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永辉超市成不了中国的沃尔玛?
很多人都希望中国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沃尔玛,永辉超市的股东们尤为希望自己投资的公司能成为下一个沃尔玛。
沃尔玛是谁?是一家连续7年稳居《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之首的零售企业,它由山姆·沃尔顿在1962年创立,到现在已经有8500家门店,覆盖全球15个国家,成为了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
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培育了广阔的零售市场,为商超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这让我们产生疑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沃尔玛”?未来会有“沃尔玛”出现吗?永辉能不能成为小沃尔玛?
1996年沃尔玛进入中国,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之后就在国内开启了扩张之路。然而现在来看,沃尔玛在中国并没能将国外的成功继续复制,4年内已经关店80家,国内高管轮番离职……
真正的沃尔玛在中国都混不下去,国内还有可能出现自己的零售超级品牌吗?只能说很难,主要有这些原因。
1.人口密度决定业态特征
零售的概念很广,超市的业态业有很多。如小卖部、便利店、大商超等都是不同的零售业态。从各国零售发展的状况来看,零售业态的规模似乎与人口密度成反比。
比如地广人稀的美国,发展出的就是沃尔玛这种大型商超,而人挤人的日本发展出的就是7-11这种小型连锁便利店。
中国的人口密度介于以上两个国家之间,所以你可以看到永辉、大润发等大型超市,红旗、便利蜂等便利超市都能发展得很好。但是要想让某种业态占据绝对优势那怕是很难。
未来随着人口继续膨胀、生活节奏继续加快,一二线城市的密度会继续增大,连锁店的业态会更加吃香,而不是大型超市。
2.国内的零售环境复杂多变
当下的零售早就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零售了,从崛起的线上电商,到新零售、社区团购模式,零售的多元化对传统线下大卖场的冲击很大。线下商超但凡有一步棋没有跟上,就会全盘皆输。
中国的电商发展速度很快,像社区团购这种模式也很有“中国特色”。沃尔玛作为外资企业,对国内新变化的反映比本土企业更慢。
而本土线下大卖场在这种多变的环境中也很难快速成长。就像永辉迟到的线上、失败的mini店,当你还沉浸在自家传统模式的时候别人已经换新了,当你以为自己迈出了超前一步的时候,其实方向已经错了……
3.国内陆价高扩张难
沃尔玛当年也是靠着快速扩张一步步走上神坛的,的确,扩张对于线下商超来说尤为重要,只有不断铺店才能覆盖更广的消费群体。
但是当年沃尔玛开店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将很多大卖场开到郊区,利用租金低的优势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这种模式在美国行得通,但放到国内是不现实的,谁会为了便宜的几块钱开着车大老远跑到郊区去购物呢?
国内的线下商超想要扩张就需要选择人流量大的核心区域,这就必然带来了租金成本的上涨,阻碍了扩张脚步。
4.超级品牌也需要沉淀
消费者去线下购买商品时,除了看价格还会考虑商超的品牌,大品牌对商品质量往往有更好的保障。
而品牌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沃尔玛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创立了,到现在都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而国内几个商超龙头发展时间基本都不过20年。
或许品牌价值沉淀的时间还不够,我们只能这样希望。
永辉算是【价值50】里表现最差的一个了,它之所以被寄予“中国沃尔玛”的厚望,是因为永辉是国内最大的本土超市品牌。但是,就算人们再想要一只白天鹅,也不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池塘中唯一的白鸭子身上。
我国的商超市场是很分散的,前三名市场占有率仅有8%,远低于美国的44%,这种环境就决定了就算是“龙头”也没有很强的地位。所以一开始,永辉在国内就很难打出来…
而且目前,随着线上电商等新零售模式的发展,线下商超早已经不再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就连巨头沃尔玛近十年的收入增速也已经显著放缓。
与沃尔玛不同的是,永辉商品结构中很大一部分是生鲜。生鲜既是永辉抵抗电商的优势,也是阻碍自身扩张的劣势。
向新地区扩展首先要打通生鲜供应链,向内陆扩展首先就要面对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
更何况现在永辉还深陷扩张失利困境,股价大半年表现低迷。
总结一下,根据国内现在的零售环境,很难会出现超级零售品牌,永辉也很难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沃尔玛。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下一个沃尔玛,毕竟不同的商业土壤孕育不同的模式与业态,分散的多元竞争有时候也没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