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高淮生:《红学丛稿新编》

目  录

自序

钱锺书《红楼梦》引证辑录

顾颉刚《红楼梦》引证辑录

徐复观《红楼梦》引证辑录

中、德学者红学对话录——以《红楼梦》翻译为题

中、韩学者红学对话录——以《红楼梦》翻译为题

《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笔谈

“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综述

“红学发展的希望及未来专题座谈会”综述

《百年红学》创栏十周年暨《红学学案》出版座谈会实录

《红楼梦》序文新论

《红楼梦》题名研究论略

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思考

《红学学案》外编——红学名家与《红楼梦》研究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从《红学学案》到《金学学案》

附录

现代学案述要

不忘初心 吾道不孤——聆听《高淮生教授与红楼梦》讲座有感

后记

高淮生《红学丛稿新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年版。

自  序

高淮生

《红学丛稿新编》是笔者的第三部自选集,此前两部分别是《红楼梦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红楼梦丛论新稿》(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这三部自选集均为笔者研红的“练笔”之作。并且,这样的“练笔”之作还要继续写下去,目的主要在于为了撰著一套相对精善的红学史著述《红学学案》而服务。

尽管第一部《红学学案》已经于2013年2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而第二部书稿(即《港台及海外红学学案》)尚未出版,原因在于获得了201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该项目要在2018年结题,结题后才可以出版。这两部《红学学案》同时也在不断修订之中,我曾经跟朋友说过,它们都并非“已经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将来完成时”。

笔者的自选集往往标明“新论”“新稿”“新编”,并非自我期许这些练笔之作具有多么深刻的学术新意,而是试图激励自己写出学术心得来。至于总以“稿”字为题,那时因为陈寅恪先生对于笔者潜移默化的学术影响,此“情结”挥之不去,况且并无大碍,也就沿袭下来了。

《红学丛稿新编》 由“引证辑录”、“学术对话”、“学术综述”、“红学专论”、“附录”等部分构成,共计16篇文章。

“引证辑录”是笔者的学术倡导,笔者曾在2016年4月15日至17日于河南郑州召开的“《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上,以《<红楼梦>现当代学术文献整理的若干思考》为题做了主题发言,这次发言从“学术文献来源与辑佚”与“学术文献考辨与笺注”两方面谈了笔者对于现代红学学术文献整理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现代学人的学术文献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以及红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参考价值,有必要拿出一定的精力发掘检索这些大量散见于学人的日记、书信、年谱、随笔、札记、评传、访谈、口述史、回忆录、学术论著之中的谈红论红资料,并将这些零星材料做一番系统化的整理。

这些资料很有可能会提供一些拓展《红楼梦》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这项学术工作已经由吕启祥先生和林东海先生主编的《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开了个好头,还可以再推进一步,即对所汇编的“稀见资料”做一番考辨笺释的工作,这将给文献使用者带来很大方便。

高淮生教授

笔者葆有一个心愿:假以时日,以《现代学人的<红楼梦>引证辑录》为题汇编成册,以飨学林,泽惠后学。可见,《红学丛稿新编》 所选三篇“引证辑录”文字不过是将笔者的倡导做一个示范而已,并且这一示范也是只做了一半的工程。

“学术对话”两篇文章均为对于《红楼梦》文本翻译问题所做的访谈,作者均为《红楼梦》译本的主要完成者,德国学者吴莫汀教授和韩国学者崔溶澈教授,他们对于《红楼梦》翻译具有切实的体会和独特的感悟。他们所共同提供的翻译经验值得借鉴,譬如认为《红楼梦》翻译活动就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再创作过程。

两篇“学术对话”同时记录了海外学者对于《红楼梦》的痴爱以及他们对于传播中华文学艺术于世界的古道热肠,这是最值得表彰的。笔者期许若有此机缘,将继续把这样的“学术对话”做下去,为《红楼梦》的外译以及海外传播略尽绵薄之力。

“学术综述”的四篇文章包括一篇“笔谈”,均为红学转型期的重要文献,假以时日,其学术史影响将日益彰显。“座谈会实录”充分肯定了一种新的红学史即笔者撰著的《红学学案》的学术创新意义,并且,《红学学案》的学术意义并不仅限于学术史的写作本身。

