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村里人有这么穷吗”?对“文化偏见制造贫困”的再认识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周三岁

  学校 | 武汉纺织大学

今天要论述的是,张和清教授研究总结的几大贫困来源中的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偏见制造贫困的问题。写下此文的契机是与小室友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视角,进而反思问题而得出。

室友小二是“小资家庭的孩子”,日常生活比较小康,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孩子的我来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奢侈,但是作为半路社工,同理心的职业技能,使我对其只是笑而不语。事情发生在清晨去图书馆的路上,看见前面的老爷爷推着三轮车,车上装着两张破旧的课桌,我不禁想到我小时求学的时候,于是对小二说,我们以前上学就是这样,家长推着自行车,后面用绳子绑上桌子凳子去上学。

那时候,新学期上学都是这样,学校没有好的桌子凳子给你坐,只能自己带。小二表示很诧异。我继续对她说,我们上学离家很远,上个学还要走一个多小时,晴天还好,雨天,雪天就不行了,穿着干干净净去上学,没到学校就已经一身泥水,下雪天雪及膝盖,小小的身躯,死死地攥着伞柄与着肆虐的冷风对抗,以免伞被吹翻,瑟缩着,走一个小时,到公路那边买个五毛钱的热腾腾的馒头,啃着去学校。

小时候家里很穷,门锁我自己都可以用粗粗的火钳撬开,这样即使家人没在家,我也能赶紧进去,写完作业,然后去玩。小二不相信我说的话,反复说我是在编故事,认为我是住在山里的孩子,我想过她们城里的孩子可能没经历过,不敢相信,以为我在哭穷,在骗她,逗她玩。

可是她的反应竟让我有些动气,我为什么要骗她呢?从小不知人间疾苦的人,竟然“无知”到这个地步?我当时跟她说那些事的时候,并没有在哭穷的的感觉,而是仅是单纯的分享给她我儿时的回忆,甚至我觉得是很快乐的一段时光,是她们这种城里孩子永远无法体会到的难以忘怀的日子,我甚至有一种优越感,而她竟然认为我在骗她,在哭穷,在编故事,我觉得这是她对我的一种“侮辱”。

于是,这段小插曲,让我不禁反思,我在研究张和清教授的论文时,我所认为的有钱人对穷人的文化偏见以及刻板印象到底是到达何种程度呢?城里人对农村人(“穷人”)的“无知”真正到底又到了何种程度呢?他们甚至将农村人的这种经历,归结为可能和书里面编的故事一样。

“贫困”只是在城里人认为的山里吗?我们平常开玩笑说自己穷,就是说自己是山里来的,这种刻板印象难道不是人人都存在吗?城里人看不见农村人的“快乐”“自得其乐”“满足”,只看到了农村人所描述的情节“穷”“苦”,因为这种“隔阂”,而产生的“文化偏见”“贫穷的标签化”“刻板印象”对农村人所产生的压迫与打击给农村人的越发的贫困又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

仅此小文作为引子,希望有机会和大家相互讨论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