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日子】 力洋酒事
岁月里的风景,每一幅都很曼妙,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酸甜苦辣的滋味,都是可以慢慢书写的人生故事。
——《烟火日子》第42期
作 者 / 庸星
一
酒由五谷杂粮发酵而成,古书上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大意是指上古先民,偶于剩饭自然发酵中得到启示,渐至掌握人工酿酒的技术。
据说,最早的酒是用人血发酵的。相传有山里人野外砍柴,不小心伤了手,鲜血流到他的饭竹罐子,山人嫌有血腥,将米饭连同竹罐弃于柴垛里。谁知数月后,发现原来的米饭竟变成了香气扑鼻的佳酿,且妙不可言,这罐饮品也就成了最早的酒。
这样的故事合乎酒的自然生成之理。后来经过不断加工创作,说是杜康最初造酒时,因为不得其法,屡屡失败。后来经仙人指点,取书生、武夫、疯子三滴血混合,这才酿出好酒。以至后来喝酒的人,一开始斯斯文文像个读书人,接着指手画脚俨然练武之人,最后痴痴癫癫一如疯子了。
世上自有了酒,便多出好这一口的人。北方人粗犷豪放,多喝烈酒,江浙一带山水蜿蜒,草色柔和,则多以温醇的米酒、黄酒怡性。这便又生出一段力洋白酒的故事来。说是宁海力洋一带,地处浙东,倚山旁海,水土滋沛。农家丰年鸡豚,原也就酿些柔绵清醇的淡酒,相传南宋初年,兵荒马乱,有孔子的嫡系子孙从山东曲阜迁居来到此处避祸,遂开荒耘田,耕地读书,建成力洋孔村。大凡中原大族的迁徙多与战争和官场变故有关。力洋因着这段与山东孔家有关的渊源,便有人揣测着,力洋孔的先祖是否也把他们山东孔府的蒸馏白酒技术带到当地,一并让耿直包容的力洋人也爱上白酒!
这样的传说或有些牵强。其实力洋酒能在早年名扬浙东,还真与一位外乡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最早在力洋当地以作坊式的规模开办力洋“复兴米厂”的牟锡年。
二
牟锡年为台州黄岩人,按说,宁海原就隶属台州,当年,徐霞客游记开篇题目叫作“游天台山日记”,而出发地为宁海西门。鲁迅在写到他认识的几个宁海人时,也是一口一声“天台式硬气”。其实宁海早在西晋太康年间就已经置县,隶属临海郡。唐武德四年,治徙海游,归属台州,此后几经变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仍属台州专区。1958年撤宁海,并入象山县,县治就设在力洋。1961年恢复宁海县建制,这才改属宁波市。这样算来,宁海隶属宁波,也就近几十年的事。牟锡年既为台州黄岩人,在当时,还真算不得完全意义上的外地人,而他又出身于黄岩酿酒世家,来宁海一带做酒办厂,实在是邻里串门了。
牟锡年在宁海开办米厂兼以生产白酒的时间是在1944年,此时,正值全国抗战进行到最后战略反攻,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牟老办厂的另一个原因,或就与他的特殊身份有关。早在1937年,16岁的牟锡年就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因与党领导的游击队伍离散,这才秉承祖业,利用他一手娴熟的制酒技术,一边酿酒为生,一边暗暗援助抗战和民族解放大业。这期间,牟老与合伙人先后在岳井创办复兴米厂、年丰米厂,厂内都设有白酒车间。生产的白酒也多有暗中支援党领导的游击队伍。
宁海的浙东党组织归由中央上海分局领导,1947年初春,苦难的中华民族刚刚取得浴血抗战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便又发动起一场全面内战。面对严竣的国内形势,中共上海分局为重建浙东游击根据地,在上海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浙东工作委员会,并作出把浙东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台属地区的决定。
为贯彻上海会议精神,中共浙东工委在宁海岔路白岭根村共产党员葛希曾家召开会议,会上制定了独立自主开展台属地区武装斗争的方略,明确党的工作方针从隐蔽坚持转为公开的武装斗争,建立敌后游击根据地。会议时值隆冬,一场大雪催开万枝梅花争相绽放,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分外妖娆,时任上海分局驻浙东代表的顾德欢同志因而提议本次会议为“梅花村会议”。这样的要事,近在力洋办厂做酒的牟锡年或许是不知道的,但他以实业支助革命的义举,分明就是梅花会议中的一碗暖酒,至今浓香郁发。
