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醒思录(一百一十)
转:家长百事答
付出的动机有三个层级:最差的动机是利害,三分钟热度后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好一些的动机是情怀,能坚持能自我感动,但费力且不精;最好的动机是喜爱,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事成精品,术入道中。
无度的事就是必死的因,没有人例外,唯醒者可知害,唯止者可脱困。
“做的好坏”和“感觉好坏”是两回事,爱的意义就在于用关注人的“感觉好坏”来影响人“做的好坏”。
主动创造改变的机会其实极少,因为人会永远都觉得没准备好。当冲击来临,随着冲击顺势去变化最好,这就叫:拥抱变化。
接纳孩子的意愿和需求,一起商定合理的计划,就是享受;无视孩子的意愿和需求,强迫孩子服从,最后就是斗,然后斗完该买买该玩玩,什么也没改变,只是凭空增加了之间的对立、怨恨和鸿沟。育子如此,待人亦如此。
弱者欺负更弱者,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只要我们没有成为强者,就必然压迫亲人、欺负孩子,这是属性决定的,不以意愿为转移。别说什么善良,也别提什么情意,高度不够,揣着再好的心出的也都是伤人的力,路就一条:提升自己。
野心的好处在于让人不麻木,有野心就能进取,有经历就有自知,当野心经历了自知就成了志向,而有了志向就完成了人生一半的工作量,剩下的简单,只有努力,没有迷惘。
最冤枉的误会就是把孩子的“不知所措”当做“固执己见”,把孩子的“恐惧躲闪”当做“冷漠孤僻”。其实,只要多些倾听和笑脸,一切都瞬间改变。育子如此,待人亦如此,莫因自己的误判让人心苦寒。
人的痛苦主要来自于被否定,而被否定主要和什么有关?对象吗?能力吗?肯定吗?不不,主要取决于注意力!只要控制好注意力,就能有效减少痛苦。所以为什么说“给人绝对的自由”就是把人害了呢?因为那相当于让人的注意力肆意横飞,把人抛弃到不可控的被否定里。
家长们有两个误区:1.孩子教育就该不用管。2.我们小时没人管也都不差。解误如下:1.孟母三迁择邻处,曾子杀猪明不欺,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古人不但管孩子,且不计代价。2.我们小时候是全天嬉戏偶尔学习,现在孩子是全天学习偶尔嬉戏。厌学程度不同,换我们也会逃。3.我们自身的虚伪、敌视、不会沟通,恰是未被教育的后果。而我们所谓的吃苦耐劳却也和懦弱奴性是一体。结论:得用心育子。
优雅和自律是紧密相连的,就像睿智和独处,就像微笑和阅历……考究和随性差的不是性格,是高度。
把生活过成一块板砖,没什么好骄傲的。那不是朴实,是懒惰、不自省、不自律。真有高度的人都把生活过得洁雅如碧,温润如玉。
人们总在抱怨孩子给家庭带来了忙碌和吵杂,其实孩子是老天开的最好的药,孩子带来了平地升起的生机和希望,带来了不可阻挡的热情和连通。如果没有孩子,将会有很多很多人被恐惧、孤独、萧条、寡言所绑票,病态闭塞,一直到老。
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那么时间和念头的关系也同样,只不过,速度要影响时间,需要超过光速;而念头要影响时间,则必须要安于定中。
快乐就三种,自己创造的、互动营造的、外物带来的。没教会孩子自己玩,也没给孩子找伙伴玩,那孩子就只剩外物快乐一个选择,可能不看电视玩游戏吗?所以,不是孩子任性,而我们没给孩子其他选择。
惨剧也好,机制也罢,看一时有对错,看长线仍是自作。所有的事,说到最后还都是自强的事,这是轮回来去、亘古不变的主题。损不足而奉有余,何时自强,何时止息。
走山路就意味着接纳了可能的颠簸,莫怨;肯协作就意味着接纳了可能的狭隘,莫怪。
人为何需要个坚定信仰的师者呢?因为当人屡战屡败、自我否定到极点时,信仰的师者可以给人信心和希望,让人止步不退,让人俯身疗伤,让人孤立无援时找到跳出漩涡的方法和力量。信,是遏制退转的唯一方法;而信仰的师者,是阻止退转时最可依靠的安全港。
识和智的差别在于:识是被影响,智是观察而不被影响。所以识让人立刻反馈,不管对错,只要服从自己的意愿,而智则让人做对的事,只服从天理,因为智的状态下意愿和天理如一。
一棵树,庞大的根系、粗壮的主干、茂密的枝叶、琳琅的果实,果实在这棵树的构成里占多大的比例呢?5%,对,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个果实,它不是真相的全部,它只占5%,真正世界的主体,都在无形的那部分里。务虚可以解决实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