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的磨坊

乡村记忆

作者:李留申

生产队的磨坊

作者:李留申

上一次说过,从前人们都是用大石滚磨面过生活,的确苦了孤寡老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向着四个现代化迈进。

进入人民公社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一日三餐变化惊人。生产队深耕播种和收割打粮,特别是“三秋”、“三夏”田间劳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有幸在那个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些让人无法想象的变更。

记得当时,生产队长开会的时候说:以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什么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人们在下面一边听一边笑,好像听天书一样——人们盼望着,期待着,真不知道在自己的人生中能不能遇到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这一切都实现了,农村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先从生产队的磨坊说起。

我的记忆里,生产队已经由大石磨变成了小石磨,手工箩面变成了磨、箩一体化。当时的小石磨由两个小磨盘上下叠在一起,下面的磨盘固定不动,上面的磨盘转动。牲口拉磨也变成了电动。

第一次使用电动机真让人感到稀奇——一个铁疙瘩,拉上线,推上闸刀,就能让石磨呼呼呼的转动。你说奇怪吗?

当时的石磨用上一段时间还要请石匠来锻磨。

记得我们生产队没有锻磨的石匠。只知道生产队派人去很远一个地方把师傅请来。当当当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钢琴师在演奏。

锻了一盘又一盘,直到看着白面从石磨里流出来,这才放心的送走石匠师傅。

记得那位师傅已经是年长之人,但他对待锻磨却十分认真。每一次看到他,都是严肃的表情,根本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

师傅锻了磨盘还要留下一手,等到身边没人的时候,他才快速搞定。或许这就是老年人所说,关键的地方是不让人看的。如果他的手艺让别人学去,他也就失去了尊贵。

当时的生产队并不富裕,可是,对待锻磨的师傅却丝毫也不曾含糊——好烟,好言,好饭,好菜——谁都怕得罪了师傅,他会匆匆离去。那么,整个生产队都要扛着粮食到别的地方去磨面。

后来,生产队的磨坊里又增加了一台钢滚磨,这样一来,我们生产队就有两盘磨。

常听老年人说,石磨磨出的面好吃,现在想来,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自从有了钢滚磨,生产队又多了一件事——拉丝。

石磨钝了请石匠,石磙磨钝了要拉丝。

当时,附近并没有拉丝的工艺,每一次需要给钢滚拉丝还要赶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虽然说多了一些麻烦,但是人们还是很喜欢。

再后来,磨坊又添置了钢磨。钢磨里装有箩圈,箩圈有粗有细。这样一来,一台钢磨可以磨玉米糁,红薯面等等。

再后来,又增加一台钢碗磨。

钢碗磨可以把刚洗过的玉米磨成玉米仁儿,玉米糁。

我记得那个时候感觉特别高兴——钢碗磨磨出的玉米糁好喝,玉米仁儿又让年轻人解馋。因为以前要想喝玉米仁儿,需要把泡好的玉米放在怼锤窑儿里確。既费力,又费时。所以,很长时间才能吃上一次——生产队真是改变了不少老传统。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产队的磨坊四面墙都是白色,瓦房顶也变得白乎乎的。

当时的磨房是四间房,房门朝北开。东边是那台石磨,石磨还需要把地上挖一个坑,每一次磨面还要上下两个人配合。

一遍又一遍。直至把小麦磨成麸子。

应着门是那一台钢磨。钢磨专一磨杂粮——玉米,红薯干以及豆类。后来买回来的钢碗磨与钢磨肩并肩坐落在磨坊的后墙。

那台钢滚磨与石磨相对应,他们主要用途就是磨小麦。

在记忆里,生产队的磨坊里有两位女同志在操作。一位年长,一位年轻。磨坊里还有一张三斗桌,无论谁家磨了粮食都要收费。毛儿八分钱的就交给年轻的女子。我记得她收到钱就塞到三斗桌的抽屉里。

曾记得,磨坊里两个女子从头到脚都是白乎乎的。

现在想来,那时的人们觉悟性真高,无论干什么,都挺自觉的。就拿磨坊来说吧,她们收了钱放在抽屉里,然后再交给生产队的会计,并没有看到什么证明之类。

我有时候这样想:如果是现在,人们还会那样自觉吗?