三
利用当地番薯干、糟糠、糖渣等粮食余料,再是混和以稗籽、金刚刺等田埂废料,加工成酒,既解决了山里人粮食短缺和工业化制酒原料供应的问题,又丰富了白酒的品种。
由牟锡年米厂中生产的白酒,口感好,不上头,很快就打开销路,不但成为宁海当地的传奇,还扬名宁波、上海等地。最是有趣的是宁海和宁波一带将这样的酒称作“呛皮烧”。呛,在当地话中有腌制发酵的意味;皮,泛指陈皮烂渣。“呛皮烧”以薯渣、甘蔗渣和野生的金刚刺茎块酿成,其清亮甘冽,价廉酒美,贪杯易醉。南方人“呛皮”与“枪毙”同音,顺口叫作“枪毙烧”,好比是现在酒类市场中的“闷骚”,除了俳偕,实在是把这样的当地酒,当作了匮乏年代的“茅台”、“五粮液”了。
然后的十几年时间年,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宁海工业局作出决定,把附近三友、年丰、大昌、复兴四家碾米厂与力洋、长街其他两家米厂合并,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建立宁海县力洋三友碾米总厂。此后虽又几经撒并,但做酒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
当年力洋米厂门前那条狭窄的石子路以及湍流沥水溪,一定还记得着从前碾米和做酒的陈事。进入工场,里面永远一片米白,白的拖车,白的屋顶,白的面袋子,工人们蓝卡其的工作服和军绿色的鞋帽也长年是白的,连胡须眉毛都沾了白白的面粉。米厂的仓库长年敞开着,这就成了麻雀们的天堂,叽叽喳喳,一拨飞来,一群飞去。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地方兴起啤酒生产,力洋米厂也曾一度改行,一并开始生产麦芽。
碾米与做麦芽原本不一样的工艺。麦芽厂只在冬春两季生产。因为夏秋炎热,麦芽发得快,腐烂也快,以当时的设备就很难保存。麦芽厂的气味也是独特的,酸酸的还带着点臭味,实在不敢恭维。每每到了麦芽生产季节,一卡车一卡车的大麦从外地运进厂里,先在大门口的地磅过秆,再卸到恒温保湿的仓库。发麦芽的“车间”总共有十几个水泥槽,每个二十几米长,五米多宽,工人师傅将大麦平铺在带有铁网滤水的槽中,均匀地洒上水,再是覆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便将大门紧闭,用锅炉的蒸汽通过一根根管道从铁网下给麦子加热,促使发芽。大约三、五天的时间,薄膜下的麦子会抽出白嫩的细芽,经检验符合标准了,这就将发芽的大麦装入一个很大的不锈钢筒里搅拌。工人们将这道工序叫作“去芽”。去了芽的麦子再送入锅炉烘干,就可以卖到啤酒厂做酒用,而那些白白细细的嫩芽就是上好的啤酒花。加上水一阵翻搅,淡黄色的泡沫膨胀开来,满满地溢出容器,用手掬起舔尝,鲜香可人。
所谓好水出好酒,力洋米厂不光是做白酒,就连生产出啤酒花也是上好的。这样的“酒话”,已深深根植于当地风情山水之中。
四
酒之生成,靠的是酒曲里活性微生物分泌出一种叫作“酶”的东西,由它将糖份转变成酒精。这样的过程足以证明,酒是有生命的。既有生命,经了岁月磨砺,受了日月精华,必会长出精灵魂魄,生出种种故事。力洋酒的灵魂正是在它用辣蓼和米粉做成的酒曲上,这也是当年牟锡年酿出好酒的“秘笈”所在。
一溪沥水,劈村而过。秫稻家酿,醇馥幽郁。力洋酒用于心,应于手,色香殊绝,精妙甘醴,唯有斟酌自知。转眼过了新千年,现这家力洋最大最老的“宁海县力洋粮油食品厂”,兼名力洋酒厂,且剥离其他业务,专注于开发当地优质的白酒产品,使之有着七十多年制酒历史的省“老字号”重新焕发生机。精选的原料在经过发酵,拌以带有灵魂般的酒曲,蒸馏成上好白酒。那蒸馏过程中的火候、提馏中的舍取、窑藏、包装,无不精益求精。酒的工艺更加娴熟,品牌更加响亮。“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成为新生代力洋的不懈追求。
那台苍老的红砖裸露的水塔,那枚笔直高耸的烟囱,还有长满青苔的已是风化斑驳的白墙和墙上留着的“打酒由此入内”的小巷。还有厂房边那口古老的清可见底的常年不干的水井……厚厚的沉淀,浓浓的乡情,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王肖峰毅然返还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传承“口口相传”的力洋酒的“衣钵”,成为年富力壮的第三代掌门人。打开五门大宅,轻醉扬波。重新酿出力洋这陈年已久的甘冽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