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刻过万重山

一剑刻过万重山

鲁   继

摘要;赤壁之名来源于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史称“乌林之役”。后载入陈寿《三国志》,在湖北还引发多地赤壁之争『1』,本文对赤壁地名的由来及山体摩刻给予浅述。

关键词:赤壁   地名溯源  岩体摩刻  

在长江中游南岸,有座海拔高度60米的山崖,跨度有三百余米的矶头,由陆地直插江心,它悬江而立,耸立居险,壁削而徒,浪拍岩石,滚滚江水像一匹无缰绳的野马,奔腾而下,直泻千里,永无回头之日。江中浪涛银波,一浪胜过一浪,带着江风的催助,势不可挡。但江面上穿梭的驳轮,来往如梭,远看船驳似燕,近望驳轮似山。山顶松木挺拔,翠竹连绵,荆棘密布,晨光穿越林枝,在霞雾的隐蔽下,晨伏天行在山顶曲道,身染一丝凉意。穿过山林的时空,随时都可见到台、亭、楼角,古庙、观、寺等名胜古迹。这就是千古流传、名扬中外的三国古战场—赤壁;又称“武赤壁”。

赤壁坐落于长江南岸的山脊上,又称“赤壁山”,山下有个去江北乌林的渡口,俗名“石头口”。清乾隆《嘉鱼县志.1773年》云:“吴王庙在县西南石头口,赤壁山右,三国时孙权保此民惠立。”《嘉鱼县志》载『2』:“石头口镇地处县域西南,北濒长江。东北离鱼岳镇图径水路30公里。本名石头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火烧乌林,映红江中石头山,晋时呼为‘赤壁’。明正统元年(1436年)建石头口镇。”《南北对境图》载:“自岳州沿江东北下,过……新打口、石头口,得渌(陆)溪口,盖即陆口矣。县(嘉鱼县)西南八十里之石头口。县境诸湖,凡五十有八,多由此注入大江,为石头口镇。”但在《三国志》『3』中多处记载了“赤壁”,而没提到石头口。赤壁是处荒芜的山,是驻军设哨的重地,一旦驻军撤走,荒山还是荒山。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区是在赤壁山下的石头口。所以,解放前,历史地名都是以石头口而著称的。明正统年间嘉鱼县首置石头口镇,而赤壁山只是作为三国的一处纪念场所,没引起官府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改称赤壁公社,后又曰乡(镇)。直到原蒲圻县改名赤壁市。

赤壁地名有二说:一是冯金平《赤壁地名溯源. 2008年版》载:汉高祖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在汉朝四百年基业上命名了一批地名。规定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为上乘。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治沙羡县于金口(时涂口),当时的梅县令着手调查境内的山川河流,其中有很多山川河流无地名,于是就按朝廷旨意命了一批地名。梅县令并拜访了陆水南岸修持百年的老道长骆文聪,骆道长精通天文地理,采用八卦推演,又按汉高祖崇尚赤色,就将此山定为赤色,由于江面山峰壁削而徒,故名“赤壁”。

二说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月,周瑜在此与江北乌林曹军对垒,屯兵陆口,大本营驻扎在陆水河拐弯处的东岸,并在河中堆积了大量的鹅卵巨石作为一道屏障,阻止曹船通过隽水河(后称陆水河)南上直到羊头山(现通山)破柴桑(现九江)。在赤壁山至凤山监刀环口设前哨并屯兵,利用“黄盖策”火烧战船的谋略,吴军一把大火,葬送了曹操二十六万兵马,一战定乾坤,形成了鼎立三足,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史典范。由于这次战争是周瑜火烧曹营,传说江北对岸曹营熊熊烈火把赤壁山崖映成赤红色,周瑜凯歌回旋后,就把“赤壁”二字刻在了崖石上,作为千古流传的纪念地。传说是否归真,已成为历史学家争论的一个谜,后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屡朽屡刻,真正“赤壁”二字属于哪些名家所撰书,2011年6月9日赤壁市召开了“赤壁摩崖石刻专家论证会”,通过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对岩石摩刻进行考证,马景良『4』(见《书法报》书法研究,第39期,2016年10月12日)认为;除“赤壁”摩崖二字首书是周瑜外,其它题词、诗文、图章分别有北魏、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郑道昭、王奉、张庭、莫如忠、黄翼升和钱松等。