他们给人的感觉,有点“木”,又有点“土”。现在想来,好像什么都是硬核的。你有你的花团锦簇,他有他的铜枝铁干……

回忆过去,谁不思绪万千?

谢谢分享

情感

(0)

相关推荐

  • 随笔:渐渐消失的乡音

    [作者档案]张军,正宁人,现居湖北.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诗词><诗潮><星河><华夏散文><散文诗><北方作家> ...

  • 【盘点老行业之六十七】锻磨匠

    锻磨匠又称凿磨匠,是从石匠中分出来的一类专业匠人.过去将粮食磨成粉,都是用石磨来磨的,石磨用久了沟平齿钝,就要锻凿一下石磨的沟槽,这种石匠称为"锻磨匠". 石磨分为上下两扇,分别用 ...

  • 老人院里的老石器 ||周长荣

    作者:周长荣 手记:写了一篇叫做"碓"散文贴在"淮水安澜"的文学版块上,一位文心月的先生发了一通感慨:"一直有个想法,如果现在将这些农耕时代的工具重新 ...

  • 品读 | 姚国禄:红磨坊

    红磨坊 姚国禄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也许红磨坊听起来就像久远的故事,那流淌在岁月深处的见证农耕文明的物象,虽然早已在我们的视线里消逝了,但我还是对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红磨坊产生深深的敬意,这种从内 ...

  • 散文||水 磨

    水  磨 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常会闪耀光辉,昭示着它的存在与价值,更有意义的是,它成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甚至整个历史的记忆.--题记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叫水磨的生产工具,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主要是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章永海

            在我童年时代,上世纪的40,50年代,大多数农村人家自己种粮自己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粮食加工也都是一家一户自己解决.记得那时候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就是磨--又称石磨. 那时候,有一种 ...

  • 家中的老磨坊

    文/琴音 时光兜转,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二十来年了,每天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面对灯红酒绿的社会,即将步入的我,感到是非常忐忑的.今天很幸运得到一本书,它是一位很优秀的校友撰写的,其中一文章提及到他老家 ...

  • 关东老磨坊

    关东老磨坊 关东老磨坊,磨的是玉米.谷子.红高粱,磨去老百姓的岁月沧桑,收获的是五谷丰登鱼米香. 关东老磨坊,由碾子.磨和扇车等组成. 碾子,由石质圆柱形的碾砣.碾盘和木料做成的碾 框 等部件组成,用 ...

  • 曾经的生产队

    曾经的生产队 我出生于1968年,吴县保安公社某大队第六生产队,生产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断时续,经常在我脑海里闪现. 从1958年人民公社开始至1984年农村联产承包制结束.我们生产队有四十多户 ...

  • 电影《红磨坊》完整版,灯红酒绿的奢靡之地。

    电影《红磨坊》完整版,灯红酒绿的奢靡之地。

  • 赤峰记忆——生产队的柴油机​

    生产队的柴油机 梁树春 我市农村牧区不通电的时候,是使用柴油机作为农牧业机械动力的.当时的柴油机有八马力卧式的单缸机和二十二马力立式的双缸机.它们都是靠人力摇把启动,启动者有力气就行,柴油机手经过简单 ...

  • 乡村思索‖我为什么怀念生产队

    #爱格征文##乡村的# 六十年代的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城市,工厂奋战了半生,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在城市一偶,有了自己的家园,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 ...

  • 乡村民谣《萨特的磨坊》,苍凉的声音,唱出淘金者悲惨一生

    乡村民谣《萨特的磨坊》,苍凉的声音,唱出淘金者悲惨一生

  •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中字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中字

  • 法国画家劳特累克,用绘画让全世界记住了巴黎红磨坊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罗兰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