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学组:结肠癌影像学诊断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无论在哪里,只要你有勇气,这就是你能够生存的地方
病例
结肠腺癌1例
1 病例资料
女性患者,28岁,发现右下腹包块1月余。患者自诉发现右下腹有一包块,约成人拳头大小,伴有疼痛,呈阵发性,无他处放射,程度轻能忍受,每次持续时间大小不等约数分钟至数小时,腹痛可自行缓解,进食后腹痛无缓解或加重,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心悸、胸痛,无头晕、头痛、眼花,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血尿,无乏力、厌油,无返酸、嗳气等现象。门诊诊断右下腹包块性质待查。彩超示右下腹混合性占位病变。结肠钡剂灌肠造影检查,于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可见一局限性肠管狭窄,长约58mm,管壁僵硬,粘膜中断破坏,见不规则充盈缺损区,回盲圈扩大,内见斑片状钡剂填充,邻近肠管受压向周围移位。钡剂能通过回盲部进入小肠;其余结肠各段及直肠充盈、涂布良好,结肠袋显示清晰,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清晰,未见异常狭窄、充盈缺损或袋影。考虑回盲部肿瘤?脓肿?CT示右下腹见一不规则混杂密度影,密度不均,其内见水样密度及积气影,最大截面大小约59mm×58mm,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不清,邻近腹膜增厚,肠管受压明显。增强扫描病灶呈边缘不规则明显强化,病灶中心未见强化。膀胱充盈良好,壁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及占位病变;前列腺、直肠未见异常,盆腔软组织间隙清晰。CT考虑右下腹脓肿。患者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肠粘连松解术+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术+十二指肠壁部分切除修补术+十二指肠造瘘术+空肠造瘘术,术中见:距回盲部、升结肠可见一大小约13×8cm的肿物,质硬,突出肠管外,内为鱼肉样组织,肠管内肠腔狭窄,与十二指肠、腹部粘连明显,结肠旁、肠系膜动脉旁可见肿大淋巴结,肝脏、膀胱、腹主动脉旁、脾、肾等未见异常,其他器官未探及异常。术后病理组织学示结肠腺癌。
2 讨论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仅低于胃癌和食道癌,结肠癌主要分布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占70%,好发年龄40-50岁,男性居多。病因不明,文献报道主要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以及结肠炎、息肉等有关。病理上结肠癌主要为腺癌,其次为粘液癌、胶样癌、乳头状腺癌、类癌、腺鳞癌等,大体病理分型为增生型、溃疡型和浸润型。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便血或顽固性便秘,脓血便等。本例发生于回盲部区的结肠癌,回盲部区是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末端回肠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Cm的区域[1]。由于很多疾病可累及回盲部或部分回盲结构,因此鉴别诊断困难,本例在术前诊断上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还是基于患者年轻女性病人,发病时间较短,入院是白细胞较高,无便秘及血便等,肿块周围见气体影。
结肠病变的检查手段主要有气钡灌肠双重造影检查和CT检查,近年来,由于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以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进步,使得其在回盲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多层螺旋CT在结肠病变中的主要方法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CT仿真内窥镜(CTVC)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能显示病灶与邻近脏器的各个角度位置关系,在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中发挥更大优势,归纳主要有:1、判断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局部有无肿大淋巴结与对周围组织浸润程度;2、进行分期诊断:Ⅰa期肿瘤累及粘膜及粘膜下层,无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Ⅰb期癌肿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Ⅱ期病变侵犯浆膜层,引起管腔变窄僵硬;Ⅲ期病灶肿瘤突破浆膜层并浸润周围组织,不伴有或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病灶远隔脏器的转移。
影像学表现依据类型表现不同,增生型表现为肿瘤发生于肠管的一侧,表面粘膜皱襞破坏及中断,肠壁僵硬,肠腔变窄,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浸润期病变范围较大,肠管环状变窄,管壁僵硬,粘膜中断,近端肠管梗阻扩张等;溃疡型病变出现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结肠带消失。
鉴别诊断首先应区别回盲部结核,回盲部为结核好发部位,往往回肠末端与盲肠同时受累,肠管皱缩向上;肉芽肿性炎症(Crohn病)病表现为受累肠壁轻度增厚、肠腔狭窄、肠管跳跃性病变;回盲部淋巴瘤较难与结肠癌鉴别,常需肠镜活检定性。
参考文献:
[1] Hoeffel C, Crema MD. Mult-deteetor row CT: speetrum of disease involving the ileoeeeal area [J]. Radio Graphics 2006,26(5):1373-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