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沂山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古代中国五大镇山,即东镇沂山(山东临朐)、西镇吴山(陕西宝鸡)、中镇霍山(冀州)、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北镇医巫闾山(幽州)。古称越州(绍兴)的会稽山﹑临朐的沂山﹑幽州的医巫闾山﹑冀州的霍山为四镇,故称这些山为“镇山”。又因《周礼·春官·大司乐》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故亦称五岳为镇山。有祭祀四镇之制,表示安定四方。后来为了和五岳对应,加了一个吴山。沂山在东,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临至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但都仅仅是书面或口头的一种加冕,并没有像登泰山一样亲自驻跸。不过历代名士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鹂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均至此揽胜。
苏轼和苏辙有没有到过沂山我没有查考,但他们兄弟二人确实写过一首同题的古体与沂山有关。起因是这样的:北宋熙宁十年,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李清臣【字邦直,河南安阳人。举皇祐五年(1053)进士,熙宁三年(1070),为秘书郎。召试,授集贤校理。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迁尚书左丞。罢为资政殿学士,复拜中书侍郎(副宰相),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徽宗立,入为门下侍郎(副宰相),晚年被人陷害出知大名府。崇宁元年(1102)卒,年七十一。】因久旱在沂山祈雨,居然如愿,高兴之余,写诗寄给苏轼、苏辙两兄弟,苏家两兄弟各写了一首和诗相答。苏轼的和诗如下: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
苏轼
高田生黄埃,下田生苍耳。
苍耳亦已无,更问麦有几。
蛟龙睡足亦解惭,二麦枯时雨如洗。
不知雨从何处来,但闻吕梁百步声如雷。
试上城南望城北,际天菽粟青成堆。
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
今朝一雨聊自赎,龙神社鬼各言功。
无功日盗太仓谷,嗟我与龙同此责。
劝农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诗先自劾。
不料苏轼这首随笔写下的答和诗,却几乎让苏轼掉了脑袋。元丰三年,苏轼被监察御史弹劾入狱,为了罗织罪名,苏轼的政敌翻遍了苏轼的诗文。从中找到了苏轼谋逆的“证据”。苏轼和李邦直的诗“半年不雨坐龙慵,共怨天公不怨龙”是“以龙神社鬼比执政大臣,及百职事也”。讥讽大臣不胜任职责,致使人心怨天子。北宋的“乌台诗案”,给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字狱开了恶劣的先例。不过苏轼的诗确实发泄了他对官场腐朽的怨恨,揭示了人祸甚于天灾(共怨天公不怨龙)的现实。诗的最后六句意思是:那些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平日剥削贪污,不关心百姓生活,现在祈雨如愿,便都出来邀功。担任“劝农使”(古代每州设的督促农耕的官员)的人是容不下你李邦直的,你高兴作的诗等于是自我弹劾了,没有好结果的。
苏轼万万想不到,被弹劾的却是发牢骚的自己,几乎死于非命,幸免一死之后,从此命运多舛,一贬再贬,越贬越远。
为什么苏辙没有惹上文字狱?看看苏辙的和诗就知道了,两兄弟不仅文才有高下,思想境界也有差距。
和李邦直学士沂山祈雨有应
苏辙
宿雪虽盈尺,不救春夏旱。
吁嗟遍野天不闻,歌舞通宵龙一战。
旋开云雾布旌旗,复遣雷霆助舒卷。
雨声一夜洗尘埃,流入沟河朝不见。
但见青青黍与禾,老农起舞行人歌。
污邪满车尚可许,供输到骨期无它。
水行天地有常数,岁岁出入均无颇。
半年分已厌枯槁,及秋更恐忧滂沱。
谁能且共蛟龙语,时布甘泽无庸多。
苏辙“莫谈国事”,只说旱涝。他认为老天是公平的,“水行天地有常数,岁岁出入均无颇”,每年下多少雨是常数,春夏半年大旱,说不定秋天就会大雨滂沱。他只是希望有谁能和龙王爷通融一下,应时下雨,不多不少。苏辙比他哥哥中庸多了!但是,极具戏剧性的是,由于李清臣支持王安石的“青苗法”,所以在政治上是与苏家兄弟对立的,所以,后来李清臣在宋哲宗时期担任中书侍郎的时候罢了苏辙的官。但是,李清臣文才卓越,和苏轼一样被欧阳修提携,个人品质也不错,为官清廉,和他名字一样。所以,苏轼尽管与他政见不一,但私交不错,与李清臣诗歌相答,互相欣赏。
祈雨为什么去沂山?当然因为沂山有特殊的历史定位,是一处可以和老天对话的地方。和泰山一样,在沂山占统治地位的是华夏民族的道教,泰山极顶供奉玉皇大帝,沂山山顶也有玉皇阁。玉皇阁以前有没有,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存的玉皇阁是崭新的三重檐十字脊歇山顶,四面加抱厦构成的复合式仿古建筑,大殿供奉铜质的玉皇大帝塑像,殿内没有道士,却有几位俗家子弟在给香客解签,并收取功德香火钱,可以扫二维码付款。
玉皇大帝对沂山还是有点“偏心眼”,沂山的植被比泰山好多了。裸露的岩石山很少,一眼望去,满目葱茏,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所以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玉皇阁的配套建筑御神殿】
【鼓楼】
沂山顶孤悬一巨石,取名“探海石”,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在此可以看到东海日出的壮观景象。我想这也就是说说而已。在这块巨石的下面,有一块高不盈尺的石碑,上面镌刻“齐长城”三个字。我见此激动不已,能在此看到春秋战国的齐长城,那就太值了。但是我上下搜寻,没有看到一点人为建筑的城墙痕迹,很扫兴。大概正因为如此,景区在标志齐长城遗址的时候,显得底气不足,把“齐长城”的石碑藏在“探海石”下面,不注意还真发现不了。
在山半腰山崖上有阴线刻的“海岳”两个字,是康熙年间的青州贡生陈占所写。因为字体较大,所以只是线刻,如果不是当代人描红,这两个字真看不出来,即使认出来了,书法的优势也体现不出来。海岳,意为沂山雄峙于海边之上,口气不小!
第9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