从近处说,《红学学案》的诞生催生了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红学学人对于前一个百年红学的全面反思,其标志即由笔者与乔福锦教授共同策划,并由笔者召集的“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可以认为,其更加丰富的学术意义尚有待于不断地发酵;“文献学研究笔谈”是对“回顾与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的学术回应,更为充分地研讨了“红楼文献学”建构的相关问题。

笔者认为,“红楼文献学”的建构是红学转型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红学学科建设,而且关系到下一个百年红学的学术进程;“红学发展专题座谈会”是在前两届会议的基础上催生的对于红学问题的专题研讨,它的成功举办催生了“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并由此揭开了全面检讨红学各种问题的新篇章,创新了红学研讨会的模式,赢得了学人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

“红学专论”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是《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思考》,以及《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学术——从<红学学案>》到<金学学案>》两篇文章。前一篇文章刊发于2007年的《红楼梦学刊》第四辑,中国知网(CNKI)的下载量达一千八百多次,可见其被关注的程度。笔者以为,这篇文章不仅因为选题时尚的原因备受关注,同时还是由于该文的见识具有新意,且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

后一篇文章则表明笔者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即现代学案的写作拓展到了“金学”领域,并且已经完成了《吴敢金学学案》、《黄霖金学学案》、《宁宗一金学学案》等,均刊发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并已经引起相应的争鸣。

“附录”中的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现代学案述要》是为笔者主持的“现代学案”栏目(《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所撰述的写作指南性的文章,大致从“立案原则”、“立案人选”、“立案写作”、“立案意义”等四方面试图为现代学案建立写作规范。

大体原委是这样的:《红学学案》出版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之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李金齐教授希望笔者为学报设计一个新栏目,他主持学报以来,一直希望提升学报的学术水平,创办新栏目是其中的一项措施。

于是,“现代学案”栏目应运而生,笔者与李金齐主编都对这个新栏目葆有很高的期许,至于结果怎样,并未十分地经意。也就是说,《红学学案》的学术延展即“现代学案”。

《红学学案》

笔者认为,现代学案体制,虽旧弥新。一则现代撰述之形制略不同于《明儒学案》之形制;二则现代学案之旨趣较之《明儒学案》略有所增益。无论形制之新变,抑或旨趣之增益,皆显见现代学案撰述者之学术史立意。现代学案的最大意义在于将为现代人文社科诸学科之学术史写作提供生动鲜活的范式以及提供丰富的学术文献史料,进而为各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作出有益的贡献。

《不忘初心 吾道不孤——聆听<高淮生教授与红楼梦>讲座有感》一篇文字则是对于笔者35年来孜孜以求地读书和学术研究理念、学术方法、学术个性等的简要总结。在笔者看来,这篇文字的更现实的意义在于激励后学方面尚有可观之处。

笔者在近年来的学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坚定了这样的学术信念:红学有待,吾道不孤;铅刀贵一割,梦想呈良图!

后  记

高淮生

《红学丛稿新编》中的多数文章陆续地发表在几家学报期刊上,它们分别是《红楼梦学刊》、《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曹雪芹研究》等,笔者谨向几家学报期刊主编和责编表示诚恳的谢意。

《红学丛稿新编》“引证辑录”中的《徐复观<红楼梦>引证辑录》一文是由笔者的研究生王祖琪独立完成的,该文的著作权归属于王祖琪。之所以收录这篇文章,是因为这三篇“引证辑录”都是对笔者的学术倡导的一种回应或示范,尽管这一回应或示范也只是做了一半的学术工作即“学术文献来源与辑佚”,另一半的“学术文献考辨与笺注”尚待完成。

“附录”的《不忘初心 吾道不孤——聆听<高淮生教授与红楼梦>讲座有感》一文也是由王祖琪独立完成,该文是对笔者于2016年10月18日16时为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开办的人文讲堂“知学讲堂”所做首场演讲的学术报道,该文较为中肯地评价了笔者的学术研究工作,故此“附录”以为存照。笔者希望她在读研期间,不仅能够多读有益于学业进步的好书,同时期待她能够写出更多引人思考的好文章。

