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颈静脉球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及影像诊断(建议收藏)~~~

颈静脉球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颈静脉孔(jugular foramen)由颞骨岩部的颈静脉切迹与枕骨的同名切迹围成,由颈静脉突分为前内侧的神经部和外后方的血管部;神经部走行岩下窦及舌咽神经,血管部走形迷走及副神经、颈内静脉及咽升动脉脑膜支。双侧通常不对称,右侧大于左侧。

  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又称颈静脉体瘤或颈静脉球体瘤,与鼓室球瘤均属于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或血管球瘤。颈静脉球瘤相对较鼓室球瘤多见,肿瘤起源于颈静脉球部迷走神经耳支(Arnold),局限于颈静脉孔,或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通常不累及中耳腔。病理表现为由血管纤维间质包绕的瘤细胞巢或腺泡样结构;免疫组化显示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是副神经节瘤最敏感的标记物。临床常以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为首发症状;大多数为良性,病程较长,一般在3~7年。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颈静脉孔区,较大时可侵入下鼓室,破坏鼓室下壁,向下蔓延可破坏舌下神经管,也可累及外耳道、岩尖,甚至整个骨迷路均被破坏;

  ②CT平扫:颈静脉孔扩大,边缘骨质不规则破坏,伴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

  ③MRI平扫: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状、迂曲条状血管流空影,T2WI呈高信号,与低信号的血管流空影相间,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salt-and-pepper sign);

  ④增强后CT和MRI: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病变较小时强化均匀,较大时MRI亦表现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流空血管不强化;

  ⑤DSA:肿瘤明显染色,为富血供肿瘤,由颈外动脉分支咽升动脉、耳后动脉或枕动脉供血,术前对肿瘤责任血管进行栓塞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简要病史

A

B

C

D

例1,女,47岁。右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1年,右耳听力下降、疼痛及流脓3个月。

A

B

C

D

例2,男,51岁。左耳搏动性耳鸣进行性加重半年。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A,B),右侧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黑星),孔壁结构消失;右侧鼓室内可见软组织影填充(白星),右侧乳突气房内密度增高。MRI扫描(图1C,D),右侧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影(黑星),T1WI呈等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黑星),范围较平扫大,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散在条状流空信号影(黑箭)。右侧鼓室(白箭)及乳突(白箭头)内均可见不均匀等信号影,增强后均呈部分区域轻度强化。

  例2,CT平扫(图2A),左侧颈静脉孔区不规则形骨质破坏(白箭),孔壁显示不清。MRI扫描(图2B,C,D),左侧颈静脉孔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白箭),边界较清;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内部均可见散在斑点状及条片状低信号区;增强后肿块较明显强化(白箭),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无强化区及条状流空信号影(黑箭),邻近脑膜增厚强化(白箭头)。

最后诊断

均为颈静脉球瘤。

鉴别诊断

  ①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肿瘤附着处骨质常有不同程度增生,颈静脉孔很少出现扩大;肿瘤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呈特征性的“脑膜尾征”;

  ②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可造成颈静脉孔扩大,但多位于颈静脉孔的内前方(神经部),而颈静脉球瘤造成的颈静脉孔扩大多以后外侧部较明显;多伴有囊变、坏死,CT呈低密度区,MRI呈长T1、长T2信号;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不及颈静脉球瘤,也不出现特征性的“盐-胡椒”征;

  ③颈静脉孔解剖变异,颈静脉孔高位和(或)双侧颈静脉孔大小不等,有时可被误诊为颈静脉球瘤,但前者不伴有颈静脉孔骨质破坏,且没有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也无异常强化。

简要讨论

  颈静脉球瘤为发生于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伴有骨质破坏,MRI显示特征性的“盐-胡椒”征,DSA显示由颈外动脉分支供血的富血供肿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