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联合读片
本次讨论的病例:
CASE1腰椎结核
诊断意见:
腰椎生理曲度存在,L1、2椎体虫蚀样骨质破坏,边缘未见硬化,邻近软组织肿胀,相应椎间隙变窄。
意见:腰椎结核。
CASE2:男年龄:85岁
咳嗽、咳痰、气促12天
现病史:于2017年7月28日开始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气促,咳嗽为阵发咳,咳大量黄白色脓痰,同时气促,伴纳差、乏力,无发热、咯血、胸痛、盗汗、紫绀,无腹痛、呕吐、腹泻,病后院外诊治不详,病情无好转,为明确诊治于今日到我院就诊,门诊拟"肺炎"收入我科住院。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腔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2.AS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危险因素有
(1)高脂血症:指TC和TG异常增高,LDL、V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2)高血压、吸烟、遗传因素。
(3)致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疾病: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
(4)性别与年龄:女性绝经前发病率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绝经后差别消失,是由于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5)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肥胖症等。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包括:
1.脂质渗入学说 此学说认为血浆增多的胆固醇及胆固醇脂等沉积于动脉内膜,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动脉壁增厚和变硬,继而结缔组织发生坏死而形成动脉粥样斑块。
2.损伤-应答反应学说 该学说认为各种刺激因素(机械性、LDL、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毒素和病毒等)都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损伤的内皮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小板缘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吸引单核细胞聚集、黏附内皮,并迁入到内皮下间隙,摄取已进入内膜发生氧化的脂质,形成单核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内皮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激活动脉中膜SMC,经内弹力膜的窗孔迁入内膜,SMC经其表面的LPL受体介导而吞噬脂质,形成SMC源性泡沫细胞。
3.动脉SMC增殖或突变学说 平滑肌细胞是一种多潜能的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之一。
4.慢性炎症学说 AS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也是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
5.单核巨噬细胞作用学说 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成为泡沫细胞并形成脂质条纹,异常情况下分泌大量氧化代谢物。
在这里,我们关注医学,专注影像,每天一小步,变成生活的一大步!时光不老,我们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