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非一非多”?昨天的...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中的“非一非多”?
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或者10岁的你和现在的你,肯定是不同的,但又都是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这就是是非一非多。
你的手是你?还是你的脚是你?还是说你的手和脚是不同的两个人?很显然,手既是你又不是你,脚是你也不是你,手和脚和你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 1+1=2的关系。所以这也是非一非多。
回到宋儒的“天理”,天理是天理,万事万物又“各具其理”,但它的正确内涵并不是有很多个不同的理,但又不是说只有一个静止固定的理。也是非一非多。天理如同月亮,万事万物如同江河湖海,每个水面上映照出的月亮形态角度都不同,但并非有很多个月亮。
如何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呢?——《中庸》说“天命谓之性”,万事万物都有这个从宇宙本体中继承的一样的“性”,就像那个月亮;而万事万物万人因为禀赋不同,所谓的禀赋,就是禀气不同,就像江河湖海的形状不同,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月亮的影子。
无论儒家、道家、佛家,他们最根本的目标都是引导人们从江河湖海回归一轮明月,无论哪一家,传承的都是上古的性命之学,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修行。
有些人会问,儒家道家明明是讲治国的,怎么是讲修行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修行和治国是一体的,是非一非多的。看看理学鼻祖周敦颐是如何说的: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周敦颐《通书》
这段话的大意是:就是要教育一个十户人家的村子,假设这十户人家每个人都洗耳恭听你去教育他,你去教都是教不过来的。更何况天底下有多少亿万的人。而最根本的方法确是最简单的——把自己做好就可以了。自己的内心正了,行为言语都是正的,必然会吸引和团结无数贤良之才,必然让天下得治理。
由此可见,治国与修行不二,而根本在于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