赤壁之战后,吴蜀联军先遣部队乘胜追击到了南郡,曹操残部逃回邺城。周瑜高奏凯歌回到赤壁前哨驻军基地,并在大帅的战船上举行庆功酒席,周瑜在酒醉之余,拔剑起舞,边舞边歌:“临赤壁兮,败曹公;安汉室兮,定江东;此山水兮,千古颂;刻二字兮,记战功。” 歌罢,挥剑在悬崖上深深的刻下了“赤壁”二字。人们后来相传,说周瑜巨手神笔,力盖千钧,字迹竟透过石崖到了山后,映出了反体的“赤壁”二字。又有人传:在江西庐山上有反写“赤壁”字样,这就是“一剑刻过万重山”的传说。所以,民国十年(1921年)《湖北通志》载:“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载:“嘉鱼府西南。西有赤壁山,与江夏县界。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人焉『5』 。”

除三国时周瑜所书“赤壁”二字外,摩崖上还有北魏书法大家郑道昭(455—516年)和明代张庭(1491—1559年)、莫如忠(1508—1588年)所书“赤璧”二字。另有南宋末年榭枋得(1226—1289年),明代王奉(1368—1384年)、张庭等的诗文、行书题记、图像和清钱松(1818—1860年)为黄翼升(1818—1894年)雕刻的“鸾”字及印章共十一处。

十一处摩崖石刻,有四处“赤壁” 阴刻榜书,其中一处仅残留阴刻隶书“赤” 字,“壁”字坠入江中,为周瑜所书。另三处赤壁为碑体楷书;一处为阴刻“鸾”字草书,还有明代楷书诗文、行书题记、图章、诸葛亮及两个戴冠执矛士兵的人像;另一处石刻位置较低,考证时因字体浸泡江水下,无法辨认,不知是否为明楚昭王朱祯的《赤壁石刻》诗,值得考究。

赤壁摩崖石刻可分为四大类,即榜书类:含四处榜书“赤壁”和草书“鸾”字;诗文类:即明代阴刻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两首和张庭的楷书《赤壁题记》作品;印章类:即清“星沙黄翼升印”;图像类:即诸葛亮和两个士兵像。

关于“赤壁”二字的考证结果是:

1.最早的为隶书阴刻“赤壁”二字:现只存“赤” 字。字高1.23米,宽1.28米。“壁”字因岩石风化崩入江中,应为周瑜所书。验证了《湖北通志》“赤壁山临江矶头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书。”据清金石学家叶奕苞(1629—1686年)《金石录补》考云:“周瑜题字,八分书......。字五尺余,勒于平岩,为周公瑾赤壁之战犒军于此。手书与周瑜八分书非常吻合。”

2.阴刻碑体“赤壁”二字:为北魏诗人、书法家郑道昭(455—516年),字僖伯,所书魏碑体。《湖北通志》载:“南宋前已有‘赤壁’石刻。”字迹与郑道昭所书魏碑极似。古代赤壁历来属嘉鱼管辖(1950年划归原蒲圻县),古蒲圻县治所也在嘉鱼陆口。所以,南宋进士谢枋得(1226—1289年)撰序曰:“舟过蒲圻(指唐时置在长江边陆口的古蒲圻县城旧址),见‘赤壁’二字犹存。”正统十四年(1449年)《嘉鱼县志》载:“赤壁在县西南六十里,与乌林相对,即周瑜破曹操处,残石峭立,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见存。”

有学者认为:南宋谢枋得见到的“赤壁”二字为莫如忠的手笔。将莫如忠摩刻提早了360年,其实莫如忠是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上海松江府华亭人。谢枋得见到的“赤壁”和 正统十四年(1449年)《嘉鱼县志》记载的“赤壁”二字应为周瑜或郑道昭二人所书的作品。

