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计:续谱,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守望!
吴克 湖北吴氏 昨天
平生工作,18年知青办22年对台办。在台办,迎着改革开放春风,台胞回乡探亲高潮迭起,常为之寻根问祖,查找族谱,并助力两岸乡亲合作续谱,托请书家题写谱名。修谱是种传统文化,自觉不自觉我亦参与其中。于今,退休已近廿年,不免想到自家谱事。我少小离开索河故乡,随家迁移汉口,地专毕业分配到监利工作,落下户来。和老伴、子女、儿媳、孙儿女、孙媳、孙婿、重孙,全家四世15口,亦应认祖归宗,列入谱册:汉阳《索河吴氏电子线谱》。
机缘所致,去夏从网上结识续谱达人吴方坦(小艾)先生,有次给发短信:“谢谢提供电子家谱,致令后世有续。兹将所续按原表填写奉上,劳请重修补入。”先生即回:“续谱信息收到,并在收录系统添加。索河吴氏续谱还要几年,最好留您和儿子电话,以便联系。”
短短回信,显示了族谱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与脉络,蕴含着续谱人接力守望中华文化的胸怀与担当,族谱亦成为子孙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在知办,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造成城市知青大迁徙,遍布农村。那个时代,知青响应毛主席号召,抑或守侯耕读文化并发扬光大,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间,我通过同济医大毕业的医生朋友唐春海拜识了他的老师王辨明教授夫妇。后来唐医生为中国医疗队员援外牺牲,追认烈士。王教授夫人杨宜家,同济眼科教授。小女吴茉自幼斜视,就是杨教授手术治愈的。吴茉这个学名亦由杨教授起定。教授夫妇时有仨子女,都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儿子王钢最小,女儿誓一、小宜从武汉华师一附中对口下放监利。他们在农村,谨遵父母之嘱,“克服困难,安心锻炼”,个个表现优秀。我与教授夫妇多相过往,至今仍收藏有二老来信和为我看病所记病历,以为纪念。 1970年代,我因血吸虫肝病住过湖北中医学院,王教授由协和渡江看我,并摸肝脾了解其大小软硬。医生触摸肝脾,病人都须躺着,唯王教授就着我坐在病床沿摸肝,殊为鲜见。而冬天摸肝,他必先搓热双手,给患者留下的温暖,长在我的记忆之中。
王教授看病,总是面带微笑,间或双目半闭,微笑依旧,似已进入沉思。然后,他两眼全睁,很是明亮,多为预示提问交流谈话。有次我们交谈,“话到不检口处”,王教授大讲起“人生三境界”,记得杨教授在场,亦以“文笔”一语切入呼应唱和。交谈方兴,我萌生王教授和王国维不须五百年,当下即一家的冲动,觉得自己正在接受大师亲炙。但囿于彼时文化气氛,不便当面求问,王教授亦未予道破。于我,王氏这家,即为近代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常记高山仰止。
果不然,其来有自。王辨明(1914--2007),浙江海宁人。祖父王乃誉(1847--1906),海宁安化王氏南渡二十八代孙,生有一女二子。长子王国维,近代学术巨子,国学大师,重要美学和文学思想家;次子王国华,王教授之父,民国时期著名爱国教育家。王国维长女王东明旅居台湾,于2013年推出首本王氏家族回忆录《王国维家事》。
王氏家族,书香门第,接力守望,经久不衰。因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及其至高无上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正是这种文化、精神支撑着整个家族走向辉煌发达。王教授留美,曾作西德考察,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著名血液病专家,中国血液病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主编或参与编写《白血病》《内科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其主持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跻身于全国领先行列。儿子王钢,药理学博士,任职美国康奈尔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特聘教授。
