
茶胶寺(Takeo)
茶胶寺建于11世纪初,是印度教庙宇,供奉湿婆,原本是闍耶跋摩五世为自己兴建的葬庙,却不知何种原因未完成。
中国正负责茶胶寺的修复,看到熟悉的脚手架和中文字
通往圣殿的石阶陡峭无比,需要手脚并用,登上顶端,可以俯瞰四周一片绿色,吴哥通王城之貌,尽收眼底。
塔布笼寺(Ta Prohm)
塔布笼寺也是由阇耶跋摩七世所建造,信奉佛教。
一部《古墓丽影》让不少人为吴哥古迹而着迷,印象最深的是被古树缠身的塔布笼寺,我亦期待着,能有一天能追随电影中劳拉的足迹,穿梭于被参天大树覆盖缠绕的古老而神秘的庙宇之中。
很多看过电影,没来过柬埔寨的,一提起吴哥就联想起下幅图中的场景
这树有多高,特地拍了一个对比,我站在其下,宛如小人国的小人仰望参天巨人
电影带来的宣传效应,使塔布笼寺知名度甚高,已成为和小吴哥、巴戎寺齐名的三大景点之一。
八百多年风风雨雨,巨树在庙宇的间隙中肆意生长,盘根错节,紧紧缠绕在庙宇的石墙与回廊,密密麻麻攀附在梁柱与门窗之上,无处不在。
你可以说它是寺庙的破坏者,原本齐整的寺庙开始分崩离析,但它同时亦是古寺的陪伴与见证者,与古寺荣辱与共,直至与其几乎浑然一体,像是一场纠缠了千年的爱恋,如今变得谁也离不开谁。
这种巨树在当地被称为蛇树,巨蟒一般攀附,树根古怪嶙峋。
后来,差不多八点,坐上了暹粒开往西哈努克的大巴,买的是可以睡觉的Hotel Bus,16美金/人,车内几乎是一水的欧美背包客,第一次坐Hotel Bus的我,竟有点小兴奋,人生就此多了新体验。
自此,吴哥窟的人文古迹之旅进入了尾声,后来的旅程是阳光大海与美食的闲适,暂时从朝九晚五的日常中抽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会这个世界,怀着好奇与敬畏之心,回来后,多的不是见识,而是对于生活,仿佛有了更远、更包容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