《关于<红楼梦>影视改编的思考》一文则是笔者与早年的硕士研究生李春强的合作成果,这篇文章的影响较为广泛。李春强于两年前获得扬州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现在的工作单位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他对现代作家的《红楼梦》接受课题颇有研究,笔者希望他能够早日出版大著,以飨读者。

高淮生教授

《红学丛稿新编》“学术对话”二篇文章的合作者崔溶澈教授、吴漠汀教授尤其令笔者敬佩,这一敬佩之情源自于他们对于《红楼梦》外译的执著和精益求精的信念和态度。他们分别参加了由笔者与乔福锦教授策划的红学研讨会,吴漠汀教授参加了2015年春举办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学术研讨会”(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崔溶澈教授则参加了2016年春举办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河南·郑州·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笔者与两位教授的学术交往至今记忆犹新:

1、吴漠汀教授得知笔者略通书法之艺,便发来短信道:“高老师:你好!我在徐州看见您的书法大作,我十分欣赏。所以能不能求你个事?我自己和几个同事一起成立了‘欧洲《红楼梦》研究协会’,我们想写一个中国书法的协会名,准备用你写的这个书法协会名来邀请你和别的红学家参加我们今年11月6日—7日于德国的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研讨会。你能帮我写一下?多谢了!我目前特别着急需要的是电子版,如果可能的话,写好了最好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 原艺术品我们就下一次见面我来取。本协会名称叫做: 欧洲《红楼梦》研究协会。多谢!吴漠汀”(2015年4月16日)

笔者读信后随即奉书两幅以供任选,此后也收到了吴漠汀教授发来的邀请函,尽管因故没有赴会,其诚恳邀请之谊至今感念。

2、笔者与崔溶澈教授的学术交谊则更加生动。2015年8月18日下午3时,笔者在徐州市云泉山庄8421房间与前来参加徐州工程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金学研讨会的崔溶澈教授交谈韩文译本《红楼梦》问题,韩夫人旁听并拍照。彼此谈得很畅快,相互题词留念,并且盛情邀请崔溶澈教授得闲暇之时来中国矿业大学做学术交流。

9月22日下午,收到崔溶澈教授从韩国快递的韩文全译本《红楼梦》一函6册,令笔者欣慰。

10月29日下午,笔者推荐崔溶澈教授在中国矿业大学镜湖大讲堂做了一场题为《红楼梦与四大奇书在韩国》的学术讲座,该场讲座由校团委主办,由笔者主持。接着安排崔教授于10月30日上午做了一场《中国文化在韩国》的学术交流,本次学术交流由文法学院中文系主办,也由笔者主持。

30日中午,于徐州非遗技艺传承企业“大张烙馍村”酒店设宴款待崔教授,品尝地道徐州风味菜肴,崔教授情不自禁地感慨道:美食在中国!饭后,回到南湖校区笔者的办公室喝茶聊天,并写字留念。下午4时,笔者开车送崔教授到徐州东站以返回北京,彼时,崔教授正受聘北京大学做短期讲学。

2016年1月11日,收到崔溶澈创办的“韩国红楼梦研究会”的会刊《红楼》创刊号电子文档,《创刊致词》中刊出了笔者此前为崔教授书写的一幅字:“红学传海东”。本期《红楼》上刊发了崔教授的《2015年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研究活动》一文,其中详细记述了笔者所做的《红楼梦》韩译本的访谈,以及崔教授在镜湖讲堂的讲座现场,并配发了相关照片。

这一期《红楼》同时刊发了乔福锦教授的《红学:学理分歧,学术对立,学科危机》一文的韩文全译,该文原题名为《学理分歧,学术对立,学科危机——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之际的红学忧思》,曾刊发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该文是乔福锦教授于徐州会议之前精心构思的力作,同时也是2015年3月徐州会议的重要论文。

尤为难得的是,在笔者邀请下,崔溶澈教授如约参加了“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并且提交了很有学术分量的会议论文即《韩国红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该文开启了韩国红学文献系统整理与综合性研究的序幕。

《红楼梦新论稿》

《红学丛稿新编》“学术综述”的几篇文章值得关注。其中,《<百年红学>创栏十周年暨<红学学案>出版座谈会实录》一文是在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前任主编张燕萍女史的主持下完成的,征求她的同意,收录于《新编》之中,借以纪念笔者与张燕萍女史愉快合作的一段岁月,同时也是保存一份红学史的原始文献。