3.          楷书“赤壁”二字: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进士张庭所书,张庭(1491—1559年),字子家,号蟾西,别号五兀(务)山人,祖藉湖广麻城,因避乱入居于蜀川夹江。生于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终年69岁。正德十四年(1519年)中举,嘉靖二年(1523年)登进士,任过户部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文职官员,主张革新吏治,结怨了权臣贵戚,被贬云南、湖南、浙江等地任地方官。在浙江主管水利工作时,因政绩显著,嘉靖十七年(1538年)晋升中宪大夫。不久又遭到权臣打击诋毁,深感宦途险恶,抱负难展,遂辞官归里。罢官回乡20余年寄情山水,时与友人诗酒唱酬,喜欢在崖壁上题字。“赤壁”二字与千佛山“古泾口”字体有同书之风。其诗文古朴隽永。著有《五兀存稿》、《元览要略》、《岷峨志》、《夹江志》等。他的书法很有功力,千佛岩的《古泾口》、《振衣冈》等榜书大字就是他题写的,在赤璧矶头石壁的中段,右侧有石刻张庭题记之摩刻“赤壁”二字。高1.5米,宽1.04米。我们现在看见的榜书红色“赤壁”二字就是张庭所书。

图为张庭与赤壁书

4.楷书阴刻“赤壁”二字:为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莫如忠所书。莫如忠(1508—1588年),字子良,号中江,上海松江府华亭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卒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年80岁。嘉靖十七年(1538年)拜进士,二甲第四名,官至浙江布政使,后告归,杜门著书,洁修自好,笃志好学,读书废寝忘食,老而不倦,著有《崇兰馆集》二十卷。赤壁市的史学家冯金平先生认为;“莫如忠为南宋原蒲圻人,1191年(宋绍熙二年)到湖南叙蒲县任县令,路过此地所书,让其弟叫人刻上去的。”其实莫如忠不是南宋原蒲圻人,也没有之官湖广,他是松江府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为明朝大儒名士。

莫如忠,嘉靖十七年(1538年)拜进士,嘉靖三十年(1551年),遭严嵩弹骇,离开郎署,明升暗贬,外放贵州提学副使。时游历湖北嘉鱼赤壁,还作了《游古赤壁记》。莫如忠见江涯上“赤壁”二字有苏轼之风,曾经考论说:“盖至达士寓言,其称海外……”

苏轼即苏东坡(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鼎鼎有名的宋代大文学家。所以,苏轼书体出于宋,离赤壁之战(208年)相隔830—893年。苏东坡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知湖州时,罹“乌台诗案”,以讪谤系御史台狱,元丰三年(1080年)贬之黄州(今黄冈)团练使,筑室于东坡,他错把黄州赤鼻山当成了赤壁,先后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名传千古。后知道当地人因音近亦,称赤鼻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后,他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后人为了区别两赤壁的关系,就将黄冈称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并立庙、坊以示纪念,原真正的嘉鱼(今赤壁市)周郎赤壁就称为“武赤壁”。

赤壁山的江涯上“赤壁”二字既然有苏轼之风,那肯定就是明代张庭所书。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著名脍炙人口的诗词问世后,使“赤壁”传播名扬更加快捷。后到明初王奉(1368—1384年)也将《过赤壁偶成绝句》两首诗:“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刻上了赤壁悬崖,又添一景。

