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写的字很特殊 叫“石压蛤蟆体”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苏轼《论书》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他却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众家之长,再将颜真卿、柳公权、李邕、褚遂良、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苏轼的书法质朴敦厚,用笔凝重,且结字偏斜,而整体布局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苏轼的书法于二王后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字丰满肥润,跌宕多姿。笔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学养。苏轼书法还表达了强烈、深刻而含蕴丰富的意境。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又能将线条与文辞完美地结合起来。苏书追求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冲和淡远、自然萧散的风格,其书法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苏轼 ·《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世人给予了它“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黄州寒食帖》作于苏轼人生最落寞的时候,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这是他被贬谪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阴雨绵绵,苏轼心中那个悲凉... 于是,就写了这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凄凉惆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错综变化的线条,寓意深刻的笔墨,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不懂苏轼的字的人会觉得这种字很容易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自然而不做作,所以它是最难的。如果再让苏轼写一次,未必能再写的这么好。因为它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

原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行书,苏轼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所书,是苏轼书法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

如果从用笔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轼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


苏轼 · 《 归去来兮辞 》

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道:“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则用诗歌如是表达:“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这样评价苏轼的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

▍转载网络 仅供参考 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