这次座谈会的顺利召开实在不易,是故,需要感念的人与事也愈加地值得珍视,笔者将陆续撰述《红学学案外编》以“昭传”其人其事。笔者以为,今日再来看这次座谈会,仿佛它已经具有了某种象喻性意义,即孕育着一种新生的力量,是故,其红学史的意义自不待言。

至于《<红楼梦>文献学研究笔谈》一文则要感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李金齐教授的提议和支持,《笔谈》是在“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楼梦》文献学研究高端论坛”(河南·郑州·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闭幕之后不久做成的,该文是对郑州会议上“红楼文献学”倡议的进一步地阐述,其学术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两次“高端论坛”之后,为了更充分地谋划第三次“高端论坛”即“红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又于2016年底前以及2017年初先后举办了两次专题座谈会,即“红学发展的希望及未来专题座谈会”和“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这两次座谈会的综述文章同样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这两次专题座谈会的顺利举办是要感谢顾斌学友的谋划和积极参与,其中,“红学发展的希望及未来专题座谈会”是由顾斌学友首先倡议,“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则是我们共同谋划。

令人欣慰的是,两次座谈会受到参会者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座谈会模式值得继续做下去。为什么大家盛赞这一会议模式呢?因为不仅形式灵活,而且会风很好。这两次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是与李金齐主编、范富安主编、赵建忠教授实实在在的资助分不开的,是与胡文彬先生和张庆善先生的精神支持分不开的。

其实,每一次研讨会或座谈会的参与者都是值得致敬的,大家聚集到一起,共同商量红学发展之百年大计,同时也在集结着红学研究的有生力量,以学术为先、学术为公之旨趣团结在一起,既谈讲学术,又爱惜人间情谊,这样的一段岁月也将值得后学们追念。

值得一提的是,顾斌学友创办的“红迷驿站”一直参与了“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的前期宣传和后期报道,陆续编发了张庆善研究员、梁归智教授、赵建忠教授的座谈会发言,并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和争鸣,这就为扩大座谈会的学术影响以及加强与红迷们(《红楼梦》的热心读者)交流提供了最佳的平台,这是与以往的红学会议所不同的一个方面。

笔者欣慰的是,“周汝昌与现代红学专题座谈会”在笔者与相关师友的努力协调下,汇聚了一批中年的红学研究带头人梁归智教授、乔福锦教授、陈维昭教授、孙伟科研究员、赵建忠教授、苗怀明教授、段江丽教授、曹立波教授等,这是一次值得永久纪念的聚会。

《红学丛稿新编》“红学专论”中的《从<红学学案>到<金学学案>》一文尤其值得一提,该文是在吴敢教授的授意下完成的。吴敢教授希望笔者把《红学学案》的写法移植到“金学”的学术史中来,并在2013年5月举办的“第九届(五莲)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山东·日照·五莲县)闭幕词中公布了《金学学案》的写作计划,笔者闻之,惊喜的同时则是困惑。一则笔者撰述《红学学案》正值紧张期,难以保证《金学学案》写作的持续性;二则“金学”中各种话题尚待厘清眉目,信心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果不其然,当《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学论坛”陆续刊发了《吴敢金学学案》(2013年第3期)、《黄霖金学学案》(2014年第3期)两篇文章之后,出现了笔者想不到的“风波”,即《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金学论坛”刊发的《宁宗一金学学案》(2015年第2期)引起了宁宗一先生的“不悦”和“争辩”。

准确地说,“不悦”应该始于宁宗一先生通读了2015年8月16-17日召开的由徐州工程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金学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中笔者的文章之时,收录该论文集的《宁宗一金学学案》原题名为《宁宗一金学研究综论》,此刻,《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2期已经刊发该文,笔者当时并未收到样刊,宁宗一先生也没有收到该期样刊,在会后收到样刊时立即告诉了宁宗一先生这一讯息。

彼此的“争辩”则在笔者作为研讨会最后一位发言者简要地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介绍了近年来的学术工作之后,宁宗一先生希望就其中的“《金瓶梅》是古代小说史的一半”这个曾引起很多人误解的命题与笔者商量,同时表达了对于笔者的“不满”,即《宁宗一金学研究综论》一文中引用了宋谋瑒批评他的金学研究的文字,笔者作为学术史撰写者倾向鲜明不可取。于是,彼此之间的短信往还若干回,最终谁都没有说服谁。