莫如忠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对敌是严嵩。嘉靖三十年(1551年),遭严嵩弹骇,离开郎署,明升暗贬,外放贵州提学副使。十一月在赴任途中经武昌,过嘉鱼逗留数日,时嘉鱼群彦咸集,相与谈艺达旦。并亲历了大崖寺,攀登了大崖山,游览了赤壁。他撰作了《游大崖寺》“春光杳霭遍山村,半岭烟罗护法门。入问遗风伤往事,坐宜诸品悟玄言。阶钱忍草承携屐,雨外空花堕洗樽。笑睨尘缨还自缚,却来此地避烦喧。”诗前序曰:“尹都谏(名尹民兴)、介石(名尹相)、邓饶雷三进士会余大崖山厢房,过百里嘉鱼,诸文学咸至,与讲艺,信宿而别。” 他还将《游大崖寺》诗修葺后改曰为《大崖山》七律:“春光杳霭遍郊原,半领云萝古殿存。遗迹倡寻高士隐,净缘得共比二论。阶前忍草承山屐,筵际空花堕酒樽。嬉笑独游千里客,还来此地避烦喧。”在游览嘉鱼古赤壁时,还作了《游古赤壁记》。莫如忠见江涯上“赤壁”二字有苏轼之风,曾经考论说:“盖至达士寓言,其称海外,三神山诚诞,而君子不非之,彼人情固各有所托也。余意长公于界石(称尹相为长公),称与弟(名尹民兴) 云者,固尝偕子由来,表赤壁所章矣。而赋做于黄,要以事寓言,不害为情之所托俟,好古者之自定也。” 说明“赤壁”二字在他之前张庭就撰书刻其上了。他对“赤壁”也作了考论称:“嘉鱼赤壁与黄州赤鼻几之分,苏轼自己是很清楚的。其《赤壁赋》作于黄州,而其言赤壁者,是因为以事寓言,不害不情之所托。”又重申了苏轼不以文害意的观点,肯定了文学的抒情特质和审美功能。莫如忠小张庭17岁,拜进士晚10年。但张庭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辞官,何时来嘉鱼书写“赤壁” 二字,时间不清。就是辞官那年来嘉鱼游览的话,那么从张庭到莫如忠所书“赤壁”二字只隔13年。

莫如忠行至湖南时,忽心痛,卧病数日,恰逢“家报至,知太安人念公呕血。” 遂投檄文而归,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才赴任河南布政司参政,后又历职诸省,足迹踏遍两湖,江浙、关中、河洛等地。但没有之官湖广(湖南叙蒲县令)。

南宋进士谢枋得(1226—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曾任六部侍郎,其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著名的爱国诗人,并著有《叠山集》留于后世。他在《赤壁诗﹒序》曰:“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指唐时置在长江边陆口的古蒲圻县城旧址),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今‘赤壁’二字犹存,当以为据。”谢枋得卒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289年),要比张庭弘治四年(1491年)出生还早20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受封朱祯(1364—1424年)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于武昌。朱祯撰有《赤壁石刻》诗:“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麈战乘东风。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还英雄。” 这首诗明确地告诉我们“三江口”的位置及“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时景。但作于哪一年不详,总之,朱祯死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要比张庭出生还早68年。所以,谢枋得和朱祯见到的“赤壁”二字肯定跟张庭没有关联。他们见到的“赤壁”二字为周瑜或北魏诗人、书法家郑道昭所书。千百年来岩石“赤壁”二字经日月风雨的侵蚀字体损毁多次,后人又按原体模拟江岩上,才得以流传至今。

在“赤壁”二字上面有个符号,过去多有猜测,有的说是古文,但赤壁山上碑文明确介绍是唐道人吕洞宾刻的道教符号。其实是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江南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1818—1894年)书写的道教符号“鸾”字,由其好友篆刻家、书画家钱松(1818—1860年)摩刻上去的。石刻上有“星沙黄翼升印” 清晰可辨。为什么要刻个“鸾”字符号?据说黄翼升在做长江水师时,对赤壁之战曹操十几万人马葬入江中,阴魂不散,夜晚在江中哭泣。又加上《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怀古》诗云:“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时悲风冷,无限英雄在内游。”为了使千万阴魂得道乘青鸾游于四海,特在赤壁二字上刻了个“鸾”字,可驱散其阴魂,作为镇妖之用,寓意“长江太平”。后有人在黄翼升文献中查到了“鸾” 字书法体形,如此吻合。

赤壁山符号“鸾”                                黄翼升文献中的“鸾”

