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
这一章是《道德经》中解读差别最多的一章,也是比较有争议的一章,争议的点就在于前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就因为这两句话,对老子、对《道德经》颇有微词,认为老子的这种说法很歹毒,其实这种理解就狭隘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老子不是常人,所以对于大家都知道的、很浅显的道理,他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他想表达的是更深一层的意思,是独特的视角、更深邃的观点,从这两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刍狗“?就是祭祀用的草扎的狗,这种东西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会有很多,丝毫不起眼,而且价值很低。
那么为什么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呢?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啊,不要太迷信天地了,天地对大家都是平等的;天下的老百姓啊,不要太迷信圣人了,哪怕你再虔诚,圣人也不会对你有所偏私。
所以老子的这句话,是站在凡人的角度说的,而不是在批评或者评判天地和圣人的“不仁”。他是在告诫世人:作为普通人不要心存侥幸,不要过多的寄希望于天地、圣人,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努力,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情的方法。这是不是有点像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一句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橐龠”这个东西。“橐龠”就是风箱,以前生火做饭的时候,都要拉风箱,这样能够加速木柴的燃烧,让火更旺一些。拉过风箱的人都知道,风箱中间是虚空的,我们在拉动的时候,会产生气流,从出风口输出。
老子用这个风箱的比喻,告诉我们,天和地之间,就像这个风箱一样。看似是虚空的,但恰恰是因为它的虚空,在拉动的时候,才能产生风的效果。如果是“实”的,那反而拉不出风来。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在拉风箱的时候,不能拉到头儿,也就是要把握中间的位置,到头了,反就没有风了。
老子为什么要举风箱的比喻呢?其实是为了告诉我们后面的话,也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他在告诉我们,做事情或者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要过于繁琐,朝令夕改,换来换去,瞎折腾,这样老百姓就无所适从了,也会损害政府和领导的权威和公信力。
与其政令太多,还不如“守中”,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所以我们看,老子强调的始终是”为无为“之事,提倡大道至简,反对繁文缛节。这也可以用后面第五十七章的一段话来佐证。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
这一点是不是对于我们每一个领导者都有启发呢?其实不光是在工作中,在家庭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
不要对孩子过多的挑剔、指责、评判,让其自由发展,在原则性问题上及时纠正,在规定的限度以内,给孩子留有空间,不过度干涉,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更加有利。
这就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启示。
我是@李家和,一个热爱传统文化,关注个人成长、家庭婚姻幸福的终身成长者!以书会友,以爱为家,家和书友会,欢迎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