高淮生教授

直到2015年10月23日至24日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由吉林大学文学院、珠海学院和图书馆共同主办举办的“《金瓶梅》文化高端论坛”期间,宁宗一教授做《还金瓶梅以小说的尊严》主题发言,谈及笔者曾撰述的《宁宗一金学研究综论》一文中的观点,并表达了他不予赞同的态度。

笔者举手示意发言时则简明地表达了鲜明的学术立场: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评价并非由他本人来论评,而是应该由学术史家来评价;而学术史家的评价也将接受相关专家的再评价。并且,学术史家的成果一旦成为学术史观照的对象,又将由此后的学术史家来评价。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的学术立场赢得了一些学者的认同,这就为正在从事的《金学学案》的写作活动赢得了相关学者的同情、理解和支持。这一段经历无疑给笔者一个切实的提醒:《金学学案》的写作同样并非一帆风顺!于是,笔者放慢了《金学学案》写作的步伐,当然,之所以放慢步伐还因为其间有更多的事情同时要做的缘故,譬如郑州会议以及北京的两次座谈会都是在这之后不久做出来的。

至于“红学专论”中的《<红学学案>外编——红学名家与<红楼梦>研究》一文的收录,主要是因为这组短文赢得了胡文彬先生的赞赏,先生十分地欣赏这样的写法,并希望继续写下去。

这一建议无疑引发了笔者的兴趣,于是就又把这组文章发给苗怀明教授,怀明兄很感兴趣,就把这组文章陆续发到“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上,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怀明兄同样鼓励笔者继续做下去。笔者决定就以《<红学学案>外编——红学名家与<红楼梦>研究》为题,做成系列文章,日积月累足以成册。

《红学丛稿新编》“附录”中的《现代学案述要》一文的撰述,是要十分感谢李金齐教授的督促和支持的。李金齐教授希望把“现代学案”栏目持久地办下去,办成品牌栏目,这就需要笔者尽快地全面思考如何来写“现代学案”文章的问题,《现代学案述要》一文也就应运而生了。

这篇文章为笔者主持“现代学案”栏目提供了学术依据,即便每一位学者的写法各有其独特之处,但其基本精神应该是一致的。“现代学案”栏目创栏已经三周年了,刊发了近30篇学案文章,李金齐主编委托笔者精选12篇汇编成册,期待早日出版,嘉惠学林。回首三年前“现代学案”栏目创栏之初,笔者曾代拟了一篇《邀请函》,今照录以存念:

见字如晤!

《现代学案》是《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哲社版)二零一四开创的新栏目,诚邀先生不辞辛劳为栏目撰稿为盼!

《现代学案》之创栏乃基于如下学术考量:学术史研究正在成为热点,新的写法会不断出现。《现代学案》则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生动呈现现代学人的学术个性,以其所富有的生命气息而新人之目。

《现代学案》既以为现代学人之学术“立案昭传”为务,尚存“修史以正人心而挽世道”之念,即试图兼顾“为学术之本旨”与“经世致用传统”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现代学案》撰述将坚守两个基本原则:一则“仰视其人格、平视其学术、俯视则不取”的心理原则;二则“非遇亲者而谀之、非遇疏者而略之、非遇强者而屈之、非遇弱者而欺之”的撰述原则。具体说:述评其学术事实,不论其人格价值;不惟是非成败定褒贬,而以学术贡献论高下;秉持了解之同情,摈弃学派性偏见。

《现代学案》意在将自己打造成为现代学术史研究尤其学人研究之高地,则势必全心全意地依靠有志斯道者携手以共图之。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谨向关心《现代学案》成长的师友致以诚恳的谢意!

即颂

撰安

《现代学案》栏目主持人       敬呈

当然,同样需要真诚地感谢的是为了《红学丛稿新编》这部书稿顺利出版而付出宝贵精力的出版社的领导和编校同志们,以及为此部书稿同样付出了宝贵精力的笔者的学生郭开敏学友。

2017年2月4日11时于槐园书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