在三处阴刻诗文类;一是有处诗文浸泡江水中,“赤壁摩崖石刻专家论证会” 时无法验证,为一大遗叹。不知是否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十四年(1381年)朱祯受封楚王时所书《赤壁石刻》,值得探究。二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王奉《过赤壁偶成绝句》两首诗文。三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张庭行楷书作品:“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与后人但知黄州赤壁,此地遂泯没无闻。嘉靖戊申(1548年)仲冬,予与宪副曹君亨泊舟山下,徘徊瞻眺,因大书崖石以识,眉山张。”共8行64字,幅面1.88平方米。根据题记,可以证明大号楷书“赤壁”为张庭所书。石刻上还有诸葛亮手握蒲扇和执矛的两个士兵像,位于石刻隶书“赤”的正下方,阴刻,线条清晰。

“巍巍赤壁长江风,追梦此景看风流。曹刘孙吴鏖战激,火借东风英名留。”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原嘉鱼知县葛中选在诸葛亮 “借东风”的南屏山顶土台处,主持修建“拜风台”,后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嘉鱼知县刘綮主修了赤壁吴主庙。清末,武昌首义辛亥革命、向清总督署首发第一炮者、嘉鱼县一等书记官蔡汉卿于民国2年(1913年)在赤壁矶顶建造“翼江亭”;邀请嘉鱼县鱼岳人涂次膺为“翼江亭”题作对联,联为:“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身价、陆第风徽。” 蔡汉卿亲自书款了此联,并刻于亭柱两边『2』

图为翼江亭

他在嘉鱼任职期间为了解决长江水患,主持创修了陆水河赤壁垸大堤、太平口六合垸大堤、铁屏垸大堤、新洲垴篾洲垸(现属湖南临湘)大堤、陆口珍湖大堤等32.6公里,为疏民患作出了贡献。武昌首义辛亥时期鄂军都督府军事参议胡祖舜(嘉鱼人)于民国12年(1923年)主持修建武侯宫,重建拜风台,亲笔吊写“拜风台”及“武侯宫”份额,并著名于额后。同时对翼江亭加以葺修,传延至今。

史记上为什么记载有“蒲圻赤壁”之说和“嘉鱼赤壁”之说呢?追朔其历史根源是: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首置蒲圻县治所(含今嘉鱼、赤壁、咸安)是在今嘉鱼的西梁湖(古蒲圻湖)的竞江口,从竞江口到赤壁古战场有百里之遥,这就有了宋元嘉十四年(437年),盛弘之《荆州记》典籍里的:“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后县治又分别迁至嘉鱼境内的鲍口、陆口等地置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设置嘉鱼县,古蒲圻县从嘉鱼陆口迁至赤马港莼川(今赤壁市所在地)设县,在嘉鱼境内置县达730年。但赤壁地域在行政管制上还是划属了嘉鱼范围,又在嘉鱼史上有了997年(953—1950年),《明史(地理五.湖广)》载:“嘉鱼府西南,西有赤壁山…,北岸对乌林。西北滨大江,有陆水流人焉。”1950年湖北省政府考虑嘉鱼长江防汛负担过重,并以陆水河为界(刘备借荆州时的边界河),将原南复乡(后改赤壁乡)从嘉鱼县划归蒲圻县,即现今的赤壁市。这就是历史上争论了千余年的“蒲圻赤壁”和“嘉鱼赤壁”『6』之由来。

参考文献

『1』李亮宇,谈湖北几个赤壁之争「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6)。

『2』湖北省嘉鱼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篡,《嘉鱼县志》,「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

『3』「晋」陈寿,三国志「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崇文书局.2010.4

『4』马景良,赤壁摩崖石刻艺术价值探析「N」,书法报. 书法研究,2016.10.12.(39)。

『5』「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M」718页.中华书局.1999.12。

『6』鲁运江.百里赤壁寻踪「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6。

Rambling on red cliff and cliff carving

Luyunjiang

Abstract: thename of Chibi comes from the famous battle of Chibi in the Three Kingdomsperiod, which was called "the battle of Wulin". Later, it wasrecorded in Chen Shou's Three Kingdoms annals, which also caused a lot ofdisputes over Chibi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the origin of the place name of Chibi and the mountain sculpture.

Key words:Chibi place name tracing, rock carving

2020年8月1

(0)

相关推荐