王氏姐弟在题为《忆父百年 济世千秋——怀念父亲王辨明》文中写到:父亲常以伯祖父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之名言教诲我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回想起来,正是这三种境界,为父亲和后人在心中树立了宏大的事业志向。父亲的一生就是以三种境界名言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也是王家。到台办我与两岸书坛大家王氏兄弟父子相交。王遐举(1909--1995),与启功、萧劳、舒同、陈叔亮同称京都五大名笔,亦是位丹青高手。胞弟王轶猛(1922--2014),在台湾和王静芝、王壮为、王北岳称为“四王”, 三国名誉博士,享“书坛魁首”盛誉。遐老长子王庆云(1929--)在当今书坛亦举足轻重。此王家与王教授家五百年前是一家。向不事循名献颂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撰文称:“昔者右军及献之、徽之父子兄弟,以书法名世;今复有遐举、轶猛及庆云昆季乔梓,分别活跃于京都、台湾及汉上书坛。王氏门中,后先辉映,书林千载,特茂王家。”
盛世修志,家兴续谱。家谱重新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同时在学术领域,宗谱研究也成为新兴热点。王遐老青壮时代,曾接过父亲善海公族长之职,主持族事,父子名高德重。遐老从小见家中祖宗神牌上写“太原堂上”,知道祖先郡望在太原。稍长诵书知道《列仙传》有太子晋(字子乔)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缑氏山,骑白鹤可望不可及。屈原骚体诗《远游》有“轩辕不可攀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的句子,还有李白诗句“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王子乔似为一个缥缈难信的神话人物。
其实王子乔不完全是神话人物。他是周灵王的太子,因当时谷、洛二水泛滥,灵王要筑堵,太子晋(王子乔)却要疏导,疏导是对的,但灵王竟怒其违旨,贬为庶人,另立太子贵。以后太子晋之子宗敏离开洛阳王室,避居晋国太原做平民。太原人因宗敏原是周朝王子王孙,仍呼宗敏的家为王家,宗敏亦以王家自居,索性改自己在周的姬姓为王姓,并奉父亲王子乔为王姓始祖。
王姓在太原极其昌盛,且向外发展。一支到陕西,其中有的离陕而成另一支居山东琅琊,后来更为发达。王导从晋元帝渡江,做了东晋三朝宰相,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又都是大书法家,成了江左望族,子孙散居各省。《广韵》载:王氏郡望有二十一,以太原琅琊为主。实际琅琊也和其它二十个郡望同时出自太原。所有王姓都是与太原王氏有关的。到北宋太祖、太宗时,王祜宦居汴梁城东,筑室于仁和门外,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后王祜裔孙因而称为“三槐王氏”。王氏三槐堂自王祜始显,经王旦第三子王素,至第四子王巩与苏轼友善,苏轼作《三槐堂铭》。于是王氏“太原堂”与“三槐堂”同样显著。遐老去过太原两次,五十年代替他们在晋祠写字,八十年代,太原有人来京请写了“子乔祠”匾额。
1992年,监利为王氏兄弟父子建书法亭,初名“三槐亭”,我总觉得少点什么,上函请教遐老,定名“泛鹅亭”,并在亭匾“泛鹅亭”三个大字前加了小字短序:“晋王羲之爱鹅,用书法换鹅,千古传为韵事。今王氏兄弟父子皆擅书法,应有鹅群助兴,嘱书泛鹅亭三字以为纪念。”遂咸称用“泛鹅”名好,既关切王姓,亦关切书法文化。俟后,家乡为两岸监利书法大家建成大型书法专廊:“泛鹅碑廊”,为故乡留下文化艺术宝库,亦为启迪后人的精神丰碑。
遐老自家寻根,曾对台湾胞弟王轶猛说,南方原有不少王姓。一支由江西到湖南潭泉冲,又转迁多次,有“泉冲王氏五修族谱”。我们老家住监利上王家门农村,原名“王氏屋场。”湖南农村多有“屋场”名词,上王家门距长江近,离湖南不远,当由湖南迁去。2013年王氏续谱,有遐老遗作《重修王氏族谱序》,王轶猛撰题《前言》、谱名。
回到《索河吴氏族谱》。从汉阳索河吴氏一世吴徽(伯美)公数起,方坦先生系十九世,我为二十一世。方坦先生说:“缅怀吴氏波澜壮阔的历史,追怀先人功绩美德。我能来世实属不易。先人的大恩大德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因此,拟续索河吴氏族谱,并将其修成吴氏文化志。先生续谱理念,一是把姓氏与文化的关系打通了,二是把续谱当作弘扬文化的抓手,三是更把文化视为姓氏的内涵,有见识,有创意,有格局,堪称“硬核”续谱。
谱是史与志的补充。方坦先生以史的情怀,志的感知,完成续谱的使命,足可期待。
2020年6月6日于江畔
作者简介:
吴克计,1941年生于武汉。1962年毕业于武汉地专矿物岩石分析专业。在监利18年知情办和22年对台办。著有:《中国知青书简》、《中国特色公务》、《情系两岸》、《海峡情深》、《笔情墨趣》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